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晋时期,国家设置将军和都督诸军事.西晋国家使都督诸军事的设置与将军号结合起来.实际都督诸军事是将军的兼任职.西晋国家依据都督诸军事的“都督”、“监”、“督”三等级确定兼职将军的品级,因而,将军的品级可以体现出都督诸军事的等级差别.在都督诸军事任职期间,西晋国家能够迁转他们所领的将军号,其目的是要进一步加重都督诸军事的身份地位. 相似文献
2.
南朝征讨都督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时期,国家为了适应征伐战争的需要,一般都设置征讨都督来统帅出征的军队。这种征讨都督在当时国家的都督体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战争的不断发生、朝代更迭频繁以及军事制度的诸方面较之东晋时期出现了一些变化,因此,南朝的征讨都督的设置具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点:南朝国家以多种方式设置征讨都督。南朝征讨都督的等级区分,是承袭东晋的制度而来,可是与东晋比较,却出现了一些变化。南朝国家征讨都督的军事惩罚权较之东晋时期明显地提高。但是,南朝征讨都督是为了征讨作战而设置的,因而,一般在征讨作战结束后,国家自然也就撤消对征讨都督的任命。正因为如此,征讨都督所具有的权力就不是长期的,在南朝,都督诸州军事到他所辖的都督区外作战,不是他担任都督诸州军事所具有的权力,而是他担任征讨都督所具有的权力。因此,担任征讨都督是都督诸州军事到其所辖的都督区外进行作战的前提。都督诸州军事与征讨都督任职之间具有这种关系,自然就使南朝国家的地区防卫和征讨作战有机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3.
东晋南朝时期,屯田活动相对于曹魏急剧衰落,然屯田之议却不绝于朝中,屯田思想亦在不断发展,虽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大体东晋时期注重中央财政的增强,对屯田机构的设立关注颇多,且多为民屯倡议;南朝时期注重边防,强调军镇财力的增强,而不再关注机构问题.屯田活动的开展,在五朝时期多与军事相关,其分布亦多在北面边镇,虽然规模远不及曹魏时期,然在军事活动及边防中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从永嘉之乱到东晋之初,士人们面对亡国之痛,从学术文化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思,儒家思想对于社会政治又重新发挥了引导的功能,从而使士人们积极入世,这也促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呈现出关注现实以及群体性、实用性的特点,形成了东晋初期文学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6.
张其凡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宋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各有其特点,有其重要军事著作。岳飞正处于两宋军事思想发展高峰时期的第三阶段,他虽无军事专著,但以其军事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军事思想,大致可归纳为五点:训士以德,为将谋先,严以治军,临机制胜,各用其长。岳飞对宋代军事思想的最大贡献,是发展与丰富了大兵团进攻作战的战略战术思想 相似文献
7.
东晋南朝的经学及其玄化和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末年,儒家经学衰弱,以《老子》《庄子》为依据辨析名理的玄学兴起,西晋时达到鼎盛。东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西晋失败的历史教训,对道家清淡学风加以限制,把儒家经学重新推向统治地位,恢复学校儒学教育,置经学博士,但由于长期的玄谈之风,儒家经学兴起后不可避免地同玄学结合,出现经学玄化。东晋南朝时期。由于统治者好佛,经学受佛学的影响,经学玄化的同时,开始佛化、出现儒释道并举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典籍中 ,事关青海历史的史料总体上不算很丰富 ,但在这些史料中有关军事方面的内容却堪称丰富。从这个意义上讲 ,青海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悲壮雄浑的军事史。青海军事历史有其鲜明的特点 ,本文试作论列 ,以求正方方家。(一 )军事制度和军队体制具有多元性从西汉后期开始 ,随着汉朝军队平定羌人反乱和大量汉族的迁入 ,今青海东部河湟农业区逐步被纳入中原封建王朝郡县制统治体系之中。此后 ,中央王朝在东部农业区建立一整套军事制度 ,诸如 :在金城郡这类边郡设 2~ 3个都尉来管领地方军 ,县设县尉、乡设游徼来负责维持地方治安 ,设… 相似文献
9.
美军军事司法制度总体上呈现出与国家普通司法制度共性多、差异少的特点。在其军事司法理念上,兼顾军事司法公正价值和安全价值,在权衡两者冲突时,以军事司法公正为基本价值追求,将安全价值限制在军事必要的范围内,谋求实现法治国家的愿望。本文对美军军事司法制度的特点做了简要介绍,简要分析了我军军事司法制度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我国军事司法制度的完善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军事问题的哲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他们创立的哲学基本原理,研究战争现象分析军事问题,反映了战争领域最本质的联系,揭示了军事运动最一般的规律,形成了研究军事问题的哲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人们多把孙子当成伟大的军事家,其实,孙子只是一个军事理论家。《孙子兵法》是老子道家思想在军事上的体现。然而,孙子只懂军事,不懂政治,他没有把道家的哲学思想灵活地运用于政治,所以他最终只是一个军事理论家。 相似文献
13.
自宋神宗朝以后,北宋中央的军事决策机制得到重构。熙宁时期实行皇权与相权共同决策的机制,枢密院地位有所下降。元丰时期皇权决策逐渐走向独断。绍述时期相权有所膨胀,章惇曾以私书控制西北对夏战局。徽宗时期中央的军事决策与神宗朝颇为相似,也呈现出独断的特点。其在整体上虽保持着经略安抚使边防统兵体制,但是在具体的几场对夏战争中,中央首先任命副相主持边防战局,其后又任用宦官,转而又专任将帅,仅在哲宗时期的对夏战争中维持了传统的经略安抚使边防军事决策机制。在边防决策与执行上,从啰兀城之战到统安城之战,仅神宗后期的兰州之战及哲宗朝的洪德堡之战、平夏城之战等几场守御性质的战争获胜,其余几场主动进攻之战皆以失败告终。在进攻战中,决策者及统兵官皆存在决策失误和轻敌妄进之举,且在深入西夏腹地以后未能解决粮草不足的问题,这与战前决策的失误有重要的关系。在哲宗朝的守御之战中,统兵官则一改以往在对夏战争中轻敌妄进的传统弊病,发挥了避实击虚的持重优势。 相似文献
14.
冒顿单于曾利用有利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 ,并借助其强大的武力 ,对汉军施加过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不仅在当时的汉军中形成了强烈震撼 ,对后世也造成了深远影响 ,他之所以把四种颜色互不相同的40万匹战马分别列置于四个方面 ,是在对比“自天子不能具钧驷” ,其间的鲜明反差 ,证明了他政治眼光的高远 ;他于前 177年借其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事件 ,致西汉文帝书信所言 ,也是在隐喻汉廷 :匈奴比以前更强盛 ,表明他已在进行心理战 ,注重“攻心”。 相似文献
15.
16.
《齐鲁学刊》2016,(1)
明代出于军事防御需要,在西北地区修筑了数千公里的长城,其中在宁夏地区设立了宁夏、固原两座军事重镇及大量军事聚落对长城进行守御及管理。在严格的军事制度管理之下,这些军事聚落有着鲜明的层级结构。各层级聚落有着独特的修筑特点,聚落的选址受到水体、地势、长城、风水理论及军事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城池规模、形制及内部功能布局也因层级及军事战略地位等不同而各有不同,越高等级的聚落位置越适中,规模越大,形制越完备,功能越完善,布局越合理。在明代之后,大多数军事聚落被延用下来,但因各种因素,有些聚落发展成为大中型城市,有些发展为乡镇、村落,有些被旅游业开发,有些则已废弃。对这些聚落的修筑特点及发展演变的研究,对于西北地区的城市规划及古城遗址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吐蕃王朝占领西域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后,以绿洲城邦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地理条件及与之相应的当地社会生活方式,对驻扎吐蕃势力的军事建制产生了一定影响。历史典籍及西域、敦煌出土古藏文文献对吐蕃在西域的统治多有反映,从中可以看出,吐蕃在西域的军事建制是以吐蕃王朝建立之初的"三勇部"及军事部落联盟制度为基础,在军事扩张过程中逐步军事区域化、集团化的结果。吐蕃攻略西域的军区由四道节度(khrom)组成,与其河西、关陇、川康、西洱河等战区相平行。节度之下的基层军事建制,亦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西域绿洲地区传统意义上的以交通线路与城邦保障为主的管理模式,给养方式则出现分配土地、资财登记造册、军粮统一发放等形式,相应地引发职官体系及其职能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近几十年国内西夏军事制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几十年国内西夏军事制度研究成果的比对 ,认为存在问题很多 ,其研究水准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 ,并就其中的西夏军事制度的定性分析、西夏军事组织发展的分期、中央兵与地方兵的界定、西夏军队数量等问题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20.
国家形象既是国家软实力的构成部分,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形式,二者之间有着影响与塑造的关系。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在"硬实力"上的不对称,又存在南海权益问题,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持有疑虑,尤其担心中国不断增长的军事力量会威胁其安全。这种疑虑削弱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互信,影响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各项利益的实现。如何消除"中国威胁论",使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形象"去威胁化",是当前中国外交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东南亚国家特别担心中国的军事力量增长,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手段以外,运用军事层面的软实力来消除"中国安全威胁论",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