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梁朝宫体赋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宫体之文与宫体之赋 “宫体”之名最早出现在《梁书·徐摛传》中,《徐摛传》说:“摛幼而好学,及长,遍览经史。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摛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以后的学者在论述宫体诗时,都习惯引用这段话来作为宫体诗兴起的原始依据。其实这段话并没有说“摛文”仅仅是指诗。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中,诗和文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可以包括诗在内,但并不就等于诗。“宫体”最早是对徐摛之文的称谓,但徐摛的作品大多散佚了,无法从他的作品中来考察其“宫体之文”的范围。因此,我们只好从文的概念入手来考察其范围了。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认同宫体诗之"体"在于一种特定文体特征而非题材特点的基础上,着重论述梁陈宫体诗人在对"宫体"表达效果的追求中对客体对象的细化描写。这样一种"细化描写"形成了宫体诗精妙传神、细腻深微的表达效果,但当对这种"细化"追求近于偏执时,则又带来了宫体诗创作中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3.
佛教发展到南朝,由重视义理阐发的般若学,转变为重视成佛实践的涅槃学,形成了新的理论和实践命题,并深刻影响了南朝后期文学,特别是宫体诗的产生和发展。南朝宫体诗并非单纯的宫廷艳情诗和浮华诗风的代表,它的产生具有南朝佛教文化背景。宫体诗诗人透过绮靡浓艳的描写女性美的诗句,揭示无常世间的虚幻清净本相,通过对美的刻画和婉转曼妙的语言声律艺术,表达对宗教境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4.
南朝民歌和宫体诗在南朝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两者并非是孤立的文学现象 ,六朝民歌尤其是其中的吴歌和西曲在深入影响文学风气之时 ,实际上也就孕育了宫体诗。它们为宫体诗的产生和流行创设了社会环境、准备了文学观念和提供了传承内容。因此 ,笔者认为宫体诗作为吴歌、西曲娱乐性和艳情特征肆意发展的产物 ,两者间有着复杂而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初唐咏物诗创作风气颇盛。与六朝咏物诗相比,初唐咏物诗体现出如下新气象:宫廷咏物诗祛离了南朝宫体咏物诗的香艳气息;王绩、四杰、陈子昂、郭震等的咏物诗一定程度上回归了诗骚及汉魏以来的比兴传统;沈佺期、宋之问等宫廷诗人遭到贬谪后创作的少量咏物之作,多触物生感,情志内涵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6.
为避免重蹈前朝覆亡的道路,唐王朝统治者加强了思想统治,初唐史家时宫体诗的批判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其批判的缘由:一是蔽于方域之见;二是"声音之道与政通"的儒家古训,认为宫体诗是淫靡之音,有害政治,进而警示君王要以勤于国政为本,不可沉溺于文章著速;三是调整文学发展方向的需要;四是转变士风的手段.探讨他们批判宫体诗的动机,对于客观、公正的评价宫体诗以及全方位的揭示文学发展过程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文学史研究中,宫体诗几乎是被否定的。今天看来,这种评价或许还可商榷。(一) 究竟何谓宫体诗?“宫体”之称,起于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宫”即“东宫”(太子所居)之意。《梁书·简文帝纪》云,萧纲为诗“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同书《徐攡传》则说,徐攡作诗“好为新变”;他任萧纲的太子家令时,其“文体既别,春坊(即东宫)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这里只说到宫体诗是一种“新变”的文体,具有“轻艳”的风格,未说出其具体内容是什么。《隋书·经籍志》则说萧纲之诗,“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后生好事,递相放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也就是说,宫体诗是艳诗,其内容是描绘女性和男女情事。刘肃《大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带来了审美意识的质变,文学的审美价值被发现。到了南朝尤其是梁代,以萧衍、萧统、萧纲、萧绎为代表的文人创作了大量的宫体诗,把文学审美抒情功能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宫体诗第一次集中大量地描写展现女性美,力图把人体纳入审美观照之中,并由传统"重德"转向"重色",拓展了诗歌的审美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9.
南朝宫体诗表现出了强烈的审美倾向,即“以悲为美”,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宫体诗乐于以“怨妇”,“弃妇”作为表现对象:其次,宫体诗所着力描摹的是女子的泪眼愁容,哀情怨态:再次,宫体诗所选取的前代女性形象也都是些失宠或者境遇坎坷凄凉的女子。这种审美情趣折射出了宫体诗人独特的心理,即他们抱有的赏玩、男权、宣泄心理。  相似文献   

10.
南朝齐梁时期的诗坛,在理论主张上主要有通变、复古、趋新三派.其中,对萧子显、萧纲、萧绎、徐陵等宫体诗人为代表的趋新派理论,历来的评论家多持批评态度.而实际上,趋新的理论更能代表当时诗坛新变的趋势,因此更符合文学发展的潮流.之所以人们对其理论贬多褒少,是受到理论提出者均为宫体诗人的影响.但是,宫体诗对诗歌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对一种文学理论的评价并不能仅仅看它提出者的创作实践是否成功,也不能仅仅看对当时创作实践的影响是否积极.因此,对宫体诗人趋新文学观的重新认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玉台新咏>的编者,章培恒先生认为是陈后主妃子张丽华"撰录"、徐陵作序.徐陵<玉台新咏序>记载此书收录"往世名篇,当今巧制",但唐人所见原本<玉台新咏>于陈代只收录徐陵一人诗作;如果为张丽华所撰录,理应编于陈后主至德以后,且收入陈代几次影响较大的文会诗作.所以,此书绝不可能为张丽华编纂,当是徐陵编于梁代.<玉台新咏>的编纂与宫体的发展壮大有密切关系.宫体得名之后在梁代的发展当以大同中期为界,此前为宫体与京城各种文风融合期,此后为宫体兴盛期.李康成<玉台后集>和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玉台新咏>编纂时间在宫体兴盛期.今本题名刘肃著的<大唐新语>虽可能为明人伪作,但其中关于<玉台新咏>编纂时间的记载与李康成说法一致,应接近历史真实.从徐陵仕历来看,<玉台新咏>当编于梁代大同六年至大同十二年.  相似文献   

12.
开成年间试诗依“齐梁体格”是文宗本人的政治理想、对开元诗坛革新科举弊端举措的效法以及好古思想等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直接产物。这种押仄韵而不拘平仄粘对、“体格雅丽,意思遐远”之体并非前所未见之“变体”,其最终所要追复的也并非本来意义上的“齐梁体”,而是初盛唐以来祧体齐梁、声律未谐、风格清新典雅的应制和试诗之体。除却文宗个人因素以及试诗一体独特的体制渊源,这一独特体制的出现又是中晚唐诗坛齐梁体“声病”特征集中凸显、唐诗自身体制演进以及唐人对齐梁诗的持续体认尤其是古雅一体的重新发现的共同结果,具有独特的体制与风格内涵。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刘禹锡在晚唐时期的诗歌创作情况与其在中唐时差别极大,元白诗派就此进一步发展为刘白诗人群。刘白诗人群最主要的诗歌创作活动有联句、诗歌赠答、诗歌别集和唱和诗集的编定三项,而诗歌内容主要是歌咏闲适生活;其词体创作则是就曲填词,著作也颇多。由于该诗人群在诗词方面的创作均取得了一定成就,因而对宋代诗词也产生了相当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宋人注宋诗"这一文学现象中,李壁《王荆公诗注》晚出而博采众家之长。"宋人注宋诗"的一大特点,是寓诗学批评、研究于注释之中。李壁本人擅长诗文创作,在注释中,除详引王诗的典故出处之外,还寓研究于注释之中,发挥艺术理解力,对王诗创作中的句法、字法、章法、用典、对偶、立意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对王诗审美效果进行点评,从而揭示了王安石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诗赋的骈偶化进程及其理论意义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六法海》说:"自李斯《谏逐客令》始点缀华词,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始点缀故事,是骈体文之渐萌也"。骈偶化倾向虽萌芽于周秦两汉,但从汉末魏晋始才成为诗、赋创作一种自觉的形式上的诉求,至南朝宋,诗、赋骈偶句比例发展至最高峰,齐梁以后则比例下降,表现出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形式均衡美、对称美、和谐美的理性思考。本文拟考察此一过程中文人创作心态上呈现出的对骈偶化的"部分趋同———过度趋同———理性认同"的阶段性特征,并揭示其对诗、赋文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艳体乐府诗是指内容香软、风格艳丽的乐府诗。它的首次兴盛是在梁、陈至初唐时期。到了中晚唐,李贺、张祜、温庭筠、李商隐等人又大力写作艳体乐府诗,使艳体乐府诗复兴。其复兴的原因:一是补写六朝宫廷乐歌,一是模仿六朝乐府诗。中晚唐的艳体乐府诗基本上已不入乐,多是借南朝兴衰之史针贬现实。尽管他们四人都写艳体乐府诗,但在新旧题的运用和表现风格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诗与画的融合在唐代取得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进展,唐代题画诗集中反映出了这种进步。它开创和奠定了题画诗的基本体例,使题画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品类得以成立。唐代题画诗的开创之功主要表现在:它拓宽了题画诗的诗体范围,各体齐备,改变了前代仅局限于以四言和五言诗的画赞、咏画诗题咏的局面,尤其是以律诗评画,对诗与画的结合有重要的意义;在题画方式方面,出现了自画自题和画上题诗的题画方式,并基本完成了评画赏画手法上的探索;从题画诗人来看,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和刘商为后人树立了三种不同意义的典范。唐代题画诗对题画诗本身的发展和中国文人画的形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6世纪中叶后,朝鲜朝著名的“三唐诗人”——白光勋、崔庆昌、李达翻然改道而学唐,使得“宗唐”成为诗坛主流。白光勋的绝句具有盛唐风韵,尾联多散句单行,三四两句构成转合,他还善于借鉴盛唐诗人融情于景,言在意外的手法;其咏史绝句具有中、晚唐风味,内容取向上,类似中唐刘禹锡,着眼于现实,艺术手法上,类似李商隐,主意事,不主情景;其歌行在内容取向上,类似初唐歌行,大都写女子闺情、边塞、歌咏文人的高风亮节等。另外,其诗歌创作并不仅仅限于宗唐,其五言古诗具有魏晋风范;其歌行的体式特征类似南北朝及隋代的歌行,用韵上,则类似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的韵律特点。其诗歌存在模仿的弊病。  相似文献   

19.
初唐宫廷诗与六朝诗歌有着渊源的关系,这已成为广大研究者的共识。但是由于时代的主体不同以及汉赋的影响等原因,初唐宫廷诗在诗歌的题材与意境、写作构思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了对齐梁诗的变革与创新。初唐宫廷诗正是在对六朝诗歌以及汉赋的继承与超越过程中丰富着、完善着,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唐诗的辉煌。  相似文献   

20.
《国朝松陵诗征》集中体现了袁景辂的诗学观。重诗意的创新和个性化,打破唐宋门户之争的偏见,主学问修养,倡比兴寄托,要求风格多样化,作品自然本色。其整个诗论继承了其师沈德潜的诗论精义和优点,固然有“格调说”的影子,但对其消极和保守也有所突破和超越。其论诗内容丰富,于后人评诗作诗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