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接受美学视角解读古诗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接受美学为视角,探讨古诗英译过程中文本与译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古诗英译既要关注译者与原作、译文读者与译作之间的双向互动,又要处理好译者与原作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译者的创造性和自由度是辨证统一的;译者要给译文读者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译者应该关注"意向读者"的期待视界。  相似文献   

2.
古诗英译中的背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古诗英译中的作者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地理背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诗歌之魂,如何在古诗英译中移植意境,这是译者亟需解决的问题。试从意境的形象性;抒情性;超越性;意境是情感、形象和超然的心灵境界的完美融合这四个主要的本体特征着手对其进行探讨,译文中只有再现了四个本体特征,才能给译文读者留下广阔的品味空间。  相似文献   

4.
诗歌翻译要求译者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对诗中必要的地方进行变通处理,以确保古诗意蕴的准确传递。本文从分析阐述古诗《梅花》几个英译差异入手,通过实例分析几种变通方式,探讨改译理论在古诗英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汉语古诗英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分析了古诗中英文表达的差异,探讨了汉语古诗意美、形美、音美及神韵的不可译性,提出了解决不可译性的思考,认为翻译者首先要深入研究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其次注意处理好原诗内容和意境、形式和韵律,最后强调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6.
自17世纪古诗英译肇始,西方传教士、汉学家译作丰硕,翻译风格多样化,为"中国文学走出去"作出重要贡献.其中,国外独具特色的诗体派译本有海伦·沃德尔于1913年节选《诗经》英译的《中国抒情诗》.介绍诗人译者及其主要作品,探析译本的选材、诗体和内容特征,归纳出译本选材聚焦婚恋、忧国和宴饮,译注凸显女性主义思想,译诗诗体遵从目的语诗体规范,同时分析时代诗学对诗人个性化译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汉英语言文化差异看古诗英译中的变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歌翻译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古诗英译。这是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语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作为承载古诗意境的古汉语的句法更加灵活多变。因此,要将这些经典之作完美地移植到语法严谨的英语中确实有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译者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对诗中必要的地方进行变通处理,以确保古诗意蕴的准确传递。本文拟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上所存在的差异入手,通过实例分析阐述古诗英译中的几种变通方式。  相似文献   

8.
动态/功能对等理论只适合圣经翻译,是圣经翻译理论,其不适合文学作品翻译,更不适合诗歌翻译。本人意在通过理论论述和当今学者们的翻译调查及实践说明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动态/功能对等理论同样适用于诗歌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文化融合视角中的古诗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不同文化间出现融合趋势的背景下,译者应以介绍源语文化为目的,以忠实为原则,有效地传播源语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本文通过对两首中国古诗英译例子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如何在古诗英译中保存和有效地传达源语的文化信息。在古诗翻译中,译者多采用同化或异化策略。本文认为,异化策略能更有效地传达源语的文化信息,传播源语的文化,同化策略则可以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10.
“三美”的展现——评许渊冲先生的古诗英译作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渊冲先生用他那支传神之笔展现了原作的“意美”,“音美”,“形美”。在“意美”方面,他不仅表达原作的表层形式,而且展示原作的深层含义;不仅表达原作的字间之意,而且传达原作的言外之情。当原文有几种解释时,他选择最美的一种。在“音美”方面,他重视原文的音韵,节奏。在“形美”方面,他再现原文诗句的长短,对仗,重复  相似文献   

11.
西方文论中接受理论把文学文本从决定性和自足性的牢笼里解放出来 ,将接受理论的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引入文学翻译研究则构成了对原来的文学翻译标准的反拨 ,而“多元的文学翻译标准”的提出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2.
从翻译标准研究着手,分析了辜正坤先生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理论,目的是要使多元思想能在翻译领域及其他领域更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对英语格律诗汉译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归纳,结合译例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得与失,然后以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为理论基础,从诗歌功能的多样性和人类审美情趣的多样化两个方面,论证了英语格律诗多元汉译方法是可以共存的。  相似文献   

14.
从规范,特别是翻译规范的视角探讨了变译及其理论在我国翻译实践活动中的真实状况,在我国社会和翻译学术界的接受情况,指出译界需要加强对变译理论的研究和宣传。  相似文献   

15.
刘士聪先生在汉译英方面标举"韵味"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译文体现出独到的翻译技巧与方法.其关键技法有移花接木、段落重组、同词异译、双语同源、先统后分、巧用括弧、形断意连、书写变异、前后照应、连词并用等.  相似文献   

16.
省略虽然是常见的翻译方法,但是在翻译实践中,译者——特别是翻译学习者——往往会低估省略法的效用,甚至尽量避而不用。为了帮助译者合理使用省略法,将选择省略法在汉英翻译中的典型实例,从德国功能理论学派的目的论角度对其加以深入分析,概括省略法应用的多重目的——或是为了使译文更符合英语文化背景和英语表达习惯、或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英语读者的期待和双方交际的需求。借此分析,帮助译者或翻译初学者获取合适的译文;以此为译者寻求省略应用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日益迅速的全球化与文化融合的背景下,翻译工作者应本着尊重和保存各民族文化精神的原则,积极推动文化多样性与多元性发展。汉英翻译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对策性,在翻译策略上采取异化取向,这既是尊重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全球化语境下对汉英翻译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诗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其一是关于诗体的理论,其二是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论。前者阐释了自由诗与格律诗、歌谣与朗诵诗、短诗与长诗等问题,后者论述了新诗要反映现实人生,要表现情感、感觉、哲理,要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等问题。在具体阐释这些问题时,较好地结合了历史和时代的特点,具有“集成”性和辩证性。它对新诗及现代诗论均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小型电视新闻汉译英语料库的基础上,通过分析13个汉语原文的不同译文,总结了电视新闻的隐喻特点和翻译策略,以及影响隐喻取舍的因素。研究结果证明语言学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更加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及分析方法。翻译研究者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古今中外的翻译标准都是行之有效的标准,但都是属于翻译标准的个性表现.文章从不同的文本类型、不同的翻译目的等因素对翻译标准的影响,说明翻译标准是一种多元、开放的体系.同时认为"文化传真"应作为此系统的总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