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佛教戒律的伦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戒律之学不仅是佛教道德和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之学 ,也是学佛者初学入德之门必须修持的基本。戒律之学构成了佛教伦理学的核心和根本。佛教制戒的目的在于和合、安乐、清净、外化、内证、究极理想 ,戒律的伦理精神表现为去恶从善、平等慈悲、自利利他。“罪”与“罚”是戒律道德特色的深层体现 ,具有可违不可变性、效力的规范性、实施的教育性、以罚系罪性、行为的开脱性、守节精神的趋同性等特点。戒律重在强调个人的修持 ,强调众生共同努力 ,完善人格 ,觉悟成佛。佛教戒律的道德特色进而表明 ,佛教是道德品性极为浓厚、内涵非常丰富的伦理型宗教  相似文献   

2.
佛教的伦理精神 ,在其各种戒律中有着集中的体现 ,从伦理的角度看 ,道德规范是戒律的主体 ,戒律规范着信徒们应当如何或不应当如何的具体准则 ;这些规范又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性 ,针对不同修行阶段的人们 ,有着不同的道德要求 ,这保证了道德理想实现的有效性 ;佛教道德既讲自律自觉 ,又强调他律强制的必要性 ,注重道德制度的健全 ,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世界各大宗教和伦理传统中都有为现代伦理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就中国文化传统而言,佛教伦理的思想资源不可忽视。佛教的基本义理及平等原则、慈悲救济观念、戒杀护生理念、明心见性的关怀等佛教伦理观念,丰富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内容。强化了中土道德教化的信仰力量,增强了世俗伦理的约束力。作为宗教伦理,中国佛教以其普遍性、超越性特征在中土传统社会中成为一种有效的劝善化俗之道,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缓解现代危机、增进义务责任等普世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初开始,一直有日本学者质疑中国传统佛教并非真佛教,最后酝酿出"批判佛教"的思潮。他们在误会《阿含经》缘起法的前提下,强力否定以如来藏之修证为中心的中国传统佛教。影响所及,台湾佛学研究出现了日本化的倾向。事实上,如来藏并不违背《阿含经》。《阿含经》的"我"和"识界"等名相,以及入胎识、持身识等观念,说的都是如来藏,也是实质上的大乘法。  相似文献   

5.
佛教伦理对于中国国民伦理精神的积极意义 ,突出表现为现实性伦理精神的作用和资源性伦理精神的作用。前者由佛教信仰的合法性、佛教的道德化特征、佛教的现实作用来说明 ,后者佛教道德规范的可移植性与道德建设经验的可借鉴性说明。这种作用的有效发挥涉及到佛教伦理的当代转型 ,特别是问题域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赵朴初认为,人间佛教有三层本质意涵:一指佛教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强调佛法持重人生安立问题,以人们的幸福诉求为终极关切;二指佛教人间成佛,即人成佛的成佛逻辑即人学菩萨道的教法,认为世出世间一体不二,成就圆满人格即成就佛果究竟;三指佛教的根本属性即社会性,强调佛教是施设于具体时空中的社会实体,必须合理契机地适应社会、利益人间。人间佛教这一概念是对佛教人本立场、利他精神、利生实践的总概括,与西方语境下的宗教世俗化没有内涵上的相通性,与汉语语境中打着佛教旗号的庸俗商业化市侩功利化行为更没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因果关联。  相似文献   

7.
佛教伦理本质上是“和”的伦理,和谐在佛教生命伦理思想中处于重要地位,佛教伦理以缘起论为其道德哲学基础,以心灵的道德和谐为根本,由心的外在呈现和人的社会关系及与自然界关系的存在方式的不同,表现为人与人的道德和谐、人与自然的道德和谐,其内在的生命伦理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构成当代中国生命伦理学建构的一种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佛教的基本伦理思想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平等观念、克己观念和慈悲利他观念是佛教伦理思想中的基本原则。佛教伦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有一些重要作用或影响,如抑制现代社会中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鼓励人们扶危济困或造福社会、鼓励人们追求理想中的至善境界等。作者还就佛教伦理思想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意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和佛教都是高度伦理化的宗教 ,伦理思想是其宗教教义的重要内容。从伦理之来源、道德依据、行为规范、人性论、社会意义等方面对基督教和佛教的伦理观进行了比较 ,分析二者伦理观之同异 ,从而阐扬了两教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古中国有儒释道"三教合一"之说,但三教实际上又不可等量齐观。就伦理道德层面的功能与作用而言,佛教和道教确实是不可与儒教比肩的。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便在伦理道德上自觉地选择了"儒学化"这一路径。道教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其走向与佛教基本上如出一辙,即在伦理道德上亦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儒学化"的道路。佛教伦理和道教伦理的"儒学化",主要体现在阐述忠孝思想作品的撰写、忠孝思想的提倡、戒律与"五常"的会通、以忠孝作为宗派立教之本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缅甸是世界上信仰佛教的国家之一。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佛教学说和佛教教义也逐渐渗透到了缅甸社会的各个方面。缅甸人便把它当作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和作为人生的社会取向及最高目标来追求。并以此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因此,缅甸人主张人与人要和睦相处,恭谦礼让,人人遵守社会公德。这些从狭义上来讲,它已成为佛教徒的信条,但从广义上来讲,无论是佛教国家,还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要国泰民安,构建和谐社会,这些做法是必须得提倡的。  相似文献   

13.
"七世父母"是敦煌藏经洞出土写经题记中主要的"奉为"之一.本文认为佛教七世父母指此身以前过亡的代代父母,以转世轮回为理论根基,宣扬一切众生皆为父母,与中土固有七世祖宗有本质不同.作为一种新理论,以其学说的优越性,七世父母理念对中土孝道内容做了重要补充,深刻地影响了民众孝道观念.  相似文献   

14.
筹划实施"世界伦理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为解决全球性危机和应对全球化进程所提出的问题的积极回应;参与该计划的中国学者刘述先教授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一分殊"来消解客观存在着的文化差异以达成共识.但对"理一分殊"命题中的"理一",似不应作狭隘的理解,而应当深入各类文明和各种文化现象的内部探索其内在蕴藏着的深层结构,从结构及其功能的关系以揭明更加普遍的东西.从人的存在及其规定性出发,揭明以人的方式对待自己和他人以致于自己的整个外部世界,是每一个人正确理解和合理处理自己的全部对象性关系的基本规范,从而可以理解为世界伦理得以成立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5.
人们喜欢用"内圣外王"来表达儒家的理想人格,概括儒家的人生哲学."内圣外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具有人格意义,而且还具有政治理想的含义,所体现的是既内在而又超越之旨.应予以批判与继承,至今它对"安身立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学界围绕"普世伦理"而展开的关于道德金律的争论,都集中于道德金律所教导的"将心比心"是否可能的问题上.但是无论反方还是正方,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个人主义为前提.个人主义因为对个人的抽象理解,而使得我们难以理解道德金律所包含的人与己的沟通、理解、体谅和宽容.要理解道德金律的内涵,我们有必要揭示个人主义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中篇小说《黄金洞》一直赓续阎连科所构建的“耙耧世界”文学场域的书写,文本中桃与贡家父子三人的乱伦之事意在表征现代化进程之中文学之于伦理道德理性书写的“异变”和反思。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作为引子来介入文本的分析,分别从伦理环境、身份选择和失控的斯芬克斯因子三个方面加以阐释,来表达阎连科笔下耙耧世界的“乡村死亡报告”。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在依法治国的同时,要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二者不可偏废.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必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起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应根据"以德治国"的方略,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明确新目标,落实新内容,抓住新重点,运用新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