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于劳动商品的观点我们是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概括出来的,但是它又有深远的理论渊源。不仅古典经济学家提出过这样的观点,马克思也曾涉及过这个问题。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现实出发认为劳动不是商品,但是他又认为劳动者实际让渡的是劳动;马克思在讨论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曾经推论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当然,他们限于历史条件或理论局限对于劳动的商品性质都不可能做出科学的证明。前苏联和东欧的某些学者也曾探讨过劳动的性质问题,他们认识到通过市场配置劳动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要发挥工资、市场的作用,但是他们对于劳动的商品性质也没有做出科学的证明。我国学者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探讨劳动的商品性质问题,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比如赵履宽、杨体仁、林子力等一些学者就曾证明过劳动的商品性质,但是他们的证明还不科学,有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劳动商品的观点还有待于进一步科学的证明。  相似文献   

2.
西方政党阶级基础变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党是阶级的组织,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传统的观点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阶级,旧的统治阶级将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灭亡。但西方社会的社会结构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复杂化,政党的阶级基础发生了某些变化,使政党看起来已经成为“全民的党”。从阶级斗争的规律、执政基础与阶级基础的关系以及西方社会的独特性等角度,探析西方政党“全民党”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关于生产劳动理论的几个问题——兼与叶祥松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商学派和重农学派都强调某一产业劳动的重要性,它们是引导劳动投向和产业发展的理论,这在商品经济的早期阶段,即形成统一的市场以前有其相对的合理性。但是,形成统一的市场以后再片面强调某一产业劳动的重要性就没有合理性了。斯密的生产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的本质关系,具有反封建的意义;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大工业阶段的本质关系,具有反资本主义的意义。他们的生产劳动理论都具有革命的意义,这在阶级之间尖锐冲突的条件下是极有价值的。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冲突已经归于消灭,这时候生产劳动理论中的革命意义就失去价值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哪些劳动创造价值这应当用生产目的理论来说明,即凡是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劳动就都是创造价值的。  相似文献   

4.
论英国中产阶级的形成、发展与作用顾兴斌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阶级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代表一定经济利益的各阶级之间由于利益摩擦,必然导致一系列阶级斗争,这些斗争又或多或少的反作用干社会运行,各个阶级都力争用自己的观点和利益来衡量得失,...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从多方面论述过劳动的性质问题,在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时他认为劳动不是商品,而在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时又认为劳动是交换的对象。马克思的劳动交换理论是广泛而又深刻的,是全面而又统一的,他关于劳动性质问题的论述都是从一定的生产关系出发的,他在论述劳动的性质问题的同时也就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关系。所以,他对于劳动的性质问题的论述对于我们认识现实中劳动的性质问题以及揭示现实社会的本质关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能不能作为商品?有的学者说劳动能作为商品,但是很多学者都反对这种观点。马克思得出了劳动不是商品的结论,学者们说劳动不能作为商品就都是从马克思的结论出发的。但是学者们基本都误解了马克思。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作为商品,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现实出发得出劳动不是商品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教条式地把它运用到社会主义现实就是不正确的了。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资本和劳动雇佣关系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雇佣劳动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事实.在不同社会性质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我国资本和劳动雇佣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和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居于从属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资本与劳动的雇佣关系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共同处于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对立统一中.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改善资本和劳动的雇佣关系.  相似文献   

8.
工资是劳动力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综合反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也是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关于社会主义工资的界定,理论界存在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两种不同观点。本文将在分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阐明工资是劳动力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综合反映。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后,工资只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这种观点直接导源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虽然没有违背逻辑一致性原则,但是,如果工资只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造成不良的后果。为了使问题得到比较全面的认识,我们将从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平均(必…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全文发表以来,引起了世界理论界的广泛兴趣,特别是马克思在《手稿》中使用的异化范畴,成为各种观点争论不已的焦点,评论者大多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所谓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而我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并没有泛泛而谈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的异化现象,而是从经济异化入手发挥了确定的、具体的异化劳动理论,因此在评价《手稿》以及异化劳动理论时,应着重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进行闸释。 一 从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难看出,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最初的一种经济理论。 那么,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详尽发挥的异化劳动理论是想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从马克思在《手稿》中叙述的顺序看,首先,马克思借助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尤其是斯密所达到的理论成果,具体分析了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三种收入,籍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基本阶级,即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特征。在分析了三个阶级的经济关系之后,马克思才用其异化劳动理论对以上的分析进行概括和总结。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根源的钥匙”。(《马恩全集》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马克思创造性地通过劳动力商品范畴,科学地阐释了剩余价值理论,进而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为无产阶级进行剥夺剥夺者的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可以说,证明了劳动力商品范畴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就从理论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问题。那么,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这样的经济范畴?我们能否证明这样的经济范畴,并从它出发而反映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种种问题呢?关柏春研究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劳动商品范畴就是这样的经济范畴,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相结合就能证明劳动具有商品的性质,这也是当代经济学家应当自觉承担的责任。但是,他也深深地知道,证明劳动的商品性质又谈何容易?劳动的性质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都曾研究过这个问题。斯密、李嘉图认为劳动是商品,马克思恩格斯则批判了劳动商品的说法。改革开放之后,林子力、王岩、王建民、黄正山、秦风白等一些学者又曾研究了劳动的商品性质问题,但是当他们遭遇卫兴华、马庆泉等学者提出同义反复问题的责难时却没能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结果功败垂成。然而,这仅仅说明了证明劳动商品范畴会遇到理论难题,而并没有说明劳动商品范畴是不能证明的。可以肯...  相似文献   

11.
《文史哲》1975,(3)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生产的原因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劳动的性质和产品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强制劳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劳动,是劳动人民为自己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的自觉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是私人的事情,劳动是私人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私人所有。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私人产品必然以商品的面貌出现,而且只有通过交换证明生产出来的商品确实是社会所需要的时候,劳动和产品的社会性才能表现出来。马克思和恩格斯  相似文献   

12.
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灵魂。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关于阶级斗争理论观点仍具现实指导意义,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需要加以发展和与时俱进。信息社会的来临,金融经济的增强,国家调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使西方国家各阶级状况、结构和相互关系出现了与马克思时代不同的特点,雇佣劳动者生活水平和技术文化水平有所提升,新兴中产阶级不断壮大,劳动人民政治地位和社会作用日益增强,无产阶级已经不是任人宰割的孤立无援的力量。作为剥削阶级和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在社会经济矛盾和劳动人民斗争的压力下,不得不进行多方面的适应生产社会化和分配公平化的改革和制度创新,在客观上为社会主义因素的生成和成长提供了土壤,也使阶级结构的变化和阶级斗争的形势日益向着有利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劳动与商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必然创造商品的价值,形成社会的财富.高等教育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起不起作用?起什么样的作用?如何起作用?人们对此重视不够,研究不多.面对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改革的实际,有必要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实质进行再认识,运用劳动价值理论分析高等教育劳动与商品价值形成、丰富社会财富的关系,这对发展观代高等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科学技术经过第三次大发展,生产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并运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和指挥生产过程的时候,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进行生产,只要少数工人按按电钮,搞搞开关,不必消耗沉重的体力劳动,那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呢?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也藉此攻击马克思主义,叫嚷什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小商品生产是适用的,对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就不适用了,于是,劳动价值理论也就过时了! 这里姑且不论资产阶级学者的阶级偏见,单从理论上说,他们是把创造商品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重点研究了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及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预测了未来共产主义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他关于劳动关系的基本结论是:劳动关系属于社会生产关系的范畴,它规定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它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状况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的分配关系。劳动关系具有历史性,它的产生和演变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学者都曾证明过劳动力商品的观点,而且还以为是以马克思的理论为根据的。对此,本文不予赞同。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证明劳动力商品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证明劳动力商品观点的学者们基本上都误解了马克思。实际上,马克思证明的劳动力商品范畴是反映社会本质关系的范畴,它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是正确的,但是把它运用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就是不正确的了。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具有商品的性质。劳动者和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是劳动商品的实现形式,开放、完善的劳动市场是劳动商品的实现条件。劳动具有商品的性质是一个崭新的命题,认识到劳动具有商品的性质是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它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本质,是说明今日和谐社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关于资本、劳动及劳动力的论述,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相比较,阐明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不一定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资本与劳动的结合存在“双赢”的可能,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不再是劳动者一无所有等观点。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在价值创造问题上,历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劳动创造价值,二是“要素”或“资源”创造价值。这是处于经济矛盾中对立双方不同的视角所决定的。前者体现的是劳动者的利益和意识,后者体现的是非劳动的统治者的利益和意识。   值得探讨的是被“要素价值论”或“资源价值论”纳入其中,并与劳动相分别的经营管理和技术,它们实则都是劳动的内容,而非劳动之外的独立“要素”或“资源”。   在现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20.
陈征教授是当代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著名的经济学家,"现代科学劳动论"是陈征教授在研究《资本论》过程中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在从一般劳动理论到现代科学劳动理论的创建过程中,陈征教授不仅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关于"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的重要观点,而且随着新科学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开创性提出了"商品价值创造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的重要论断,指出现代科学劳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