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晓苏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84,(2)
自从元代伟大戏剧作品《西厢记》问世以来,历代研究者蜂起,不少人将它和著名的董解元说唱诸宫调《西厢记》相比,二者各有轩轾。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吴兰修所说:“王实甫所本,有出兰之叹,然其佳处,实甫莫能过之。”近人付懋勉更说得明白:“在结构和情节上,《王西厢》对于《董西厢》的改进方面是主要的,在曲子方面则二家互有所长。未可一概而论。”在重视、赞扬《董西厢》开山之功的同时,亦对王实甫“花样翻新”所取得 相似文献
2.
四平师院政史系大批判组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77,(1)
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反党集团,为了他们篡党夺权的罪恶目的,别有用心地歪曲与篡改历史,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百般美化他们自己,攻击中央和地方党政军负责同志,为他们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制造反革命舆论。但是,历史是无情的。“四人帮”歪曲与篡改历史,只是更加暴露他们妄图颠复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丑恶面貌。下边从江青侈谈“母系社会”、吹捧吕后、美化武则天三个方面来看她是怎样准备篡党夺权的。 相似文献
3.
汉水同志的《勇往直前》是一部描写我国大学生的生活的长篇小说,它在青年学生当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这部小说却严重地歪曲了大学生的生活,狂热地宣扬了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调。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予以严厉的批判,以肃清它在读者中所起的恶劣影响。一、这是什么样的大学生的生活读了《勇往直前》后,涌到脑子里的第一个疑问是:这是我们大学生的生活吗 相似文献
4.
陈忠孝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3,(4)
工农兵学员关于小论《生命》(作者敬信,刊于沈阳《工农兵文艺》一九七二年创刊号)的评论文章值得一读。这几篇评论对《生命》的错误倾向提出了严肃的批评,涉及到文艺作品如何反映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如何反映农村的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如何塑造贫下中农的形象等根本性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这就决定了文艺战线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开展文艺评论,有利于深入进行文艺领域的阶级斗争,从中正确总结经验教训;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通过争论,弄清是非,不断提高思想和艺术水平,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努力繁荣文艺创作。 相似文献
5.
6.
历史小说,是描写历史题材的小说。它既不是历史教科书,也不是脱离史实的创作,而是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因而它的生命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对历史小说,历来评论者的意见不一。但总的说,无外乎两种,或说过于拘泥史实,缺乏艺术创造;或说离开史实太远,违反历史真实。对《三国演义》一书,也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它“拘守历史的故事太严,而想象力太少,创造力太薄弱”,“所以只能成一部通俗历史,而没有文学的价值”。与此相反,有人却说《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绝大多数不符合历史事实。有些只是传说,或作者的创造,在正史中无记载。这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看,不能说没有一定 相似文献
7.
高长舒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5)
近几年来,一些评论者认为:《狂人日记》是意识流小说,鲁迅是意识流作家.有的同志甚至提出:“《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标志着“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第一次崛起”.这是笔者不敢苟同的.在此略述浅见,以就教于识者. 相似文献
8.
王刘莉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孔雀东南飞》及序,早见于南朝梁陈时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一书。该诗的序说这是“汉末建安中”发生在“庐江”地方的故事,因“时人伤之,为诗云尔”,故流传下来。序称汉献帝建安年为“汉末”,可见序的作者不是汉朝人,也就是说,序是汉以后的人增写的。鉴于徐陵生活的时代距汉末已有三个多世纪,此诗在如此漫长的民间传颂过程中,不见朝野任何著述有片言只语提及,那么,徐陵是从何处辑得全诗并序的呢?再说,诗、序并传也相当困难,因为篇幅之大决非一般人所能轻易掌握。从这些方面来看,序文很可能是徐陵或其同时代人假托。 相似文献
9.
颜一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8,(2)
历史与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关系是近现代西方史学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也是晚近兴起的西方历史哲学反复探讨的一个难题。本文概要地考察了近两个世纪西方有关历史之学科地位问题的种种观点,深入分析历史的科学要求后指出这一要求并无恰当根据。历史是一门学问或学科,作者强调了这一平凡的事实,并进一步阐明了史学的重要性本不取决于某种形式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王开富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
长期以来,人们说《水浒传》是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这个说法符合《水浒传》的实际吗?不符合。实事求是地研究《水浒传》,我们所看到的是封建社会的无业游民,即流氓无产者,先组织了对官府的反抗,后成了官府的爪牙,以及他们最后的归宿。 相似文献
11.
王北明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2,(3)
近几个月来,美国政府内外就恢复金本位制的可能性展开了激烈辩论,反映了当局在货币金融政策方面进退维谷的窘境。赞成派认为,在美国历史上,与黄金相联系的美元持续了170年,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的一致特征都是保持物价的稳定。而过去10年里, 相似文献
12.
我必須先声明我很感兴趣。卡尔先生在本书的几篇广播稿里,提到我的次数荣幸地仅次于黑格尔和马克思(虽然对我不象对这两人那么贊許)。我已在別处试图答辯卡尔先生的責难;現在暫不談我们关于决定論和历史上道德判断的意見分歧,我只限于卡尔先生在这部明白、鋒利,写得很好的书里,以严厉而热情的态度来討論的那些論題。看見卡尔先生扔掉自己喜欢的,他的有权威的历史的束縛,而大胆地找上真的或假想的敌人,令人感到輕松愉快。卡尔先生在这里并不自以为沒有偏 相似文献
13.
叶元龙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62,(3)
在《历史是什么》这部书所转載的特勒味連耕座論文中,卡尔先生介紹了他的历史哲学的信条。一个实际历史家要作一个历史哲学家,照例有点冒险;他可能缺乏必要的哲学工具,并且(或者)露出理論与实踐之間的脫节。然而卡尔先生的信条却非常动人;在某些方面,这个信条是英国历史家所創造的同一类之中最好的一个。他的文章引經据典,才气縱橫, 相似文献
14.
蒋星煜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4)
一、产生混淆的原因凌蒙初刻本《西厢记》与闵齐伋(遇五)刻本《西厢记》内容与形式上的异同问题,三百年来是比较混乱的。这混乱何以会发生呢?因为凌蒙初和闵齐伋都是吴兴(湖州)人,年龄也比较接近,他们刻书的活动主要都在明代天启、崇祯(1621-1643)年间。他们刻的书在版式、行款、字体、纸张方面都有些共同点,而又没有校刻者的牌记,容易混淆是难免的。因此,有些书目在著录中就产生了不少错误,例如陶湘的《闵刻书目》把凌蒙初集评,并收进了凌蒙初本人写的《西厢记凡例十则》和《五本解证》的《西厢记》也作为闵刻,这样就根本上否定了凌刻《西厢记》 相似文献
15.
16.
编辑同志:从上一期《复旦学报》上,我们读到了黄霖同志的文章:《宋末元初人施耐庵及"施耐庵的本"——兼析兴化、大丰"新发现"恰恰证明其地无施耐庵》.文章在断定《靖康稗史》的编者耐庵即《水浒》作者施耐庵之后,得出了施耐庵是宋末元初人,兴化、大丰新发现的材料恰恰证明其地无施耐庵等结论.这里姑且不论黄霖同志否定新发现的材料持论是否正确,仅就其断定《靖康稗史》编者耐庵即施耐庵的论据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第一,生活时代.黄霖同志说:"明代人有关施耐庵的最早记载,无一例外地称施耐 相似文献
17.
吴企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
《草书歌行》是李白写的吗?苏轼最早提出李白《草书歌行》是伪作。他在《东坡题跋》(丛书集成本)卷二“诸集伪谬”条中说:“近见曾子固编太白集,自谓颇获遗亡,而有赠怀素草书歌及笑矣乎数首,皆贯休以下词格。”尔后,陆游《入蜀记》也记载:“或曰十咏及归来矣、笑矣 相似文献
18.
张映波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1)
1920年5月18日《民国日报·觉悟》上,刊载着一首题为《伊》的白话诗,署名:世俊。聂元素、陈吴苏等同志所编《陈毅早年的回忆和文稿》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版)一书,把这首白话诗作为陈毅同志的作品收入。冯锡刚同志《陈毅同志早期的文学活动》(载《北方论丛》1982年第1期)一文也说:陈毅同志的诗歌,“现在发现的最早作品是发表于1920年的题为《伊》的白话诗。”我一度也曾有过同样的认定。现在看来,白话诗《伊》不是陈毅同志的作品。其理由如下: 一、从署名看陈毅同志是陈家“世”字辈,早年他的父、祖辈为其取名“世俊”,是事实。但是,仅从这一点出发,认定白话诗《伊》是陈毅同志的作品,依据是不足的。 相似文献
19.
朱易安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语言朴素、流畅的七绝历来被认为是杜牧的作品,吟唱起来几乎老幼皆知 特别是诗中的“杏花村”早已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诗词爱好者们就在地图上翻山越岭地寻找起“杏花村”来了。最近,《北京晚报》连续登载了两篇文章,专门研究“杏花村”。署名英爽的《“杏花村”辨》认为:我国产酒的杏花村有两处,一在山西汾阳,一在安徽贵池,杜牧诗指的是贵池杏花村。(见一九八○年八月十五日《北京晚报》)由李书磊撰写的 相似文献
20.
廖奔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6)
朱绍侯同志在《关于历史发展动力和农民战争作用问题》(见《河南师大学报》一九八○年第一期)一文中说:“现在有的同志为了强调生产斗争,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性,而把生产力在历史上所起的决定作用,改为动力作用,否认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其实这样作未必会真正提高生产斗争、生产力对历史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