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因此可以说,模糊亦是文学的基本属性。文学模糊的审美价值在于其中的不确定性为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活读者的审美想象,使其在解读与鉴赏中完成对原作的接受。元散曲中蕴含各类文学模糊,要让译文读者同原文读者一样鉴赏和接受原作之模糊美,译者就应力争在其译作中再现原作的模糊。  相似文献   

2.
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通常是用来表达或增强作品的主题意义和审美效果的。文字译者在翻译处理这些“未定点”时就不能不顾及它们潜在的审美价值以及文学翻译的影响与操作。而采用化隐为显的办法,往往会使文本的文件价值、诗学功能和审美效果丧失殆尽。对读者而言,实际上是被剥夺了原来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反思就能获得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3.
美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倦追求的精神享受,美能使人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并能使人获得精神方面的愉悦和满足。优秀的文学作品,以语言或文字为媒介,创造出一种想象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情景、情节、形象,再现出作家的审美意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它的创造过程还是它的欣赏过程,都会使作者或读者有相应的情绪反应,诱发联想和想象活动,从而把人带到一种特定  相似文献   

4.
无论文学价值存在着多么复杂的形态,却都有着大体一致的价值结构,也有着为其结构所决定的相应价值功能。文学价值的结构作为其内部构造和组织形式,是以审美主体需要和审美客体特性为核心的各种主客体要素的有机统一;而文学价值功能作为其价值的外在化与现实化,则是审美客体属性和特征满足其审美主体需要所产生的影响与效应。因此,探讨文学价值的结构与功能,将有助于我们对文学价值认识的深化与拓展。  相似文献   

5.
对于作为欣赏者的审美主体来说,文学欣赏是审美感知、情感、想象、直觉、思维等多种审美心理功能相互结合、共同作用、协调运行的审美心理过程;欣赏不同门类的文学样式,审美主体的各种审美心理功能的结合方式,作用重点和运行过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无论欣赏什么门类的文学样式,审美主体的想象功能都具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发挥特殊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想象,文学欣赏的审美心理过程就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人学",文学与人的生存相关联,可视为人生存超越之学。从生存论视域切入,人有生存超越本性,需要找寻超越途径,文学可以为人提供生存观照;语言是人的生存家园,也是文学审美场域。文学以语言为场域展开审美创造,让人在想象中构建诗意栖居之所。以语言为场域的文学,在审美方式与艺术表现等方面存在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把握文学话语审美特质,对解读文学文本及发挥文学"人学"功能都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影视艺术的发展,使文学与新的大众传媒结合,使文学的阅读由高雅趋于平常,成为审美日常生活化的重要内容;影视艺术审美意象的营造表现出省略营造的想象空间以及通过时空变异增强抒情色彩等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当代社会,文化的变革发展,既有利于文学从少数人享用的高雅的精神佳肴,变为大众享受的精神食粮;而当文学由市场催生、被大众传媒呼唤、进入商品化生产和消费时,又容易成为刺激人的感官欲望的“一种替代性的经验和伪造的感觉”,导致文学的意义与价值的消解,甚至连其娱乐身心的价值底线也难以为继。为避免文学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异化,必须坚守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特性,进一步明确文学是以满足人的精神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为目的的。它不只是为了满足人的娱乐需要,更是为了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丰富人的文化内涵,使人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主客体是双向逆反建构的关系,在主体走向客体的同时,客体也走向主体。主体走向客体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的过程,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去阐释:文学写作首先要求作者有很强的审美感受能力;文学写作活动关注的是客体的审美属性;审美属性使文学写作中的客体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色彩。  相似文献   

10.
现实的人:马克思人性论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马克思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人性理论进行分析。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是现实生活中有生命的个人生命体,在满足生命需要的实践活动中具有了社会属性,需要的满足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人逐渐走向人,获得人的属性。因此,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人的类特性的总和,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需要紧密相连;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摆脱动物性,走向不断丰富、完善的人性。  相似文献   

11.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艺术形象的感受、理解、联想和想象,以及在感情上交流的一种精神活动。并不是所有能阅读文学作品的人都能欣赏文学作品,真正能够进入欣赏境界的人是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而想象与联想就是诸种审美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欣赏者想象力、联想力的高低,决定了文学欣赏层次的高低。  相似文献   

12.
经典其实就是价值存在.价值是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主体需要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是价值关系的主体条件.文学作品的价值就是文学作品的属性满足接受主体的精神需要.文学作品的价值永恒性就是其审美属性满足主体需要--人的共同自由需求.  相似文献   

13.
在学校中实施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仅是美学课的任务。在文学欣赏课中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典范的文学作品中蕴涵着诸多的美的因素,意蕴美、心灵美、真实美、想象美、语言美、和谐美等。在这些美的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使之成为21世纪中高规格、高层次并具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4.
文学创作离不开想象,大多数文学作品是想象的物化。从想象的特征:情感性、形象性、创造性、主观性、自由性上来阐述想象在文学创作中所起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由于丰富的艺术想象,才使一些人们从习以为常的历史、社会、人性中获得了异常独特的审美发现。由于每个人的独特的想象力,才有了他人无法重复的生动独创性。如果文学创作没有想象,那么在创作中,最核心的艺术品性将会消失,艺术作品更可能趋向类同化。  相似文献   

15.
以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了美”与“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经典命题为逻辑起点 ,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路径 ,从自然美的产生、发展、人的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形式美的生成三方面探求自然美的本质。结论是 :自然美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 ;实践 ,是求解自然美本质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6.
简析化学科学美与审美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科学美是指客观物质世界在化学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美的属性,文章从化学科学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创新三个方面阐述了化学科学美的主要特征是简明、和谐、新奇。论述了审美心理在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和改造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模糊是语言的客观属性,具有审美价值。文学作品中应用模糊语言,平添美学效果,激发读者想象。本文从语言时空层面、文化时空层面、意境构建层面阐述模糊美在汉英文学翻译中的遗失,并提出补偿策略,以期译者在译文中,对再现汉语文学的模糊语言美有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葛苑春 《宿州学院学报》2004,19(5):49-50,92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散文的产生 ,是散文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它使散文从文章学概念中分离出来 ,成为注重审美属性的独立文体。本文初步探讨了“五四”新散文产生的原因 :特殊的时代背景 ,内部学术的衰败 ,桐城派古文及八股文对人的禁锢 ,以及外部注重个性解放的思想意识、新的文学观念传入等。  相似文献   

19.
席勒是德国伟大的诗人、戏剧家、美学家,晚清时期席勒便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近现代中国的席勒研究主要集中在美育理论、戏剧思想、生平与作品简介三个方面,席勒接受呈现出选择性过滤、中国式改编、镜像式想象等功利化倾向。席勒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席勒的人文理想与救赎之道契合中国的现实需求,席勒对美育功能的伦理定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但是,文学以审美为主导价值,仅从功利的、道德的观点看待文学,难免使审美失美,使文学迷失其内在价值与独立性。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价值具有复杂性和多元合成的特征。明确各种价值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我们理解和掌握文学价值总体上、本质上的精神——审美特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一)文学的审美价值与功利价值功利价值,一般说来,有狭义的和广义的区别。狭义的功利价值特指客体对主体(人)的实用的物质需要和利益的满足;广义的功利价值泛指客体对主体(人)的一切功效和利益的满足。而审美价值,是客体对象与审美主体间建构的一种精神性关系,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