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认同既可能指个人对于所属文化的归属感,也可能指不同民族成员彼此认可对方的文化要素。从这一视角考察新疆汉语小说中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至少有三个维度:一是汉族作家汲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二是少数民族作家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三是少数民族作家对"他者"文化的自觉吸纳。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新疆本土汉族作家在民族团结颂歌的时代精神指引下,以高度的使命感展现着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80年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更趋向多元化,同时一些优秀的"民考汉"青年作家开始活跃于新疆汉语文坛上。  相似文献   

2.
历史性题材长篇小说是在民族文明转型的生存背景中,超越当前文坛盛行的“经验生活”话语,从思考民族精神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层面选材的,因而没有回避当代,而是创作题材选择的历史性进步。在创作中,作家表现出开创自足审美空间和寻找主体价值依据的思想意图,作品体现出还原历史本相和认同民间价值的精神向度,从而有效地支撑了当下文明的精神文化品位。但是,这类小说存在回避20世纪主流意识形态命题、对物质文明隔膜抗拒和认同转型期负面价值的缺陷,足以剖析人类文明的经典性精神依据仍处在确立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3.
作为美国主流文学的重要一支,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普遍渗透着相反的两种趋势:一方面是中、美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则是华裔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与疏离。本文主要概述了美国华裔文学在创作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既互相交融又相互碰撞的特征,折射出漂泊在异国他乡的华裔作家及其后代对中美文化所表现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以及几代作家围绕文化认同、民族身份的得与失所表现出来的矛盾与冲突,阐述了两种文化未来势必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研究者与实践主体对教育民族性认识的镜像差异,容易导致教育民族性在理论与实践上的错位.从"想象-象征-现实"三个视界融合的角度,实现研究者与实践群体在教育民族性认识上的相互沟通,有利于在实践上形成相互协作的力量,从而促使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改革获得更有力的民族文化支持和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5.
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是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一体两面,对其关系的不同理解形塑了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两种知识传统——"国家认同"和"认同政治"。强化同一性的国家认同传统彰显了政治认同相较于文化认同的高层次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崇差异性的认同政治传统则突出了文化认同的相对主义立场及其优先性。这两种知识传统虽思想主张各异,但都秉持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二元分立的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的缺陷在于:既无法准确把握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本质,同时对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认识不足。在其现实性上,对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解必须扬弃这一分析框架所固有的个体视域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视域融合中实现民族共同体认同追寻意义和确立归属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中大量使用了非洲文化元素,并对其进行了加工、改造和再现.这些古老的文化因子不仅增加了莫里森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更传递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莫里森的小说与非洲文化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对非洲文化中的口语特征、神话与民俗,以及非洲的自然崇拜、时间观和音乐等元素的利用与再创作上,这种艺术上的融合和创造显示了作者在弘扬民族文化、重塑民族自豪感、争取黑人话语权和摆脱文化认同危机等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7.
满族作家端木蕻良以小说创作著称于世,作品充满着深刻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观念,也传达着这位"土地与人的行吟诗人"非凡的艺术神思和民族情感.这与作家明确的族属身份和地域意识关系密切,更与作家在思想精神层面自觉服膺现代大师级人物鲁迅有关,除二萧之外,端木在文学道路上也深深受惠于鲁迅,在诸多的有关"东北"的书写中,建构并赋予民族艺术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气度和现代品格,同时以直指心灵的血泪书写,完成对鲁迅的文学精神和艺术精髓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美国非裔与华裔女性作品既叙述了母亲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女儿崇尚的美国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又塑造了具有女性主体意识、敢于挑战霸权统治、追求女性独立的母女形象。文章通过美国非裔与华裔女性作品中母女关系的互文性解读,以全新视角诠释少数族裔女性在种族、性别、文化歧视下的母爱情结,以及母女间的怨恨、疏离、残忍关系。同时,揭示了母女经历冲突走向融合,表达了共同的主题:非裔与华裔女性只有认同自我民族文化身份,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母女携手汲取多元文化的精华,才能完成女性主体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对土家族作家周辉枝的创作分析中 ,思考了一个作家在继承本民族文化传统和看取、认同他族人生形态 ,于之寻找、确立自我的艺术特色问题。并从此视角剖析了周辉枝创作中的得失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初历史题材小说的主体呈现出间性趋向:作家主体与人物主体、叙述主体交互对话,作家主体与自然主体、世界主体和谐共生,对神秘因素及因果宿命等宇宙未知力量的发掘与复魅,以及对非理性主体的开掘与表现等.这既是文学观念和创作发展演变的结果,也是时代思潮及新史学观念等影响所致.历史题材小说主体的间性趋向拓展了创作的题材领域,丰富了作品的思想文化意蕴,形成了作品众声喧哗的多声部复调艺术世界,但也可能会给创作带来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属性,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化身份问题也在“文化热”的讨论中成为了无法回避的话题.作为多民族国家,从上个世纪初以降少数民族文学就伴随着中国文学的整体进程在不断前行,但在整个发展历程中,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少数民族文学在自身发展中历经了从少数民族文化的被启蒙、被解放到文化自觉,整体上呈现出从少数民族作家身份意识的萌发、文化身份的“遮蔽”再到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三大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甚至在许多方面与主流文学之间达成高度的契合,时至今日已形成了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2.
《爱的地图》是埃及裔移民女作家艾赫达夫·苏维夫关于民族历史书写的杰出创作.小说不仅展现了苏维夫对本民族历史的探索,还表达了对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看法.阿拉伯穆斯林女性身份问题是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从后殖民批评视角出发,通过对《爱的地图》中的帝国历史反书写以及穆斯林女性形象的分析,深入解读苏维夫关于民族文化和穆斯林女性身份的思考,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文化融合意识.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教是回族民众的精神纽带,是回族文化的核心,它既是一种宗教信仰,又是一种文学观照的意识形态,回族作家拥有的特定族属身份和底层观照意识,经过作家审美体验、情感体验之后,成为他们近距离地感受民族生活、细致地体验民族文化、敏锐地洞察民族精神世界的最佳视角。本文以回族作家石舒清、李进祥的小说创作为例,探究作家由于独特的民族文化立场和内在的宗教意识,即使在对底层人的人文关怀中,也闪现着鲜明的宗教伦理观,现代意识的人文关怀和传统的宗教信念,在作品中呈现出彼此交融纠结的审美状态。  相似文献   

14.
吉卜林是20世纪著名的英国作家,也是英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然而,一直以来吉卜林的作品因与帝国主义存在关联而饱受争议,对吉卜林的评论也呈现出"帝国"与"非帝"两极分化的局面,而对其帝国意识形态上的演变却很少有人关注。儿童故事《丛林之书》中的百兽凶猛狡诈,盛行丛林法则,丛林与村落冲突激烈;长篇小说《吉姆》中出现了多个民族和多种文化的会合,虽相互之间有些许冲突,但已趋向融合。从"丛林统治者"到"世界小友",吉卜林的帝国意识经历了从对立走向融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国族认同"是超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更宽泛概念。它意指在一个民族国家内部,其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已寻找到共同的利益结合点,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统一。认同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在诸认同类型当中,文化都起着中介与桥梁的作用。要实现国族认同,必当构建一个具有包容性的中华国族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因此构建中华国族共同体的文化价值观,并全面、广泛、深入、持久地推进,是实现国族认同的最有效手段。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史来看,当前构建的中华文化价值观,必然是在历史长河中对各族文化兼收并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对近代以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及西方文化价值观合理成分的吸纳与整合后形成的崭新统一体。  相似文献   

16.
古代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汉语诗,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全面影响,其诗歌文本无论内容抑或形式都显示着汉化特征;同时,又因为本民族诸文化基因的存在,表现于作品的民族意识和精神风貌,与汉族作家相比难免出现的差异。重新审视和评价少数民族作家汉语诗的非汉化痕迹,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7.
谢尔曼·阿莱克西(Sherman Alexie)是最卓越的当代美国印第安裔作家之一。他积极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国印第安人的出路与发展。作家的成长经历,身份特征与创作理念都充分体现了杂和的特征。音乐是文化的媒介与符号,作品中的乐组成员和音乐形式融合了各种文化特色。宗教与相生相伴,阿莱克西坚持宗教殖民的批判立场,并把天主教义与传统部落信条融合在作品中。通过表现认同与融合,印地安人才能在美国主流社会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探求新的印地安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秀山花灯仅属于土家族节庆礼仪民俗类型的观点缺少依据。从史料来看,秀山地区的民族文化是千百年来土家族、苗族与汉族等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有关秀山花灯族属问题的田野调查,亦发现秀山花灯文化形态多样性与丰富性的具体生动存在形式,及其与秀山地区多民族混居复杂的区域文化历史传统的融合生成关系。  相似文献   

19.
民族传统文化和创造社小说的关系,不仅仅是表层契合,更重要的是潜在的作用和深层的回应。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内化为创造社作家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小说创作的审美情趣、人物性格的文化内涵、体式上的传统渊源三个方面显示出鲜明特质。创造社小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承传与超越,为后人提供了中西文学融合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0.
对民族认同进行深入的剖析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土家族在同各民族长期交流融合的历史过程中,其语言、服饰、经济活动等同汉族的差异基本消失,但该民族成员依然保持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本文认为,在民族认同的实践过程中,原生性和工具性的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是土家族自我认同的重要维系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