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柏拉图正义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临雅典民主政沽濒临崩溃、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的衰败形势,柏拉图把正义当作治疗社会不幸的药方。通过批评传统的正义观,柏拉图提出了贯彻内在性原则和政治性原则的正义理论:就个体而言,正义是使个人自我一致并达致完善的美德;就社会而言,正义是使社会内在和谐、完善的社会自觉。并且依柏拉图而言,正义有着专门的分类,即“四德”。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厘清柏拉图与孟子正义观内涵基础上,分析了两位思想巨擘之正义观在人性论、维护手段、衡量标准等方面的差异及在研究出发点、角度、目的、实现路径等方面的共性。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是讨论正义问题最多的古希腊哲学家,他的《国家篇》是西方古代正义论的典范之作.柏拉图在对话中概括了当时流行的功利主义正义观,并指出,这种观点把正义的本质规定为利益,把正义的起源归于人们为趋利避害所订立的契约.他对这种正义观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指出它使人为了利益而追求不正义,错置作为美德和智慧的正义,随之而来的就是分裂、仇恨和争斗,最终将破坏不正义者的幸福.他认为,只有通过探寻正义的真正本质,才能最终驳倒功利主义.本文最后联系了麦金太尔、卡西尔、列奥·施特劳斯对柏拉图正义论的评价,将柏拉图的正义论概括为“本质主义的正义论”或“整体主义的正义论”.  相似文献   

4.
<理想国>开篇之后,迅速把前政治问题(幸福晚年)及一般性弱者政治问题(回报正义)提升到专门的强者政治问题(宪法正义),把焦点集中在谁应当握有领导权的问题上.柏拉图的方法论是类比,即"灵魂的政治化"和"政治的灵魂化"的比较.据此,他提出了一种"内化正义"现.其本意是用这种"新正义"帮助日常正义的重新确立,但在民主社会中的人看来,"等级集权正义"正是最大的不义.  相似文献   

5.
《理想国》中的正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涵 《南方论刊》2009,(4):46-47
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系统的论证了其正义观念。柏拉图从城邦的分工起源出发得出了什么是城邦正义,而后推出个人的正义。在城邦社会里,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各守其序、各尽其职,国家就实现了正义。由城邦推及个人,个人灵魂的三个要素达到和谐有序的最佳状态便实现了个人的正义。  相似文献   

6.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求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在继承经典作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科学内涵和现实要求作了深刻阐发,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骆徽 《兰州学刊》2006,2(5):109-111
和谐社会少不了公平正义。无论是从经济学、政治学、法学、还是从社会学、伦理学角度看,公平正义都是衡量社会和谐与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也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理想之一。但是无论在全球范围还是某个地域范围,社会正义都尚未达到或者远未达到理想状态,而在今日中国,甚至可以说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这一问题若不解决,将会带来严重后果。因而在当前提出、研究并切实解决社会正义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7,(2):14-20
克里特和斯巴达立法者将战争视为自然状态,并根据敌对性原则来设置法律制度。但柏拉图却从正义与不义的德性视角来理解城邦以及家庭和个人的强与弱、好与坏,认为法律应着眼于"自然正义",尤其应关注灵魂的自然本性和完善。在《法义》中,法官要实现内部的正义,不能仅凭靠法律和暴力的强迫,而应实行恰当的教育、劝谕和分配,以让好人统领坏人,不义者自愿服从正义者。这种贵族制式的法官,需要哲人式的德性和智慧,以使政治生活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9.
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和谐与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目标之一.分析了公平正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论述了经济、法治、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要素.  相似文献   

10.
罗尔斯公平、正义原则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基石,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从批判个别的、经验的、具体的正义入手,引申出国家正义概念,认为国家正义就是各个等级各守其序、各司其职,正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秩序与和谐。柏拉图在探寻正义过程中体现的整体主义方法论与国家主义价值观,对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的自然主义哲学思考了善及其正义的自然本性,展望了某种可能的、最好的秩序,希望在灵魂的深处描述和评价出这种秩序,也希望这种秩序能够变成一种现实。柏拉图自然主义哲学,在理论的层面上,创造了一种关于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秩序;但是,就社会存在的秩序而言,没能在现实中创造出这种秩序,即某种稳定、宁静而和谐的"社会形态"。总之,柏拉图的自然主义哲学将自然存在的自然本性与社会存在的自然本性紧密地同一在一起,从自然本性的角度阐释了自然主义社会思想,即关于善和正义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栾亚丽  宋严 《理论界》2006,(8):160-161
罗尔斯与诺齐克分别是当代新自由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论强调平等,而诺齐克的权利正义论则强调自由。两种正义论既有分歧,又有相通性,他们都在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更为公平合理的社会发展方案。重视和研究这两种不同的分配正义模式,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义作为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对于正义到底是什么,不同时代的哲学家用不同的方式,给出了不同的理论、不同的解答.通过对西方不同时期正义理论的梳理、考察和甄别,根据它们思考与解决正义问题的方式,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大类:思辨正义观和实践正义观.而实现从思辨正义向实践正义转向的正义观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社会正义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主体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要使农村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就必须在当下的建设及将来的运行过程中遵循社会正义的原则。从我国的实际来看,日益严峻的“三农”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起因于社会的不公正和体制的不平等,将农村社会真正纳入社会正义维度,将有助于彻底解决困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闻名 《北方论丛》2017,(6):106-112
发源于古希腊哲学的“理念哲学”对古希腊罗马文明乃至整个世界文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柏拉图构建了一个以理念为基石的哲学大厦,树立了一个意义世界的最高目标——“善”的理念,设计了一个追求正义的理想王国.理念论经历早期、中期、后期等三个发展阶段.从认识论、本体论、目的论的角度看,“善”是整个理念世界的内在本质,是其他一切事物存在的最后依据.理念论的“正义”追求包括“整个城邦的正义”“个人的正义”、人格化的“正义”.理念论预设了一尊西方的“上帝”,悬设了一个西方的理想,释放了一种西方的严谨、自省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7.
王彬彬 《理论界》2012,(10):5-7
任何理论的意义都在于对现实的关注,这也是理论的最高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在社会结构转型这一关键时期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从现实出发,高度重视社会正义问题,以尽可能消除一切不和谐因素。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与现代社会相比,虽然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由于他将崇高的正义理想与历史精神融为一体,使得其正义思想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所以,马克思的正义观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世斌 《理论界》2006,1(8):14-15
从理论上看,尽管马克思没有专门集中论述正义,但是,他并不忽视社会正义。马克思对正义的寻求就是对资本主义的非人道的批判,其本身就具有积极的正义性。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生产方式出发,将未来的正义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论证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并将自由、平等纳入到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目标之中。当前,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亚里士多德时代,正义是个人美德品质,“正义是德性之首”,救济穷人是慈善而不是分配正义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观是不平等的正义观,关注弱者不在亚里士多德分配正义之中;康德在人人权利平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正义问题,认为救济穷人是国家义务而不是个人义务,慈善是权利而不是恩惠;罗尔斯则提出了“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和“作为公平的正义”,强调了无条件的完全平等和有条件的不完全平等的统一,认为那种最大程度的增加社会弱者的利益和财富分配才是正义的,而且为了尽可能地达到公平正义,还应该对弱势群体进行适当的补偿.  相似文献   

20.
文章依据中国四大城市实证社会调查资料分析了近十年来人们在不断富裕的同时,社会不公平感也在同步增加的矛盾的社会事实,指出所谓的以收入分配不公平,即贫富差别为中心的社会不公平中不仅有"结果"的不公平,还有"机会"与"过程"的不公平。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公平观是个历史范畴,从平均主义中的公平,到效率中的公平,再到正义中的公平,是社会公平观的否定之否定。只有实现正义中的公平,才能和衷共济,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