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病,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的一种临床综合症。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是脑动脉瘤、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颅内肿瘤、血液病、脑动静脉炎及过敏性疾病等。其中脑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约占患者的半数。 临床表现:40岁以后首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多为动脉瘤,在破裂前,有的病人无任何症状,有的病人则有单侧头痛,动眼神经,三叉神经损害或癫痫病发作,30岁以前首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多数为血管畸形,破裂前患者常有癫痫发作的病史。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到2017年1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5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编号法纳入联用组与参照组(n=26)。两组患者均实施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等常规治疗,联用组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Glasgow评分以及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联用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率为96.15%,参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率为84%,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组患者治疗后Glasgow预后评分比较具有显著区别,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组患者颅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7.69%,参照组患者颅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30.76%,数值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显著,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缓解,颅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相对较低,且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2009年9月30日凌晨,在上海拍摄《乡村爱情3》的著名演员赵本山因先天性动脉瘤破裂、脑出血紧急入院,脑外科专家透露了赵本山的病情:蛛网膜下腔出血。当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时,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使脑脊液变  相似文献   

4.
《老友》2012,(5):63-63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最主要杀手。因此,认识脑卒中是一种什么病,怎样来预防脑卒中,对我们中老年朋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脑卒中也称为脑中风,是由于大脑里面的血管突然发生破裂出血或因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缺血、缺氧而引起。临床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出血性卒中包括临床上诊断的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缺血性卒中包括脑梗塞(或称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出血患者多会表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下半身瘫痪甚至昏迷不醒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很快死亡。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或脑血管畸形破裂引起,一般发病较急,头痛剧烈,中青年人也常有这种病。发生缺血性卒中一般症状较平缓,绝大多数患者意识清楚,表现为半身瘫痪或无力、言语困难、肢体麻木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46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H)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明确DTIH的易发因素,从而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目的。方法 对2005年至2009年收治的46例DTIH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6例,手术治疗32例,保守治疗14例;恢复正常22例,轻残10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5例,2例自动出院未随访。结论 伤后有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颅内多发血肿、呼吸困难、早期强烈脱水者易发生DTIH。对有以上易发因素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定期复查头颅CT,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提高治愈率并降低死亡率 .  相似文献   

6.
颅内巨大动脉瘤( Giant intracraniai aneurysms,GIA)定义为瘤体最大外径大于25mm的颅内动脉瘤,属于复杂动脉瘤的一种,约占颅内全部动脉瘤的3%~13%,好发部位以眼动脉、颈内动脉分叉部、椎-基底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为多见。目前,GIA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尚不十分明了,但GIA既可以直接发生瘤体破裂、出血,也可因其体积巨大而产生神经系统占位压迫性症状,甚至还可出现缺血性临床表现,如不及时治疗则预后极差;另一方面,由于GIA体积巨大,位置深藏,常有重要穿支血管从其发出,瘤颈宽及瘤体不规则,形态学呈蛇形或梭形改变,并常伴有血栓、钙化及粥样斑块等继发改变,这些情况都增加了手术难度,疗效也远不及普通型动脉瘤,致死、致残率高,GIA已成为神经外科学临床手术的难点之一。近年来,GIA手术治疗方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包括有直接动脉瘤夹闭、载瘤动脉夹闭及动脉瘤孤立术、血管重建术、血管内治疗等[1,2],本文将对这些新进展重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一、出血性脑血管病可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指出血部位原发于脑实质。蛛网膜下脑出血指颅内脑外非外伤性动脉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脑的一种病理状态。 本病属中医“中风”范畴,治疗原则邪实内闭者急宜祛邪,阳气欲脱者急宜扶正,有后遗症者可根据不同情况给以补气活血通络、化痰开窍等。 食疗处方: 1.出血性脑血管病血压高者 芹菜250克。洗净后取汁,每服3-4汤匙,一日3次。本方具有平肝潜阳的功效。 2.出血性脑血管病失语者 生萝卜250克,菖蒲250克,共捣烂取汁,调白矾水和蜂蜜灌入。本方具有化痰开窍的功效。 3.出血性脑血管病口噤不开者 乌梅肉6克,冰片3克,加热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效果分析及评估。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经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的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病理分级和疗效评价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根据Hunt-Hess病理分级:Hunt-HessⅤ级7例,Hunt-HessⅣ级11例,Hunt-HessⅢ级13例,其他53例。Hunt-HessⅣ级患者经早期显微手术疗效差于Hunt-HessⅢ级以下患者的治疗效果。结论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对于脑动脉瘤出血的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意义,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内脏动脉瘤患者25例,包括脾动脉瘤8例,肾动脉瘤5例,肝动脉瘤5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3例,肠系膜上动脉瘤2例,支气管动脉瘤2例。8例采用弹簧圈瘤体内填塞加明胶海绵颗粒填塞术,13例行单纯弹簧圈瘤体内栓塞术,2例动脉植入裸支架配合瘤腔栓塞术,2例行分支动脉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术。术后1月、3月、6月行超声或CTA复查,以后每年复查1次。结果本组内脏动脉瘤均成功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栓塞治疗后造影示动脉瘤腔、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体内无明显对比剂显影,无明显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36个月,未见动脉瘤体破裂出血、复发或增大。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治疗内脏动脉瘤的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随着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发展,在数字成影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可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我科自2003年5月~2005年12月经全脑DSA检查确诊颅内动脉瘤21例,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材料21例患者均经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其中后交通动脉瘤8例,颈内动脉瘤6例,前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其中1例后交通动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对其分组,分为对照组(32例)和试验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实施全面、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结果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8.2±2.4天,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32.5±5.8天,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术后感染率以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率和并发症率,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脑动脉硬化是中老年人发生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暂时脑缺血发作、脑梗塞等)的主要发病原因。脑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胆固醇、磷脂类蛋白质的代谢障碍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病,它主要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症状。目前,我国中风病人达500万以上,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与生命的常见多发病,也是人类三大死因之一。特别是冬季,由于温度低、气候寒冷、室内外温差大、血管紧张性增高,  相似文献   

14.
章征源 《老友》2012,(10):61-61
《老友》专家门诊:我是一名70多岁的老人,双眼白眼珠常交替性发红,但无怕光、流泪、疼痛情况,经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球结膜下出血。请问:该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应如何治疗?遂川县·王××王××同志:球结膜下出血临床表现为白眼珠出现一片红。球结膜下出血系其小血管破裂所致。自发性球结膜下出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科2002年1月~2006年5月开展10例颅内血肿微创术,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54~76岁,平均年龄64岁,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昏迷6例,嗜睡2例,清醒2例。CT显示出血量35~90ml。1.2方法颅内血肿微创术是治疗颅内血肿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以头颅CT为依据,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在电钻动力驱动下直接钻颅进入血肿,快速建立起清除血肿的硬通道,并应用针形血肿粉碎器及生化酶技术将固态血肿液化成悬液,经针腔排出颅外,代替开颅手术达到清除血肿的目的[1]。1.3手术时机在病情允许并且做好术前准备的情况下尽早手…  相似文献   

16.
1.病例简介 患者,男,49岁,因"言语笨拙伴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一日,渐加重"人院.既往高血压病史,平素系统服药,血压控制在140-145/85-90mmHg.患者于1994年因"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于当地医院救治,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治后好转,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于1996及1998年分别行头部MRA及DSA检查,后未予特殊处置.于2000年因"头痛伴左侧肢体活动障碍"人院治疗,诊断为右基底节区出血,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遗留左侧轻偏瘫,可行走.此次入院后,查体:神志清楚,不完全运动性失语,右肢轻瘫试验阳性,双下肢病理反射阳性.诊断为脑梗死,经改善脑循环治疗,症状好转后出院.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病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出血性脑血管病,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又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另一类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主要有突发头晕、头痛、耳鸣、麻木、一侧肢体无力或不灵活、说话吐字不清、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记忆障碍以及不明原因的局部或全身抽搐等。  相似文献   

18.
正中风,现代医学称之为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四种疾病,是老年人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特别是脑力劳动者。中风,主要由脑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病变引起的脑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的组织受损,此病特点是起病急,常常是在一瞬间、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出现偏瘫、失语、昏迷等症状。大量统计资科表明,中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对自发性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内血肿分别采取小骨窗和钻孔引流血肿清除术疗效的优劣。方法抽取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自发性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B组患者通过钻孔的方式将颅内血肿清除,而A组患者通过采取开小骨窗的方式清除血肿,对比两种不同切口开颅清除血肿患者在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不同。结果 B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A组患者相比明显占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钻孔血肿清除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内血肿效果确切,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1.病例简介患者,男,49岁,因“言语笨拙伴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一日,渐加重”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平素系统服药,血压控制在140-145/85-90mmHg。患者于1994年因“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于当地医院救治,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治后好转,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于1996及1998年分别行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