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宏观经济研究出发点的总量内涵 从宏观经济的整体内容来看,准确界定国民经济总量的内涵,是宏观经济研究的出发点。 在苏联、东欧发生大变动之前,世界上国民经济核算有两大体系,一种叫东方体系,即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MPS),为前苏联、东欧和我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用。另一种叫西方体系,即国民经济帐户体系(简称SNA),为西方发达国家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采用。“MPS”体系主要是通过社会总产值(TPS)和社会净产值(MPS)即国民收入这两个总量指标来衡量国民生产活动的。“SNA”体系则主要是通过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和国民收入(NI)这3个指标来衡量宏观经济活动的。这两种核算体系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一样,核算的范围也不相同,所以得出来的国民收入在量上也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2.
现行统计国民生产总值存在的问题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是目前被100多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所采用的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体系中的主要指标。 由于以国民收入为主要指标的我国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上属于MPS)只核算物质资料生产,不核算非物质资料生产,不能完整地反映全部社会劳动成果,不能全面地描述国民经济运行的面貌,也不便于国际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因此自1986年以来,我国已将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重要指标与国民收入同时加以统计和公布。  相似文献   

3.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可公度、可转移、可增值性质,构成国民经济核算的价值论基础。劳动质量的变化影响商品价值,经折算后的标准质量劳动与价值总量变化是一致的。劳动结果有正效应和负效应之分,通过评价劳动负效应可以进行环境核算。SNA的生产法和支出法基于不同的价值论,相关解释有矛盾,核算结果不一致。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改进SNA,可建立更加完善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4.
划分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核算中首先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是个有机整体,它包括各方面的业务活动。凡是参与社会劳动的成员都是在一定的基层单位参加不同的活动,而各单位又分别具有不同的基本经济(业务)职能。劳动统计按照基层单位业务活动性质,将它们分别归纳为不同的部门,这就是国民经济部门分类。在国民经济部门分类基础上,根据各部门是否直接参与了社会再生产这一标志看,所有部门又可概括为物质生产领域与非物质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中国海洋产业体系经济核算经历了由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逐渐转变为国民账户体系(SNA),并通过自身发展,最终统一到与国民经济一致的经济核算体系,这一演变过程造成了海洋产业历史数据的缺失与口径不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如何划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建设中一个重要问题。国内外经济学界对此进行了长期而又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大致有四种意见:一是宽派认为,凡是为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进行的劳动(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和非物质生产劳动),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二是中派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是新创造的价值超过消费的价值并有余额的劳动;三是窄派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只能是物质生产劳动;四是多层次派认为,生产劳动可以分为狭义的生产劳动(以物质生产为限)、广义的生产劳动(包括非物质生产劳动)和半生产劳动(指第三产业的劳动)等等。  相似文献   

7.
简析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通知》,决定分两步实施这一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一步,在1992年初步建立起新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实现向新核算体系过渡。第二步,到1995年编制出新核算体系的全部表式和帐户体系,基本实现向新核算体系的全面过渡。一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是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建国以来,我国适应计划管理体制的需要,基本上参照原苏联《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的模式建立了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最初只是对国民经济的某些方面或某些环节作核算,编制一些简…  相似文献   

8.
<正> 当前在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凡是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一切活动都是生产劳动。社会成员的需要包括生活、享受和发展资料。教育劳动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属于满足劳动力发展需要的发展资料,所以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教育部门是生产部门,教育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我们认为持这种观点的同志混淆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界限,这是不符合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的。  相似文献   

9.
一所谓基础结构,乃是保证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一般物质条件的部门、设施、机构的总体。基础结构按其职能可分为生产性基础结构、生活性基础结构和社会性基础结构三类。生产性基础结构,是指保证物质生产部门得以正常运行的生产的一般条件,包括为物质生产创造共同条件和为直接基本生产过程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设施、机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劳动资料划分为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生产的脉管系统和物质条件。马克思分析劳动过程中的物质条件就是我们讲的生产性基础结构。这类基础结构对于劳动过程的作用和意义,马克思写道:“……劳动过程的进行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都算作劳动过程的资  相似文献   

10.
经济效果是衡量人们经济活动好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即通常所讲的劳动消耗量同取得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亦即投入同产出之间的比较。就物质生产部门来说,生产同样数量或质量的产品,占用劳动与消耗劳动少,经济效果就大;反之经济效果就小。在经济生活中,一切消耗归根到底都是劳动时间的消耗,一切节约都是劳动时间的节约。“真正的经济——节约——在于节约劳动时间,即最低限度的,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生产成本”(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三分册第  相似文献   

11.
在强调教育促进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时,有的同志提出:教育劳动基本上是生产劳动,教育基本上是生产力,教育部门基本上是一个生产部门。作者不同意这种见解。认为,教育部门的重要性和教育部门属于生产部门是两回事,不能因为它的重要性,就说它是生产部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认为教育是生产部门,是生产力,是生产劳动。恰恰相反,马克思一再强调说,生产劳动要与教育相结合。生产,一般是从物质生产出发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劳动过程,也是指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过程。只有这种生产或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他讲生产、生产劳动和生产部门,是从经济意义着眼的。教育的内容很广,它涉及到上层建筑、经济关系、生产力等许多方面,无论从那方面来看,都不能说明教育部门是生产部门。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满足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油田生产实践的要求,右油天然气总公司计划局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新设计了石油经济核红体系.目前,该体系已通过总公司科技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并将从今年起在全国石油系统作好实施准备,进一步修改、完善、试注并推广运用.本文拟就该体系中几个主要问题谈谈看法.一、建立石油经济核算体系的必要性长期以来,石油系统的经济核算体系是按M.P.S的要求建立的.这种核算体系,在范围上,主要限于物质生产部门的核算,把非物质生产部门排除在外.按“工厂法”计控的油田企业工业总产…  相似文献   

13.
一、对“生产劳动”概念的再认识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生产劳动通常是指从事实物产品制造(即改变生产资源的物质形态),直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经济行为。以此标准去衡量,只有制造工农业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社会科学研究和其他不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被称为非生产劳动,工农业生产部门以外的部门就被称之为“非生产部门”或“纯消费部门”,拨给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经费则被称为“非生产性投资”。实际上,这种理论观点长期困扰着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被说成是靠物质生产部门养活的人,造成社会科学研究经费拮据,人员编制和机构屡屡被压缩,社会科学研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人们更加突出物质生产的作用和自然科学的地位,这就使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面临着更深刻的危机。所有这些,究其原因,都与主观上把社会科学研究视为非生产劳动有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迅速走上了恢复和发展道路,并在较短时期内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中国在此期间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往往偏重于以经济总量为主的观念。从“一五”到“五五”,五个五年计划都称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采用的指标是“社会总产值”,也称“社会总产品”。它反映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发展的总成果,通常包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五个部门总产值的总和。当时为了更明确地表示这些部门的产值,还把它限制在“国民收入”这一概念里。所谓“国民收入”,是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生产资料(物质资料)以后剩下来的新创造的价值,也叫做净产值。这些计划指标都是反映物质生产的指标,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即使在物质生活方面,仅上述指标,也不能充分反映人民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文革”惨重地破坏了发展,使社会经济面临崩溃边缘。“文革”结束后,发展重回到国家和人民的议事日程上来。“六五”计划开始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并提。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同时,也制定了包括人口、劳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内容的社会发展计划。社会发展作为五年计划的独立组成部分,表明中国政府更加重视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曹飞 《理论界》2002,(2):28-29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以及为物质生产部门直接服务的运输业、邮政电讯和商品仓储业这三大服务部门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才会创造价值,而绝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从现实和发展的情况看,马克思对于生产劳动的论述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知识  相似文献   

16.
“绿化”GDP,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研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及其核心指标GDP出发,分析了它们对经济社会所作出的卓越的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所构成的尖锐矛盾却凸现了它们的致命缺陷:在某种程度上有违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社会发展规律。然后关注了新生考核体系——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及其核心指标绿色GDP的先进性及其发展现状。最后,分别从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预见了变革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羁绊。  相似文献   

17.
艺术生产或艺术劳动,是以生产观念形态的精神产品为目的的一种生产活动。它包括文学(语言艺术)、电影、戏剧、舞蹈、音乐、美术、书法、园林等。长期以来,人们把艺术生产部门看成是非物质生产部门,艺术劳动被看成是不创造价值的劳动。这是一种片面性认识,不利于艺术事业的自身生存和发展。为此,拙文仅就艺术商品性质问题谈些粗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说过:“如果可以在物质生产领域以外举一个例子,那末,一个教员只有当他不仅训练孩子的头脑,而且还为校董的发财致富劳碌时,他才是生产工人。”①同样,马克思还讲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作家、歌女、厨师等,当他们的劳动能够使资本家发财时,也是生产劳动。据此,一些在生产劳动问题上持宽派观点的同志认为,既然马克思在分析生产劳动时,例举了“物质生产领域以外”的事例,那么,生产劳动就不应以物质生产领域为限,还要包括物质生产领域以外其他部门的劳动。  相似文献   

19.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划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一种观点是:不应把马克思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划分的理论,理解为只有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为马克思认为许多不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也可以是生产劳动。马克思曾肯定有  相似文献   

20.
论成本范畴     
一、实际成本和主体成本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都是投入和产出的统一。要获取一定量的物质产品,人们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或牺牲。成本的最一般定义就是生产商品所付出的代价。 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从劳动过程看,生产者获取商品付出的代价就是劳动的耗费,既包括过去积累劳动——生产资料的耗费,又包括现实生产过程的活劳动的耗费。劳动耗费是生产商品实际付出的代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生产商品的实际劳动耗费称之为实际成本。他指出:“商品的实际费用是用劳动的耗费来计量的。所以商品的资本主义成本价格,在数量上是与商品的价值或商品的实际成本价格不同的,它小于商品价值”。①商品的实际成本不以生产主体的意志为转移,在任何社会形态,商品的实际成本都表现为商品的实际劳动耗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