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珠》是隋代杜公瞻为隋炀帝编纂的一部类语体类书,编纂时间约在大业六年(610)至大业七年之间,编纂地点在江都。《编珠》在唐宋时代流传不广,《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崇文总目》《遂初堂书目》等对其亦有著录,又可见其流传之余绪。清代高士奇在翰林院整理旧库纸堆时发现了《编珠》残本,补续之后将之刊行于世,《编珠》遂再次公开流传。高士奇补遗本《编珠》与原本有很大不同,《续编珠》则是高士奇据《编珠》体例而成的新作,目前《编珠》主要有清吟堂本、翰林院本、文政十二年本3个流传系统。  相似文献   

2.
据清代王昶《金石萃编》记载,争座位贴真迹传有七纸,宋时曾归长安安师文,安氏始摹勒上石。后安氏兄弟析分家财,真迹一剖为二。其后又进入宋内府。  相似文献   

3.
清代学术的发展,以经学为中坚。阮元主持汇编而成的《皇清经解》、王先谦编辑的《皇清经解续编》等尤能体现此一特征。朱珔历时20余年汇辑成的《国朝诂经文抄》,则别辟蹊径,着眼于本朝学人文集、札记中的解经论说,对保存清代学人的研经文献、彰显其治经特色与成就等,做出了与阮元、王先谦同样不可忽视的贡献。而他之所以能完成此一巨编,乃缘于其学术使命感、治学取向和丰富藏书等因素。但非常遗憾的是,朱珔逝世后不久,是编即毁于兵火。尽管如此,朱珔此举所彰显出的治学取向和方法,不仅在清代学术演进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至今仍不失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易传》美学二题陈志椿《易传》是对《易经》最古的解释、引申和发挥。《易经》和《易传哈起来称之谓《周易》。《周易》一书,自汉代始尊之为“六经之首”,至清代纪晓岚编就《四库全书》,仍以《周易》置十三经首位,可见《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根本原...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思想文化光辉灿烂,文献典籍浩如烟海。我国古代学者素有辑录古籍、荟萃文献的优良传统。清代学者以“经世致用”为指归,竞相编辑各种文集,其中《皇朝经世文编》(下称《文编》)是诸多“文编”中的佼佼者。它以“经世”著称于世,流传影响后代。本文拟从  相似文献   

6.
文章依据《清实录》、《清国史》、《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以及各种方志等史料,就光绪《江西通志》清代布政使、按察使表错漏史料予以订补,以便为后续对江西布政使、按察使的研究提供更为准确、详实的史料。  相似文献   

7.
《叙州府志》流传至今可考者 ,仅有清代康熙、光绪两朝所编志书 ,且康熙《叙州府志》已不见全书 ,更显《叙州府志》所存资料不可多得。考究《叙州府志》纂修源流 ,足见清代统治者对修志的重视和清代地方志的繁荣 ;探讨《叙州府志》中的“都掌蛮”史料及其价值 ,其以志证史之功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8.
清代对李白集的编刻情况相对简单,主要有明人编纂李集刊刻、清人注释李集、清人重编李集,以及据两种宋本覆刻。主要成就体现在王琦辑注《李太白全集》三十六卷及李调元、邓在珩编订《李太白全集》十六卷上。这些代表了清人李白研究的主要成绩。此外,因为宋版原刻本今已佚失,清代覆刻的两种宋版李白集对保存李白集文献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题画诗产生于何时,谁是题画诗的首创者,这个问题似乎已有定论。我国最早的一部题画诗选集——南宋孙绍远编的《声画集》,只收唐、宋两代诗人的作品,未见唐以前的题画诗。清代陈邦彦编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尽搜历代文人诸集,得题画诗八千九百六十二首,不可谓不完备,但也只是唐、宋、金、元、明五个朝代诗人的题画诗,并无一篇唐以前的作品。明代胡应麟在《诗  相似文献   

10.
《查氏七烈编》是清代查日乾所辑录的一部诗文集。它所收入的9首词作中有8首未被新近整理出版的《全清词》收录,其中不乏诸如陈维崧、齐召南、万光泰等名家之作。寿致浦、余懋樯、余尚炳等3人亦为《全清词·雍乾卷》失收的作者。这些佚词不仅对于辑补《全清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对于了解明清易代之际的社会历史状况、清代盐商与文士之间的交游情况等等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百家诗选》是北宋王安石所编重要诗歌选本,但因其成书过程不明、不选大家作品历来受到评论者的争议,且元、明二代没有刊刻,直到清代宋荦四处寻访才使得其重见天日。本文以此次刊刻及评价为中心,探讨这部诗选注清代诗学风气中浮沉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崔:自2005年始,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每年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报告上编是对各个领域语言状况的调查研究,下编是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监测数据与报告,其中包括年度新词语的发布。  相似文献   

13.
李调元的古籍编刻活动贯穿于他的一生,包括访求珍本、编订成书、编撰大型丛书及后续的修订增补,为保存巴蜀文化文献做出了重要贡献。李调元编刻古籍从内容上来说经史子集四部齐备,还刊刻了几部大型丛书如《函海》《续函海》,编纂了《蜀雅》《全五代诗》等大型总集。他广泛收集有关历代巴蜀文献的资料,尤其是明人杨慎的著述,汇刻到《函海》中,才使得这些著作因《函海》而保存下来。他在文献的甑订与辨别上,非常注意可靠性与完整性,因而所编刻的古籍质量很高,是清代中期蜀中刻书的代表。所撰写的几十篇《函海》序跋,或考订作者,辨析版本,或纠正前人误说,补充内容,皆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特点,反映了李调元的文献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1979年)是一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学术巨著。《管锥编》对中国十部古籍(《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注》、《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补注》、《太平广记》和《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作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研究的侧重点是谈艺之道,但立足点是训诂,研究古代语言文字的意义、疏通解释古代典籍文献是其基石,只有在训诂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进而纵谈艺术规律,这是易简之理。训诂学在清代  相似文献   

15.
《狱中杂记》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方苞根据他在刑部狱中的见闻所写的一篇优秀散文,由于方苞是桐城学派的创始人,对清代文学有较大的影响,《狱中杂记》又是他的名作,因而自它五十年代被选入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以来,教育部及各地编的语文教学参考书评价甚高,大都把它的主题归纳为:作者通过他在刑部狱中耳闻目睹的具体事实,愤怒控诉了所  相似文献   

16.
黄秩模是《逊敏堂丛书》和《国朝闺秀诗柳絮集》的编刻者。前者收子书不下百种,许多江西本土文献赖此以存,后者为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女性诗歌总集。以此二书的编刻为主线,对谱主的生平事迹作大致系年,并考证被学界所忽略的其生卒年问题,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7.
顾瑛所编《草堂雅集》,选录元末文坛一些重要诗人诗作,不仅体现出自己的诗学思想,而且对元季之诗,撷其英华,实有总结之功。放在有元一代编撰文学总集的背景上来看,《草堂雅集》亦有其重要价值,并对清代顾嗣立编选《元诗选》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魏源是清代著名思想家,他学问渊博,同时也是位很谦和的人。有一年,武将王锡朋受布政使贺长龄之令,来接魏源到江苏主编《皇朝经世文编》。当他傲气冲冲的来到魏源的家门口,给仆人报上姓名后,竟见魏源亲自走  相似文献   

19.
喀喇沁王府乐队的乐器和元朝宫廷宴乐乐队完全相同,并且都可以从《元史·礼乐志》中找到详细的记载。因此,喀喇沁王府乐队是清朝之前就已存在的蒙古族宫廷乐队。清代宫廷音乐中的《蒙古乐曲》主要由《笳吹乐章》与《番部合奏》》两部分组成。1741年(乾隆6年),乾隆皇帝遵循祖制,下诏编修《御制律吕正义后编》,将乾隆以前各朝所用新旧乐章,包括蒙古林丹汗的宫廷音乐在内,详加考订,注明工尺谱,一并载入了《御制律吕正义后编》,《蒙古乐曲》也在其中,成为国乐,是宫廷宴乐的主要组成部分。王爷府乐队与清代《蒙古乐曲》的乐队相比起来,乐队的规模虽小一些,但它有着自己的特点。首先,在乐曲的曲目上,除了宫廷音乐,同时也有本地区最受欢迎的民间歌曲。其次,在乐器使用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笠翁词韵》是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所编的一本韵书。李渔(一六一一——一六八○),字笠鸿,号笠翁,祖籍浙江兰溪,本人出生于江苏如皋,稍长迁返原籍,以后定居杭州、南京,时或带领他的昆曲戏班周游各省。李渔精通音韵,编过两本韵书,一本是《笠翁诗韵》,大体承袭传统韵书;另一本便是《笠翁词韵》(以下简称《词韵》)。这是他为作词、更是为昆曲创作的押韵而编的韵书。赵诚先生《中国古代韵书》(一九七九中华版)指出,《词韵》及与其同一派的清代词韵专书的作者们“在分韵时,都或多或少地注意了当时的实际语音,甚或以某地方音为根据。所以,韵部的划分,别有系统。虽然他们编的是词韵,但主要的贡献,却不在此。”对《词韵》音系作一番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明末清初语音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