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金元始,古杜尔伯特人以及成吉思汗季弟斡赤斤后裔,都曾在杜尔伯特草原生活过。当时藏传佛教,即喇嘛教也曾有所传播。但是喇嘛教真正在民同兴起,还是在明末清初之际。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吉思汗二弟哈萨尔第十五世孙博迪达喇的八子爱纳嘎游牧于嫩江中游左畔杜尔伯特草原,承袭了杜尔伯特部之名号。从此,喇嘛教格鲁派文化,从呼伦贝尔草原来到嫩江之滨。喇嘛教传入蒙古社会后,草原各部大兴修庙之风,从清初到民国年间,杜尔伯特草原共建喇嘛寺庙12所。现就杜尔伯特草原12所喇嘛寺庙的始建年代、人员机构,宗教生活、偶像崇拜、活佛转世等有关问题。作一简要考述,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承德溥仁寺是康熙五十二年,蒙古诸部来避暑山庄为康熙祝六十寿辰,圣祖应蒙古各部所请,依多伦诺尔建汇宗寺的先例而建。这座寺庙是承德外八庙中建成最早的,也是现存的唯一一座康熙时期喇嘛寺庙。寺内造像不仅具有康熙宫廷造像风格,还具有喀尔喀蒙古一世哲布尊丹巴时期造像特点。  相似文献   

3.
承德溥仁寺是康熙五十二年,蒙古诸部来避暑山庄为康熙祝六十寿辰,圣祖应蒙古各部所请,依多伦诺尔建汇宗寺的先例而建.这座寺庙是承德外八庙中建成最早的,也是现存的唯一一座康熙时期喇嘛寺庙.寺内造像不仅具有康熙宫廷造像风格,还具有喀尔喀蒙古一世哲布尊丹巴时期造像特点.  相似文献   

4.
杜尔伯特蒙古族艺术的现状与走向刍议乌力亚斯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艺术传统十分丰厚的民族。据考古学家发现和艺术史学家介绍,黑龙江地区的蒙古族艺术题材内容十分广泛和丰富。例如,黑龙江地区蒙古族的喇嘛教寺庙舞蹈“查玛”,不仅有严格的表演程式,而且有规范...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喇嘛教分为红帽喇嘛教和黄帽喇嘛教。早在蒙古汗国时期,红帽喇嘛教传入,到忽必烈建立元朝,喇嘛教已在蒙古宫廷以及蒙古贵族中受到尊崇。当时一切宗教活动由吐蕃喇嘛主持,还没有形成蒙古喇嘛贵族阶层。自元朝灭亡后,明朝控制甘肃、青海等地,蒙藏之间往来的道路受阻,红帽喇嘛教在蒙古的活动随之衰减。到明朝中期,宗噶  相似文献   

6.
清朝皇室、章嘉活佛与喇嘛寺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学者阿达曼(Adalman)曾经注意到“在整个蒙古地区,对于蒙古人、对干满洲政治来说,最起作用的制度恐怕莫过于喇嘛教了’“”。我们暂且不去考察此话是否完全正确、合适。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有清一代修建了无数的喇嘛庙宇,不仅仅在蒙古,而且在青海(库库诺尔)、多伦诺尔  相似文献   

7.
自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之后,其宗教乐舞"羌姆"也逐步流传至蒙古族地区各寺院,并与蒙古族文化交融,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查玛"乐舞。蒙古族地区佛教寺庙每年定期举行查玛乐舞仪式,其宗教目的在于断除我执、法执,慑服一切内外魔障以祈福禳灾、普度众生。文章从历史角度对蒙古族地区查玛乐舞源流、形式与内容进行梳理、分析,进一步阐释当今查玛乐舞在"寺庙"场域与"非遗"场域传承过程中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周学军 《西藏研究》2000,(4):116-118
1913年 1月 11日 ,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代表、俄籍布里亚特蒙古喇嘛阿旺·德尔智与外蒙古分裂集团签订了相互承认蒙古和西藏“独立”的《蒙藏条约》。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所王远大先生《近代俄国与中国西藏》一书对蒙古方面签字人职衔的译文是 :“1913年 1月 11日 (作者页注 :藏历水鼠年十二月四日 ,蒙历至尊二年十二月四日 ) ,《藏蒙协定》在库伦签字……蒙古方面在协定上签字的有副总理大臣兼外务大臣尼塔比利克图达喇嘛拉布敦、曼赖卡图尔白楚达木定苏伦。”① 据此汉译文 ,达喇嘛拉布敦的职衔是“副总理大臣兼外务大臣”。事实并非如此。 …  相似文献   

9.
16世纪以后,由于蒙古封建主的极力提倡和明、清统治者推行扶植及保护政策,使喇嘛教在蒙古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喀左地区的喇嘛教在清代也兴盛起来,并对喀左蒙古族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在政治上,喇嘛拥有各种特权,进而参与和左右蒙古的政治。在经济上、喇嘛教改变了萨满教戮杀牲畜的落后习俗,有益于牧业发展。在思想文化上,喇嘛教使蒙古人丧失了勇武的素质,最终堕入毁灭的深渊。  相似文献   

10.
十六世纪以后,喇嘛教自西藏传入蒙古地区,十七世纪初传入新疆蒙古族各部,故又称藏传佛教.当时土尔扈特部有个亲王喇嘛,把萨满教的神像“翁衮”集中起来当众焚毁,而把从西藏带回的佛像张挂起来.喇嘛教从此盛行于新疆四卫拉特控制的准噶尔地区.  相似文献   

11.
达赖喇嘛,是个尊号。达赖,是蒙古语音译借词,意为“大海”;喇嘛,是藏语音译借词,意为“上师”。达赖喇嘛,这个尊号,始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顺义王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赠给西藏喇嘛教格鲁派(黄教)领袖人物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的尊号。简称为“达赖喇嘛”。达赖喇嘛活佛转世系统于此时正  相似文献   

12.
“古壶热”汉译为鼻烟壶。它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草原上流传了几百年,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在过去它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鼻烟用具,也是代表一个人身份高低的标志。同时也是赠送亲朋和迎客礼俗的艺术品。现就“古壶热”的由来,和发展做一简述。 喇嘛教第一次传入蒙古草原是在13世纪中叶,第二次向蒙古草原扩张是在16世纪中叶。这次喇嘛教直接传入东蒙地区,使嫩江流域的蒙古人深受影响。喇嘛教所到之处,无不修建  相似文献   

13.
安代舞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的父辈那一代开始,在科尔沁,无论是什么民族,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可以说找不出一个不知道安代舞的人,机关、学校甚至找不出一个没有跳过安代舞的人。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蒙古族传统舞蹈“安代舞”在科尔沁地区的传播就已经远远超出蒙古民族了——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在蒙古语中“安达”是“朋友”,或双方结为“盟友”之意。《蒙古秘史》在描写铁木真与札木哈二人以互赠拐骨、互换腰带的形式结成“安达”的记载时说:他们在结为“安达”之后,其部下随即“绕蓬…  相似文献   

14.
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扎达县境内,距古格王朝遗址以东十余公里的象泉河南岸,有一处殿宇巍峨、塔群高耸、红墙围护的建筑群,这就是名闻中外的托林寺。托林寺意为悬空寺或盘旋于空中的寺庙。它是阿里地区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庙,也是藏传佛教后宏期上宏法之发源地。一托林寺是由“上三贡”之一即赤扎西贡的次子松埃于10世纪末藏历火猴年(公元996年)创建的。松埃是当时的古格王,他为了征服并惩治异教势力,弘扬佛法,更好地稳定当地百姓,出家为僧,法名拉喇嘛益西沃  相似文献   

15.
元代崇信喇嘛教,对喇嘛僧待遇优厚,造成国家财政负担过重,成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明初,太祖即政之后特别注意了这一问题,然而为了加强和藏族的关系,基本上继续采取了优待喇嘛僧的政策。不仅如此,明代在京师还居住着一群深受皇上宠爱,在各方面颇具影响的“在京喇嘛”。到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2),发展到顶峰阶段。  相似文献   

16.
普宁寺概述     
在闻名中外的承德避署山庄东、北及东北山坡上座落着规模宏大、雄伟多姿、金碧辉煌、融汇我国多民族建筑艺术精华的古建筑群,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承德外八庙。外八庙是自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陆续建造的藏传佛教寺庙。原有寺庙十二座,现存九座。当年十二座庙中有八座庙设有喇嘛看管,在京各有下处(办事机构)。所谓外八庙是指溥仁寺、溥善寺(现已不存)、普宁寺、安远  相似文献   

17.
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北山鹿,座落着一座巍巍壮观的“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整个寺庙的形象和布局,是仿照当时全国喇嘛教中心——西藏布达拉宫的样式修建起来的。乾隆十三年(1748年),弘历曾派两名官员,一名画师、一名测绘师,至布达拉宫测绘临摹。随后,弘历为了庆祝自己的六十岁生日和皇太后钮钴录氏八十岁生日,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三月动工修建普陀宗乘之庙,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八月完成,历时四年半。寺庙周围山峦起伏,山下前临狮子沟;背后有高峻的山崖向东汇入武列河;整个庙宇被依山就势、蜿蜒曲折的虎皮石墙围绕,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在承德原有的十二座吉寺庙群中,可谓首屈一指。  相似文献   

18.
清代蒙古族地区比较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均设立各种扎仓(即拉省、学部、学院、学塾、僧院),这些扎仓是蒙古族喇嘛们学习经典的学校、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专业机构。通过这些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把印度、西藏和内地的文化传播到蒙古族地区,对于交流各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通辽地区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大的寺庙中设置的扎仓,  相似文献   

19.
喇嘛教黄教派十六世纪传入蒙古,到十七世纪中叶,已经广泛传播于大部分蒙古族地区,并开始形成实力强大的活佛转世系统。一六三五年(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外蒙古哲布尊丹巴活佛系统出现。十五年后,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改宗黄教,黄教派在外蒙古正式确立,对喀尔喀蒙古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就哲布尊丹巴活佛系统形成的原因、经过及有关问题,试加论述。  相似文献   

20.
斡禄打儿罕囊素是第一位移锡后金(aisin gurun)的著名喇嘛,在辽阳圆寂之后即埋骨该地,后来金国汗在辽阳城南敕建喇嘛舍利塔,树立满汉二体碑文《大金喇嘛法师宝记aisin gurun i orlug darhan langso lama i giran i subargan》(1630)。待到建国号大清并入关,顺治皇帝敕命修葺累年雨水浸坏的塔根,再树立满洲、汉、蒙古三体合璧碑文(满文amba lamai eifu i subargan i bei bithe,1658),追思囊素喇嘛携众远方来归的事体,重申父祖礼敬裔远来归之人的心情,语含温存和恭敬。本稿依据拓本录写翻译三体碑文并略作语文学考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