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开县县委、县政府提出并实践了“输出劳动力,引向生产力”的思路。目前,劳务收入已成为全县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劳务工作已成为全市、作国的试点典型。2005年,全县44万人在外务工,挣回现金近18亿元,返乡创业163人,投资1.6亿元。  相似文献   

2.
《决策导刊》2005,(8):46-46
江津市富源建筑劳务有限公司是以企业形式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先进典型,他们在北京建筑劳务市场成功开拓的经验值得借鉴。江津市富源建筑劳务有限公司的主要外接工程在北京。2004年以来,公司在京全体员工苦练内功,团结拼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仅2004年全年在京完成劳务收入就达9478万元,完成建安收入3582万元,完成结构、装修、建安、市政管网等工程105万平米。在京注册人数6026人,18支施工队;  相似文献   

3.
河北     
《领导决策信息》2011,(50):22-23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 到2015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到“十二五”末,完成1万个以上行政村新民居建设改造任务;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5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覆盖50%以上农户。  相似文献   

4.
达州市拥有人口637.82万,农村人口占85%,其中农村劳动力437.33万人,占总人口的68.57%。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353元,在全省排位名列第十,增幅在全省排位名列倒数第二,全市还有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户18万户70万人,年收入低于625元的特困人口11.3万户42.2万人,这一部分人增收难度很大。因此,达州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又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大市。从农民增收的途径来看,仍然是以传统和种植业和劳务输出为主,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民工外出务工人数达120万以上,其中外输约70万人,就地转移从事非农产业约50万人。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潼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人规模、大范围、大流动的态势,形成了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民工潮”。对此,潼南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全县启动实施了3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打工经济”即劳务经济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加的主渠道,许多农民依靠外出打工走上了“致富路”,有力地推动了潼南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我们的主要作法和体会是。  相似文献   

6.
数字舆情     
正农村绿皮书中国社科院《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3-2014)》数据,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比2012年增加979元,实际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纯收入3793元,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4025元。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  相似文献   

7.
劳务经济是指以提供劳动力服务而获取报酬收入为目的的产业经济,其作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经济活动现象,是改革开放的产物.1997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低速,农产品的总量扩张已很难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农民收入缓慢增长,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人地矛盾突出,发展劳务经济,使农业劳动力的向外转移也更为迫切.本文首先分析了劳务经济的一般概念和特点,接着分析了劳务经济管理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最后加强劳务经济管理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申雄 《决策导刊》2005,(4):19-20
2004年,长寿区农村经济在政策好、人努力、市场旺、天帮忙等各种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64.86亿元,增长18.92%,农业增加值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3034元,增长14.1%,粮食产量38.65万吨,增长5.9%,乡镇企业增加值147231万元,实现利税26842万元,增长16%,  相似文献   

9.
青州市有21个镇(街道),1085个村(社区),2.2万名农村党员。近年来,我们积极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形势,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让党员先进性体现到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初步探索出一条“产业党建”工作新路子,呈现出“党旗红、产业兴、农民富”的喜人景象。目前,全市建立产业党总支19个、党支部196个,管理党员6500多名。2004年,全市农业增加值1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81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和15.1%。  相似文献   

10.
案例背景到2006年底,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达到706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1.7%,农民人均劳务增收对农民人均增收贡献率超过50%,大旱之年不减收主要得益于"旱灾损失务工补"。2006年12月1日,重庆市委常委  相似文献   

11.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一步搞好农民转岗就业培训工作,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突出重点,进一步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根据城口县的实际和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2006年将新增转移劳动力3000人以上,培训3000人以上,农村劳务收入力争达到1.8亿元以上。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在培训上要下功夫,在作风上要深入,在方法上要多创新,在体制上要改革完善。  相似文献   

12.
省部声音     
《领导决策信息》2011,(10):M0002-M0002
今年将继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力争达到住院大病报到70%左右;二是提高封顶线,农村是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城市要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同时还有一条是“且不低于5万元”。  相似文献   

13.
心中有数     
《领导决策信息》2010,(36):26-27
2003年华西村年销售收入达到106亿元.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总量超百亿元的村。2009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村级可用财力超过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万元。  相似文献   

14.
王清  杜文阁 《决策探索》2003,(10):52-52
河南是农业大省,9000多万人口中,74%在农村.农村生活水平比较低,2002年全省城镇可支配收入62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216元,只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的35%,而且差距在不断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7的2360元扩大到2002年的4030元;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也由1997年的1271元扩大到2002年的3053元;还有部分农民处于贫困状态,目前全省人均年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还有165万人,865元以下的还有600万人.  相似文献   

15.
《决策探索》2010,(9):5-5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2010年《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预计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有所扩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指出,2010年农民增收的有利因素可能会增多。  相似文献   

16.
一、1978年以来我省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一是农民收入“波澜起伏”。1、我省农村自1978年改革开放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5年是农民收入超常增长期。这一时期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0.60元增加到421.24元,人平增加310.64元,增加2.8倍,平均每人每年净增44.30元,平均每年增幅达21.1%。是建国以来我省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2、1986年-1998年是农民收入巨幅波动期。  相似文献   

17.
《管理科学文摘》2009,(1):40-40
全山西省中小企业约8,8万个,个体工商户80多万户,全省地办生产总值的50%,财政收入的40%,出口交货值的60%,全社会就业的40%,城乡新增就业的80%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都是由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创造和提供的。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和县域经济的主体,成为城乡劳动力就业和城乡居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8.
屏边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一个集民族、边疆、山区、贫困为一体的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全县辖5乡一镇,居住着苗、汉、彝、壮、瑶等多种民族,总人口1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2万人,占总人口的94%,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6.3万人,占人口总数42%。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92744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894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2%,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425元,国民人均生产总值5273元,  相似文献   

19.
嘉兴地处“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地带,距上海、杭州、苏州三大城市不足百公里。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迅速,目前所辖5个县(市)全部进入全国最发达县(市)前三十强。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007元,比上年增长14.0%,已连续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在10%以上,其中来自二、三产业收入及报酬性收入占80%以上,表明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增收渠道主要靠非农产业。在此情况下,如何实现各类农户持续增收,尤其是中低收入农户和纯农户(收入的75%以上来自农业,不计规模经营大户的持续增收成为各级领导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为此,我们以农经系统的部分定点农经记帐户调查资料为基础,就近两年农民收入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调查样本为平湖、桐乡两市和南湖、秀洲两区12个乡镇27个村306户农户。并在有关镇村召开了访谈会。  相似文献   

20.
张道华 《决策导刊》2005,(12):26-28
近年来,梁平县委、县政府把“三农”工作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的路子。2004年,梁平县生产总值达到4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2521元,增长18.1%,创造了历史最高增幅;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丰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1.6:45.6:3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