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具有商品的性质。劳动者和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是劳动商品的实现形式,开放、完善的劳动市场是劳动商品的实现条件。劳动具有商品的性质是一个崭新的命题,认识到劳动具有商品的性质是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它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本质,是说明今日和谐社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马克思创造性地通过劳动力商品范畴,科学地阐释了剩余价值理论,进而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为无产阶级进行剥夺剥夺者的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可以说,证明了劳动力商品范畴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就从理论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问题。那么,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这样的经济范畴?我们能否证明这样的经济范畴,并从它出发而反映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种种问题呢?关柏春研究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劳动商品范畴就是这样的经济范畴,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相结合就能证明劳动具有商品的性质,这也是当代经济学家应当自觉承担的责任。但是,他也深深地知道,证明劳动的商品性质又谈何容易?劳动的性质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都曾研究过这个问题。斯密、李嘉图认为劳动是商品,马克思恩格斯则批判了劳动商品的说法。改革开放之后,林子力、王岩、王建民、黄正山、秦风白等一些学者又曾研究了劳动的商品性质问题,但是当他们遭遇卫兴华、马庆泉等学者提出同义反复问题的责难时却没能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结果功败垂成。然而,这仅仅说明了证明劳动商品范畴会遇到理论难题,而并没有说明劳动商品范畴是不能证明的。可以肯...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从多方面论述过劳动的性质问题,在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时他认为劳动不是商品,而在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时又认为劳动是交换的对象。马克思的劳动交换理论是广泛而又深刻的,是全面而又统一的,他关于劳动性质问题的论述都是从一定的生产关系出发的,他在论述劳动的性质问题的同时也就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关系。所以,他对于劳动的性质问题的论述对于我们认识现实中劳动的性质问题以及揭示现实社会的本质关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能不能作为商品?有的学者说劳动能作为商品,但是很多学者都反对这种观点。马克思得出了劳动不是商品的结论,学者们说劳动不能作为商品就都是从马克思的结论出发的。但是学者们基本都误解了马克思。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作为商品,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现实出发得出劳动不是商品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教条式地把它运用到社会主义现实就是不正确的了。  相似文献   

5.
关于劳动商品的观点我们是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概括出来的,但是它又有深远的理论渊源。不仅古典经济学家提出过这样的观点,马克思也曾涉及过这个问题。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现实出发认为劳动不是商品,但是他又认为劳动者实际让渡的是劳动;马克思在讨论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曾经推论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当然,他们限于历史条件或理论局限对于劳动的商品性质都不可能做出科学的证明。前苏联和东欧的某些学者也曾探讨过劳动的性质问题,他们认识到通过市场配置劳动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要发挥工资、市场的作用,但是他们对于劳动的商品性质也没有做出科学的证明。我国学者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探讨劳动的商品性质问题,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比如赵履宽、杨体仁、林子力等一些学者就曾证明过劳动的商品性质,但是他们的证明还不科学,有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劳动商品的观点还有待于进一步科学的证明。  相似文献   

6.
理论是现实的反映。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一定社会阶段生产关系的反映,同时经济理论又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阶级对立的社会,经济理论又代表了一定阶级的利益。任何社会都在发展过程中,一定社会开始时处于上升阶段,到一定时候就处于下降阶段了,其中的统治阶级在社会的上升阶段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下降阶段则具有反动性和落后性,与阶级性质的变化相适应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一定阶段,它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社会利益相一致,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相一致时就具有积极意义,相反就具有消极意义。在工业化阶段,资本主义经历了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斯密和李嘉图都处于资本主义向上发展的阶段,是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经济学家,他们关于劳动商品的观点在他们所处的年代具有相对的合理性。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充分暴露出来之后萨伊再坚持劳动商品的观点就是不正确的了,萨伊的劳动商品观点不符合资本主义下降阶段的实际,具有辩护的性质,是一种庸俗理论。再后来,社会进入后工业阶段,资本主义通过自我调节又具有了相对的适应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候萨缪尔森又把工资和劳动联系起来了,他的工资理论虽然缺乏价值论基础,但是它说明了当今时代后工业阶段的现象,是有其存在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7.
“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资本论》第1卷,第89页)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阐明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存在条件,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精华,而且概括了商品经济的共性。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既然凝集在产品中的劳动仍需通过商品及其价值形式来体现,那末,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难道就不存在某种拜物教性质吗?它的拜物教性质难道不随着它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的根本变化而具有新特点吗?长期以来,我们回避或者否认这个事实,现在提出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历史条件还未消失1 所谓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能运刚的体力和脑力总和。劳动力本身并不是商品,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才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历史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摆脱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在法律上承认劳动者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可能性;二是劳动者一无所有,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然性。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活来源,所以劳动者为了生存而被迫出卖劳动力。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这种商品,是因为劳动力商品在使用过程能发生价值增殖,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增殖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后,生产资料不再被资本家占有,而是由劳动者共  相似文献   

9.
再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商品性质林加奇在劳动、人事和分配体制上破除“三铁一大”,不仅有利于把竞争机制引人企业内部,而且要求把劳动力的流动和优化组合推向市场。然而,劳动力一旦进入市场,即意味着它具有了商品的性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是否在理论上成立?...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劳动与商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必然创造商品的价值,形成社会的财富.高等教育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起不起作用?起什么样的作用?如何起作用?人们对此重视不够,研究不多.面对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改革的实际,有必要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实质进行再认识,运用劳动价值理论分析高等教育劳动与商品价值形成、丰富社会财富的关系,这对发展观代高等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不论是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还是发展这一理论,都应该把具体的、现实的和发展的劳动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出现了一系列的动态变化,劳动的内涵不断扩大,因而有必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作一划分,对劳动性质加以界定。只有重新划分了劳动、界定了劳动性质,才能更好地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处理好社会主义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的范围和性质的争论,是跟着对商品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的不同看法而来的。对商品范围的看法,又和对商品性质的着法关联着。由于对商品性质的看法不同,因而对商品范围也有不同的看法。在这一问题的论争中,主要有下面两方面的意见。第一方面的意见是:扭住了“所有权的转移才是商品内在的唯一实质”的论点,把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的范围,只限制在两种不同所有制之间的交换关系,即国家和公社、公社和公社之间的交换关系,认为只有这一种交换关系,才具有真正商品的性质,其余三种交换关系,都不具有商品的性质,仅仅具有商品的形式或“外壳”,实质上已不是商品。根据这一意见推论的结果,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的范围便很狭窄,有很多实际问题难以解  相似文献   

13.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的性质问题,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观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是按国家计划进行的,因而劳动已具有直接的社会性质。近来又有一种与此不尽相同的说法,认为从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生产的意义上说,社会主义下的劳动具有直接的社会性;但从仍存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来看,劳动的社会性还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表现出来,因而还不是完全的直接社会劳动。我们认为,这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商品是实现按劳分配的要求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制度未建立之前,理论上就已确定。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采取按劳分配原则。人们一般都认为,按劳分配代替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重要标志之一。的确,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完全摆脱了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处境,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主人。劳动性质的变化,使人们理应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行劳动,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  相似文献   

15.
许多文章在论述社会主义劳动性质问题时,往往有这种提法:“社会主义劳动还带有个人谋生手段的性质。”这就给人一种印象,似乎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就不具有谋生手段的性质了。其实,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关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劳动问题的讨论中,商业劳动特别是其中直接从事商品实卖的“纯粹”商业劳动是否属于生产劳动,是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这场争论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纯粹商业劳动究竟是不是生产劳劫?如果  相似文献   

17.
在学术界围绕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中,各方都是把商品价值与创造联系在一起,而不是把商品价值看成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这容易引起误解或本身潜意识中就有拜物教观念,这是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产生混乱和误解的一个根源。正确的、科学的提法应该是劳动表现或不表现为商品价值,什么劳动可以表现以及怎样表现为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及其进步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于是 ,有人就提出科技价值论、知识价值论 ,以代替劳动价值论 ,还有人把科学技术纳入活劳动的范畴 ,以说明科学技术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从科学技术的存在形式、发挥作用的途径及其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三方面来审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性质并不能说明它就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商品价值的源泉来自于创造科学技术的人的劳动。  相似文献   

19.
《文史哲》1975,(3)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生产的原因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劳动的性质和产品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强制劳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劳动,是劳动人民为自己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的自觉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是私人的事情,劳动是私人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私人所有。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私人产品必然以商品的面貌出现,而且只有通过交换证明生产出来的商品确实是社会所需要的时候,劳动和产品的社会性才能表现出来。马克思和恩格斯  相似文献   

20.
论劳动创造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劳动与商品价值的关系经典作家曾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劳动创造价值;另一种说法是劳动表现为价值。在有关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中,人们经常提到的是劳动创造价值问题,并难以取得共识。如果说劳动表现为价值,或许将有助于取得共识。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仅仅限定在商品价值上而不涉及其他学科的价值内容,即商品价值指的是在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这种共同东西就是一种能反映商品交换关系的经济学量。商品价值就是这样一种经济学量,只是不同的经济理论对这种量本身的性质和量度有不同的说明,从而对商品价值的定义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