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父亲"形象的文化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醒龙小说世界里的"爷爷"、"奶奶"是作家理想中的乡土社会的象征,是作家的生命理念.刘醒龙小说中的"父亲"形象都有一种道德化倾向.在他们身上,寄托了作家朴素的道德意识和人生理想.刘醒龙对"父亲"们的命运的表现,采取的是一种诗意化、道德化的表达方式.他的创作明显缺乏历史理性.坚守传统的道德理想是刘醒龙最基本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2.
“五四”乡土小说作为“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载体 ,表现出鲜明的理性批判的文化精神。其对古老乡村群体存在方式的批判 ,关于反封建文学主题的探寻 ,关于女性命运的文化启蒙 ,以及对现代乡土文学作家在都市与乡间灵魂漂泊的文化观照 ,都有着独到的发现与艺术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海浪》和中国作家王蒙的《海的梦》两篇小说中大海的象征意蕴作了比较,以此探讨诗小说的特征。伍尔夫指出诗小说决不局限于描写个人之间的关系。它将表现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的想象和梦幻。而《海浪》与《海的梦》基本上都是符合诗小说特征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乡土文学"特征的角度,对哈尼族作家小说创作中"乡土情结"的具体表现,即"田园牧歌"、"森林守望"、"女性命运"等情结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张爱玲是两位在哲学层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作家 ,他们的小说在揭示人性、解剖国民性、悲剧性地体悟人生、思索人类生存命运和现代主义手法运用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之处 ,他们都用荒诞的艺术手段写出人灵魂的深度和精神的孤独。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被认为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论文从《嘉莉妹妹》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研究《嘉莉妹妹》中表现出来的自然主义思想。论文涉及小说的主要背景,同时分析自然主义的三大特点,得出结论:《嘉莉妹妹》中主人公嘉莉妹妹的最终命运与德莱塞本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认真探究自然主义在《嘉莉妹妹》中的运用,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学史上的自然主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春景 《东方论坛》2009,(6):32-36,40
孟加拉小说之父般吉姆·钱德拉·查特吉的社会小说主要以女性问题为题材,主张女性应该遵从传统,否定寡妇再嫁,表现出作家道德立场的保守性。但作品中对受压抑的女性又存在同情的叙述声音,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反映出般吉姆思想上的矛盾。这种复杂的态度是近代文学中东方作家自身的传统观念与近代人道主义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民族主义思想活跃时期,民族独立与社会启蒙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8.
"新写实"小说的人道主义关怀是处于文本的深层,在其客观冷静的叙事背后,表现为作家对人的生存困境的 关注,对人生中阴暗面的正视和对"小人物"不幸命运的同情。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能稔熟地运用各种现代小说艺术手段的中国现代作家。在他的小说中成功的运用悲剧艺术、喜剧艺术、意识流、象征等艺术手段,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特征,表达他启蒙的文学主张。他运用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艺术手段,展示了传统文化支配下中国人无法逃遁的悲剧命运,对改造"国民性"寄予了深切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当代彝族女性作家阿蕾以其细腻的笔法,倾力表现农村彝族妇女的喜怒哀乐,揭示彝族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人生命运,反思彝族传统的文化悲剧。她的小说语言风格独特,叙事结构多元,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浓郁,为彝汉双语小说创作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11.
《德伯家的苔丝》的细节描写与绘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绘画艺术运用于小说创作 ,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 ,体现着哈代对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深刻理解。文章从哈代创作的绘画艺术入手 ,将《德伯家的苔丝》的细节描述中对绘画手段的运用加以分析 ,阐述绘画艺术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以及对作品主题的影响 ,探索哈代运用绘画艺术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英雄主义的定义和标准着手 ,结合对金的批评 ,探讨了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人物形象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即苔丝的英雄主义形象。通过对苔丝不同阶段的英雄主义行为的实证分析 ,探讨了苔丝的英雄主义行为和其悲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圣经》原型角度分析了《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人物性格特征,使读者除了传统的宿命论观点外,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部文学作品,从而更准确地了解作者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苔丝》在我国向来被当成最成功的现实主义经典作品之一 ,小说的艺术手法在我国一向被视为典型的现实主义手法。但苔丝这个人物形象的完美无瑕 ,明显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苔丝》的艺术手法实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兼而有之。苔丝的悲剧构成正在于作者将本质意义上正是传统美德的代表的苔丝却被打着维护传统道德的旗帜推上绝境 ,个体的本质意义和社会的评价二者之间构成了巨大的反差 ,这种反差令真诚崇拜传统美德的读者产生悲剧感  相似文献   

15.
张谷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其译著《德伯家的苔丝》是我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著。张先生提出了“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这一翻译的指导原则。从《苔丝》译本来看,“地道”的涵义主要体现在处理这么几对矛盾上:归化与异化、文与质、语言和言语、形似与神似。  相似文献   

16.
哈代作品的悲剧意识是哈代研究中一直被关注的焦点。而哈代作为处于新旧时代交界线上的作家,其创作必然受到现代意识、现代观念的影响。文章从20世纪现代悲剧观念的角度切入对哈代悲剧意识的分析,阐述叔本华生命悲观主义哲学对哈代的影响以及哈代对现代悲剧观念的认同,并具体阐述哈代作品中悲剧意识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悖论性生存——试析消费社会的文学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社会的文学走向是当下备受学界关注的议题.消费社会在中国是可能的现实与必然的趋势.在消费社会中,文学的商业化、时尚化、泛化三大特性充分体现了其悖论性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8.
哈代小说在艺术上体现出鲜明的狂欢形态,主要表现在狂欢广场和广场语言两个方面。一方面,哈代小说中描述了大量民间节日狂欢场景、聚会场所、乡野舞会、酒馆等狂欢广场,在这些狂欢化的场景中,表现了解构等级秩序的狂欢精神;另一方面,哈代小说中威塞克斯居民的对话体现着鲜明的广场语言的特征,在他们的话语中表现出鲜明的狂欢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大量精心设计的伏笔的运用是哈代《一双蓝蓝的眼睛》形式艺术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具体运用伏笔时,作者大多采用对同一个事件或人物埋设多次伏笔的模式。伏笔连同照应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一双蓝蓝的眼睛》的形式艺术魅力,从整体上增强了小说的耐读性。  相似文献   

20.
哈代的宗教观是一种“进化向善”的宗教观,是一种摒弃一切形式主义而强调内心虔诚的宗教观。哈代对基督教形式主义信仰实践的批判,对基督教情感道德的讴歌和现实价值意义的肯定,则是通过小说创作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