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边立新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4,(3)
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贯穿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的一个基本思想,也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重申的社会主义分配政策。部分先富和共同富裕的理论,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又指明了我国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科学地理解并在实践中完善这一理论,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意义深远。 一、部分先富和共同富裕理论的形成 部分先富和共同富裕的理论,是伴随着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而产生的。 粉碎“四人邦”后一度盛行“两个凡是”。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指出:“只有解决好思想路线问题,才能提出新的正确政策。” 相似文献
2.
孙凌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5)
坚持共同富裕与允许、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我党制定的一项富有创新意义的政策。这一构想是邓小平同志1978年提出来的。今年初,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站在历史的新高度,又重谈及共同富裕与部分人先富的关系问题,并提醒全党要解决好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这既是一项较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一、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孙秉芝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长期以来在消费资料的分配问题上存在一种误解,似乎社会主义就是要平均,如果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劳动收入比较多,出现了较大的差别,就认为是两极分化,背离社会主义。这种平均主义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观点是 相似文献
4.
梁中实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是实现全民族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和捷径。是我国分配体制的重大改革与突破。它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达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强烈愿望。因此,它具有规律性和人民性。从“先富”到“共同富裕”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彼此制约,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和把握这种关系必将增强目前致富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5.
蒙慧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4)
“先富”带动“后富”面临的困境已成为我国区域共同富裕的“瓶颈”,而这些困境与我国发展实际密切相关:从市场内看,由于发达地区吸收劳动力转移的不完全性以及国内地区间贸易联系弱化等因素,使依靠“涓滴效应”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的效果并不显著;从市场外看,由于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道德等因素以及我国地区差距产生的特殊性,政府、先富地区和企业带动“后富”的努力也未取得预期效果.因而从市场内外两个维度创设“先富”带动“后富”的条件,提高“先富”带动“后富”机制的运行效果,是解决区域共同富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徐志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7
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如何行之有效地实现共同富裕,是值得深思的理论探索问题,只有从理论层面梳理清楚共同富裕内涵的逻辑关系,才能更好地在实践层面推进。故而要想共同富裕之路走的畅通,行的稳健,则必须要坚持其内在逻辑的“五个统一”,即坚持政府统领和市场自主相统一;坚持理论探寻和实践深化相统一;坚持制度规范和道德引导相统一;坚持重点示范和全面推广相统一;坚持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相统一。只要处理好共同富裕内在逻辑的这五对辩证关系,全党同向,全民同心,就一定能够实现与我国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喜悦感、幸福感的共同富裕之梦。 相似文献
7.
苑申成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49-52
在邓小平看来共同富裕是一个大政策,关系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就当下中国来讲,共同富裕无疑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最具尖端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先富后富、共同富裕"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确保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消除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8.
李泽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1)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由于正确地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冲破了“左”的思想束缚,对农业生产关系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比如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和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等,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又一次解放。事实充分证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这条路子是走对了。但是,在实行生产责任制过程中,怎样认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关系,在一部分干部群众中,还有一些模糊的看法。少数社员把责任制当成是所有制,把责任田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就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这样一个“大政策”。 相似文献
10.
刘超群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7(4):123-124
亚健康是人的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动态性的边缘状态.目前,心身医学崭露头角,体育运动进行行为纠治,都是干预和防范亚健康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刘祥农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
一在古典诗词中,常常看到这样一些诗句:上句写出一种现象、一个行动或者诗人自己的感受与希求,下句作出解释,说明原因或提出根据。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开头告诉人们,由于游人观察的方位与角度不同,对庐山获得的印象也就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正是这一现象的生动概括。为什么会这样呢?第四句作了解答:因为人在山中,只能看见它的一峰一峦,一树一石,也就是说只能看到它的一个侧面或一个局部;只有走出山中,远眺或鸟瞰,才能把握它的总体形象,发现它的个性与特点。三四两句的逻辑顺序应是“只缘 相似文献
12.
孙慎之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6,(1)
(一)成语的范围和定义问题的提出:「成语」是什么呢?顾名思义,可知是一种现成话,如:我们想描述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就会想起「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好象想起迅速这个字眼一样的方便,它们是像词一样的现成,信手拈来,即可应用,不劳自己组织,往往能起比喻的作用,但比较起来方便得多。再如:山大广播站有一次广播:有些同学锻炼不经常,「三天打渔,四天晒纲」,……引起 相似文献
13.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61,(1)
《美国经济学和社会学杂志》(1960年7月号)发表了马里坦近年在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所做的题为“科学和哲学的统一”的演讲摘要,其文如下:“由于学术超越国界而统一起来,我们所面临的实在,是思想劳动的普遍性和天然精神性的实在。因为人既是肉欲的人又是精神的人,所以科学、哲学、艺术和诗歌,是生根在这一或那一特定国家所特有的心理和历史土壤之中。“但作为人类精神成果,科学、哲学、艺术和诗歌 相似文献
14.
滕大春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研究中国教育史的同志讲求“古为今用”;研究外国教育史的同志,在“古为今用”之外,还有“洋为中用”的任务.毛主席在论述学习“古代的”和“异域的”知识时,强调“有的放矢”,重视和利用古代的和外国的对于我们有用的知识,以解决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问题.按照这个原则,我们要高瞻远瞩,博古通今,充分吸取中外教育史上的有益经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人怀疑外国教育史能否发挥这样的效用.本文对此略举实例予以阐述和说明. 相似文献
15.
杨帆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3,(2)
正共同富裕,本来没有什么争议。它是人类所描述的理想社会特征之一,却不是全部,人类美好理想还有消灭阶级、剥削、压迫、政党和国家,消灭三大差别,消灭家庭等等。共同富裕是作为理想社会一部分来谈的,和其他理想一样,不能抽象地作为现阶段目标。共同富裕就现实经济社会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改革成功的标准之一。邓小平讲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要资本主义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6.
张庆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2,(2)
“五四”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第一、“五四”精神是高度觉悟而又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五四”精神是坚持科学态度、热情追求革命真理和忠贞服从革命真理的精神;第三、“五四”精神又是认真学习、坚决坚持和勇敢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对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孙绪清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1-12
话题作文因其写作范围的宽泛性。命题的开放性、启发性和形象性.颇受中高考命题者的青睬和师生们的欢迎。它给考生营造了一种宽松的氛围,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个性、展示才华、进行创新的舞台,但它也是一种既开放又有所限制的命题方式。话题作文到底怎么写?教材上没有明确的说明。考了这些年.学生也练了这些年。有些学生仍抓不住话题的本质,只是糊糊涂涂随意为文,出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问题。下面根据自己几年来对话题作文的理解和探索.谈谈认识。 相似文献
19.
尹承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
一、“复句形式”及其区分 “句子是用词和词组构成的。”(初中《汉语》第三册22页)比较简单的句子,用这个定义来概括还是可以的;而比较复杂的句子,就远非这个定义所能概括得了的。例如: 相似文献
20.
安国梁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
“席勒式”,是马克思1859年论及拉萨尔的悲剧《济金根》时首先提出的。它涉及艺术创作中艺术与政治、艺术与生活、艺术特征等一系列原则问题,因而,历来就受到普遍的关注。本文试图就“席勒式”的本质及其根源,它与席勒创作的关系等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