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族社区文化冲突及其积极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社区文化冲突是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客观结果,它能够促成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自身的发展.在合理、有序的范围内,民族社区文化冲突有助于民族社区意识的形成和民族社区的整合,有利于加快民族社区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全面发展.因此,作为民族社区活力的晴雨表,民族社区文化冲突是民族社区发展的前奏,应该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将之置于适当的位置,并通过有效引导,充分发挥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类学视野中的西藏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早期西方人对西藏文化的认识入手 ,论述了历史上西藏文化的开放性和保守性 ,着重讨论了回归人民的西藏文化的发展 ,同时对“西藏文化衰落论”进行了驳议 ,并从人类社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人类学视角论述了西藏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文化。文章通过历史比较等方法 ,使人们不仅清楚地看到当代西藏文化是一种充满发展活力的文化 ,而且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达赖集团宣扬“西藏文化衰落论”所要维护的是什么样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学的视野中,生物具有多样性,人类具有多样性,文化也具有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9月11日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是指“文化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4.
王明亮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6):79-82
立法是法律移植动态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只有经过长期的调适,实现与文化系统其他方面的有机整合之后,移植之法才能成为民众"共有的习惯性行为模式".我们不应仅仅将法律当做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工具,还应考虑与历史的衔接,同时,必须保持"文化自觉",以确保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宗教研究方法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扼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宗教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阐述了宗教研究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理论视角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民族学人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旨在探讨并论证中国民族宗教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途径。笔者推出的宗教文化类型理论是一种历史与现实并举、宏观与微观共进、动态与静态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展示了继承传统、引进西学、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以及民族宗教研究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在对赫哲民族影像的梳理解读、总结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发展赫哲民族影像记录的建议,旨在通过以主位影像的内视角反思民族发展和建设高质量的民族影像数据库,在建设民族影像文献体系的同时,最大程度转化为经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2005年法国发生了一场因外来移民不幸触电身亡而引发的席卷全国甚至波及到邻国的骚乱。文章认为,这场骚乱并不是穆斯林移民与法国本土居民之间的种族冲突,而是外来移民文化与主流的法兰西文化间出现的隔阂,尤其是阿拉伯移民所带来的伊斯兰文化与法国政府奉行的以同化移民为主要目标的“共和模式”理念之间产生的矛盾及其后果的显现;只有明确在一个国家内部各种文化所拥有权利的合理限度以及多元文化政策的适用范围,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主流文化与移民文化的相互调适、磨合,使非主流文化融合到主流文化中,才能消弭这种移民文化与移民所在国主流文化之间的隔阂,进而维持国家的统一认同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贾继南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4)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面对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了解他们的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才能避免文化冲突,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11.
文化人类学是近年来备受我国学者关注的新兴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于民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为民族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契机。在文化人类学的视域中,民族教育的概念、民族教育的模式、民族教育的课程改革、民族教育的研究方法都获得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抢婚风俗作为原始社会的一种婚姻习俗,不仅具有文献资料证据,而且还有文化人类学方面的证据,尤其是采用文化人类学中的泰勒残存法,与历史文献和考古文物相结合,能够揭开古史上的一些谜团。我国的民族文化遗留丰富,利用泰勒残存法进行分析说明,能更有力地证明抢婚风俗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论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趋势作了预见性的展望,即人类学理论取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类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的趋向;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和应用研究向纵深发展;人类学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日显突出。 相似文献
14.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语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阐述了语境建构问题是社会文化人类学方法论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的解释性概念,它用发展的眼光,展示了这个问题在不同的时期是如何被重新定义的。它采纳了“转换学科”的方法绘制出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学科条件下的发展。文章力求从那些被构建的相关的或无关的现象的联系和断离中来阐明语境是和解释联系在一起的。文章也阐述了语境是社会性产物,它会有社会生活,这种生活容易受到人类学的分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应用文化人类学理论,提出一个假设: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藏族社会中兄弟关系比较亲密.是所谓"优势亲属关系",因而兄弟倾向于不分家甚至共妻,由此发展出藏族的一妻多夫婚俗.另外,藏族以超自然为中心的"文化传统总取向"使得人们淡化血缘关系,也促使了一妻多夫婚俗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人类学视野下,仪式本身就是具有伦理性的活动,仪式进入电影就形成了仪式化影像。电影具有伦理性,电影不仅记录和表现了人类共同的仪式文化,在仪式与电影伦理性的双重作用下,仪式化影像也具备了伦理性。仪式化影像首先通过象征(隐喻)化手段表现其伦理性;其次仪式化影像借助电影艺术手法强化仪式之美来表现其伦理性;最为重要的是电影影像通过动作、造型、摄影角度、景别、蒙太奇、表演和音乐等视听手段强化仪式的神圣性以实现其伦理性。无论是宗教仪式化影像、民俗仪式化影像还是政治仪式化影像,一旦进入电影影像就与创作者的伦理观表达密切相关。电影的仪式化影像是电影审美伦理表达的中介,它在电影中被造型化展示,其意图是以象征(隐喻)的方式表达创作者的伦理观,引发观众正/负两面的伦理情感,从而引导观众的伦理认同或伦理疏离。仪式化影像可以产生和强化造型性功能,提升观赏性和艺术性,在视觉化造型之美中隐含伦理判断;仪式化影像可以产生和创造象征(隐喻)意义,创新影像艺术语言来突出伦理性;仪式化影像可以丰富和提升影像的思想性,从而凸显其伦理思想内涵,催生经典影像文本。 相似文献
18.
居于青藏高原的青海多元文化从来是源远流长与互补共存的,在新青海建设中青海人着眼于对先进文化的自觉追求、自觉建设、自信宣扬、自信扩展,紧紧围绕青海文化的独特价值,运用根基深厚、内容多彩的青海文化助推了青海经济的发展,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使青海文化以豪迈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赢得喝彩。其中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表现出面向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心胸及重在建设与开拓的理性。 相似文献
19.
赵旭东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6-20
人类学需要走出一种围墙的界限,需要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知识相互间的分离,也可以说是一种之前文化分离观念的自然养成,由此而要去反思曾经社区的、区域的以及模式的文化研究之缺陷和不足。人的精神是相通的,观念之间不会因为围墙和大门关闭而不发生沟通。人类学未来的希望则在于一种跨出边界的合作人类学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文学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应该属于文艺理论批评的一个新学派,基本属于文化学范畴;而人类学领域内的文学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人类学目前存在更多的是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不够".首先,人类学界对文学人类学的关注不够;其自然结果就是投入不够(指投入的研究时间和精力);其三是理论建构不够,本土的和西方理论介绍均着力不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