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着力发展区域经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京津环渤海经济区的成功经验表明,振兴东北应避免各自为战,必须把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发展作为重要途径。通过实现区域合作,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接续产业和国企改革的步伐,有利于民营和外商资本健康迅速地发展,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的繁荣。但在实践过程中,东北三省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合作模式,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坚决打破地方封锁和市场分割,建立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政府职能体系,进行科学的区域规划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工业的主体是重工业,目前,在全省工业中,大中型企业占支配地位,六大基地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国有企业改制不到位,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企业改造,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创新战略和人才战略,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姚亮  王滢 《学术交流》2005,(4):102-105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以及生态环境资源脆弱不堪的现状,同样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为了谋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东北三省应将生态环境资源立法纳入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轨道,建立符合区域特色的法制化开发机制,包括依法调整各方利益关系,明确项目责任制度,明确公民的生态环境权,并逐步实现立法、执法和司法体制的“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4.
地区竞争战略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并非建立在一个个孤立的产业之上,而是建立在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连结在一起的产业集群之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在于发挥其比较优势,培育与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我国又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其途径是实施基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而在战略实施中,构架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布局及建设性地发挥政府和企业这两个主体的主导作用作为政策着力点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路径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峰 《学术交流》2004,(7):59-6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项恰逢其时的战略性决策,必须依赖如下路径: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政府支持和强化市场机制相结合;振兴与扩大内需相结合;各产业均衡发展和促进就业相结合。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放到战略性高度来对待,把转变经营机制作为一项根本性任务来抓,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若干意见》公布之后,辽、吉、黑三省都提出了本省近、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设想,为指导本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纲领性文件。把三省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比较,找到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循环经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忠华  姜野 《学术交流》2005,(5):100-10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现方式,也是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调整产业结构、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老工业基地改造是党中央振兴东北的战略性举措,是东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有三大要点,即注重制度因素、抓住改制重点和推进民营经济。重新振兴东北不仅限于老工业基地改造,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发展目标,其要旨为:重视新区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转化;推进民营银行建设,拓宽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9.
制度创新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充分地验证了制度在资源配置、明确产权以及加快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东北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在所有制结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企业制度创新、制度变迁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应从政府职能、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风险投资时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等具有重大作用.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风险投资的对策主要有: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完善风险投资的市场环境和风险投资自身建设三个方面.东北老工业基地应不遗余力地发展和完善风险投资行业,为风险投资行业的快速发展开辟道路,大力促进风险投资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资源战略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鑫 《学术交流》2004,(4):61-65
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是科学进步的保证,是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深层次基础,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提高国家、企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源泉。由于计划经济体制、自然资源特点等原因,我国的人才资源出现了"东北人才现象",极大地阻碍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新崛起。为了保持和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已有的人才优势,弥补其不足,则需要真正确立"人才兴业"的观念,政府制定正确的人才政策,教育机构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尊重和合理地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东北老工业基地三次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老工业基地三次产业的现状是:第一产业偏低,第二产业偏高,第三产业偏低。因此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回归第一产业所应占有的比重,继续降低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东北老工业基地三次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应采取相应途径及措施。  相似文献   

13.
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竞争力 ,关键在于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因此 ,需要依据就业、增长、带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标准选择劳动密集型农业、装备制造业、社会服务业作为新兴主导产业 ,以技术进步为先导 ,通过制度创新 ,依靠市场机制实现产业整合、升级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进而全面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整体竞争水平。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有赖于人才的保障和智力的支撑。从新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省内人才资源的潜在优势和现实问题,比较了人才观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本质区别,指出黑龙江省能否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关键在于制定出一系列具有地方性竞争优势的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15.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忠海 《学术交流》2005,(5):103-106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财政政策上,应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采取财政参股、财政补贴和财政担保等形式,支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在税收政策上,应加强税收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的建设力度,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实行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在金融政策上,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化解银行的历史包袱,尽快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建立和完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信用制度与体系以及合理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整合与老工业基地振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骥 《求是学刊》2006,33(1):73-77
东北三省所有制结构相似、产业结构雷同、支柱产业相近,产业投向以重工业为主,形成众多产业基地,竞争性大于合作性。同时,由于东北三省各自为政,工业领域重复建设问题严重,所以,今后如何从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角度,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整合各地发展规划,应当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最为重要的一环。针对东北三省区域经济的特殊性,文章进一步提出了东北三省的区域经济整合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大力发展农业,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三省协同合作,才能互惠共赢;需要发展第四产业(即绿色产业),才能助推、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朱宇 《学术交流》2004,(11):103-106
实现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是:请求中央给予援助性政策,加大对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扶持力度,增强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能力;发挥地方政府的扶持和资助作用;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效益为中心,以管理为基础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9.
崔丹 《学术交流》2006,(8):71-74
现代产业要求,产业发展要具有强劲的、持续的竞争力。黑龙江作为老工业基地,要通过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来解决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黑龙江省创建新型产业集群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现实优势。正在建设中的哈大齐工业走廊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引领产业,构建创新网络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20.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加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淑珍 《学术交流》2005,(10):64-68
“金融生态环境”的提出是金融理论研究的一次创新与革命。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信用环境不佳,资金效益低下,金融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差等金融问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此,应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加强中介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金融机构自主经营能力,加强法制环境建设,完善东北地区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促进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