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散文诗观照世界的审美方式并非单纯使用儿童视角或成人视角.诗人通常是将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交织在一起,用儿童的眼光过滤生活的杂质与喧嚣,将生活诗意化并呈现出脱离成人"习惯化理解"轨道的意义.同时,成人视角的延伸使作品拥有了人生的厚度和凝重,使作品具有了哲学和美学的意趣.  相似文献   

2.
西西自传体小说《候鸟》采用儿童视角,叙写了林素素一家为躲避战乱迁往香港的故事,其叙事结构具有细节化和碎片化的特征,语言具有鲜明的儿童化特色.儿童视角下的叙事态度较为平静,却蕴含了一种悲悯情怀.若借卡尔维诺所述的"轻逸"而观之,儿童视角下的语言和感受尽管表面"轻逸",但它却表现了历史之沉重,写出了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儿童视角作品对中国现代儿童本位观的确立,以及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将儿童的游戏天性作为重要的表现内容,体现出儿童视角中的善与成人视角中的真双重审美特征,并呈现出纯真的诗性意蕴,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儿童视角作品对中国现代儿童本位观的确立,以及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将儿童的游戏天性作为重要的表现内容,体现出儿童视角中的善与成人视角中的真双重审美特征,并呈现出纯真的诗性意蕴,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5.
秦文君文学作品创作的两大特色--反传统、重实用,透视出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意识对儿童文学创作发展所产生的局限性,并且以秦文君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童年情结"和儿童本位作为视角来探讨当下儿童文学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的视角阐释翻译现象,依据特定的具体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考究鲁迅对域外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活动,指出鲁迅翻译域外儿童文学作品的取材适应了当时中国"救救孩子"的特定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策略的取向适应了汉语世界儿童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萧红与林海音都曾以孩童的眼光作为聚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的美好回忆,然而个人经历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叙事视角和不同的叙事色调.单纯的儿童视角的运用使林海音的童年回忆温柔敦厚,色彩明丽;儿童视角复调方式的渗入却使得萧红的童趣表现背后透露出成人世界的重重叹息.两人对女性命运的不同思考,在其作品中通过女性主人公的不同遭遇与人生结局表现出来.萧红命运多舛,不幸的生活、不幸的出走经历使她永远悖离了传统的家,同时也使其作品获得深刻的悲剧性;林海音由于女儿情结的牵绊,回归传统,归于温文儒雅.  相似文献   

8.
回忆、故园和儿时的故事是每一个欲还乡而不得的游子的情感和精神寄托.东北作家萧红与台湾作家林海音都在各自的作品中回望故园,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对儿时的留念、对生命的思考和叩问.其中以萧红的《呼兰河传》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最具代表性.这两部作品虽然创作时间不同,却有着很多共同点:回忆自传、儿童视角、散文化结构、对故土的眷恋与怀念等等.但由于萧红与林海音成长和人生经历的不同又使两部作品有着不同的叙事视角和叙事色调;对女性命运、社会时代有着不同的思考和抗争态度.本文拟从萧、林儿童视角选择、儿童视角下的人生书写、儿童视角下的性别意识三个方面对《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策略,一种独特的话语表述方式.儿童叙事视角的运用是迟子建小说叙述的一大特色.从角色上它可以分为角色和非角色叙事两大类,从叙述人角度又可以分为纯儿童视角与准儿童视角.在这些别具一格的儿童叙事中,自然富有了灵性,人际更为简单而纯朴.儿童叙事视角的运用营造了一个烂漫的童话般的世界,而叙述视角的动态性、话语蕴藉的多维性则使小说文本更具张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复调"的美学意味.它刷新了读者的审美视野,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一方乡民的温情关怀.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受到历代读者的欢迎,尤为青少年所着迷,成为儿童的"恩物"。从儿童美学视角看,《西游记》的语言具有用语的戏谑化、表达的诙谐性和视角的儿童性等特点,这也是作品吸引青少年儿童的奥秘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施叔青的香港题材小说,以女性特有的视角,用舒缓有致的笔调演绎了香港百年沧桑的历史巨变。其中,以女性的经验消解历史、以女性的视角探讨两性关系、注重民间立场与贵族精神构成了其作品独特的叙事方式。作者以不断变换的女性视角表达了女性对生命特有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其独特的眼光来观察香港繁华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实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童谣源于生活,句式短小生动,语言平白易懂,节奏活泼,讲究韵律,适合吟唱。首先介绍了中国童谣的英译现状,然后引用《中英比较儿歌》中的译文,从"真"与"趣"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主张在译文中要体现出平易性、音乐性及童趣性的翻译策略,力求以儿童视角翻译童谣作品。  相似文献   

13.
儿童文学可以被归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因为它拥有一群特殊的阅读群体,即儿童读者。儿童作品不同于成人的文学作品,儿童拥有自己特殊的品味和鉴赏能力。为了帮助读者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并且满足他们的要求,任溶溶的翻译作品不仅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同时使得文学作品达到"形神兼备"。本文主要以《小飞侠彼得·潘》为例,从语言和文化角度研究任溶溶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所采用的策略,以此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文学作品与成人文学作品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西西,香港文学现代派的代表作家。在她的文集《故事里的故事》中,收录了多篇"故事新编"型的作品,从叙事学的角度看,这些重写经典故事的作品均从叙事视角的方面对原故事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变,而其中的三篇,则是在视角改编的基础上,以戳破虚构的"元虚构"叙事方式来讲述故事。透过这种"元虚构"手法,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关照、理解西西重写故事背后蕴含的"反省"意图以及"拆解"、"重构"的思维方式,而且还能看到在后现代语境中小说这一艺术形式是如何对自我进行突破与革新的。  相似文献   

15.
童年意象的运用是王安忆小说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成长中的儿童"是王安忆小说中特有的形象.以儿童形象为象征载体进行文化批判是对童年意象的出色运用.儿童视角的发掘使王安忆的小说取得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也使细节化呈现文本的艺术表达方式与文本的精神内涵完美地结合起来.儿童视角的运用还让作家能以旁观者的眼光看世界,保持了独立、警醒的创作立场.  相似文献   

16.
守望儿童的精神世界--论李凤杰儿童文学作品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文学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因此,人文关怀应是儿童文学创作中应有的艺术视角.李凤杰的儿童文学作品关注儿童的生命意识和生存环境;注意培养少儿的独立自强意识和崇高的人生理想、信念;强调社会及成人对少儿成长应有的正确指导和帮助,起到了守望儿童精神世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萧红的《呼兰河传》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两部采用女童视角的自传体小说。在女性视角和儿童视角的融合中,萧红更多地介入了成人化的思想,使得其视角缺少像《城南旧事》中的成长感,这也同时让《呼兰河传》的视角更为静态,更为客观。而同样是视角的变迁,萧红在作品中采用的是多视角合一的手法,林海音则选择了单一视角的视点转换来实现。通过女性话语、女性意识的融入,两位作家在作品中营造出了不同的“阴性”空间。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一生热爱儿童,在五四之初与其他人一起提出了“儿童本位论”。他不但以实际行动翻译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还在个体创作中为儿童带来许多儿童视角和儿童题材的作品,留下宝贵的财富。探索鲁迅的儿童文学观和译介的儿童文学作品时,重点发掘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早期小诗和散文诗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和文化身份的模糊性始终是众多学者、特别是第三世界学者所关注的问题.而香港作为早期殖民地被迫更早地卷入全球化,文化认同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以香港为例,分析了香港本地文化认同形成的原因,在文化全球化的视角下研究香港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问题,进而探讨了香港文化认同的困境所在,引申出对第三世界知识分子普遍困境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儿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从苦难儿童的基督精神、博爱儿童的基督精神以及纯真儿童的基督精神等方面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督思想进行深入解读,从宗教思想的视角来分析这些儿童形象在其作品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