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民间信仰”、“民间宗教”与“新兴宗教”之我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志明 《文史哲》2006,(1):10-12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以其对和谐社会建设所具有的重大促进意义,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担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以来,从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入手,首先对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外学者撰写的本组笔谈,就是一部分相关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2.
姜生 《文史哲》2006,(1):5-7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以其对和谐社会建设所具有的重大促进意义,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担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以来,从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入手,首先对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外学者撰写的本组笔谈,就是一部分相关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3.
民间信仰——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民间信仰被定位成"封建迷信"而遭受打击,没有取得合法的地位,同时学术界对此也存在偏见,对民间信仰缺乏科学、客观的认识.本文通过民间信仰概念的由来及其演变、民间信仰与儒佛道三教的关系、民间信仰与王朝政权的关系、解放以来民间信仰的发展实态等四个方面,阐明民间信仰其实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因此也是最重要的宗教传统,并提出民间祠庙可以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舞台.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一神教和多神教的文化内涵,分析了一神信仰和多神信仰对宗教文化和人类世俗文化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金泽 《文史哲》2006,(1):7-9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以其对和谐社会建设所具有的重大促进意义,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担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以来,从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入手,首先对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外学者撰写的本组笔谈,就是一部分相关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6.
莫言作品中“高密东北乡”当地的民间信仰是成就其独特风格的重要元素,如其笔下的故乡源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一样,作品中对自然神的崇拜、对魂灵的信仰和对祖先神、生育神等的敬奉,并非只是在描摹现实,而主要是为了以物喻人,找到心灵的依托,实现困境中的救赎,并且借鬼魂之口表达现实中人物的心声.对民间信仰的化用,不仅让莫言的作品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而且能够触及事物的本真、针砭时弊,深化了作品的内涵并提升了其社会讽喻价值.  相似文献   

7.
与制度化宗教不同,中国民间宗教有其独特的特点,中国乡土农村目前所存在的烧香拜佛、风水、占卜、"择良辰吉日"的信仰和仪式行为,也是种宗教体系,属于民间宗教的范畴。这些观念和行为不全是所谓的"迷信",从一定意义上说,也不全是所谓的"理性的敌人"。从民间宗教的功能的角度来看,民间宗教有着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若干学术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是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所承担的教育部社科重大攻关课题。2005年6月,该课题组的部分成员和有关专家学者在山东大学召开了一次小型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这一课题的主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讨论,形成了若干富有学术洞察力的研究视角。这次会议由王育济、刘平教授主持,15名专家在会上作了比较系统的发言。此处发表的纪要系陈建坡、彭淑庆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同时,为了准确、到位地体现各位专家的学术特及学术个性,文本基本保持了发言的原貌。  相似文献   

9.
在民间宗教成为专业性学科话语的半个世纪里,研究范式已是屡经更迭。就台湾民间宗教研究而言,它始终与外部的现实环境相交涉并随之变迁。战后初期,有两个重要的变化值得我们注意:一是自1950年代起,政府权力开始在宗教领域申张;其二,1949年后,被称为"新兴宗教"的大陆民间教派开始传入,形成了台湾民间宗教蓬勃兴盛的局面。1970年代,由冈田谦所提出的"祭祀圈"理论被引入浊水、大溪两大区域的研究中,其后祭祀圈、信仰圈和村庄庙讨论盛极一时。1980年代后,民间教派和鸾堂成为新的议题。台湾的民间宗教及信仰问题长期未受到学界主流的重视,而这一领域的拓展仍有待于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土族民间信仰解读——地方性信仰与仪式的宗教人类学研究》一书,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之上,依托大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从信仰与仪式、文化内涵、社会功能、祭祀圈与信仰圈、民间信仰与社会控制等不同角度对民间信仰问题进行了深度审视,从而超越了一般民间信仰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1.
正确梳解当前我国人民精神生活中的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当前我国人民精神生活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实用理性和超越意识的矛盾、公共理性和私人意识的矛盾、公平要求与效率意识的矛盾。科学地把握这些矛盾的成因、表现形式以及解决方式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都市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实现该目标的两大趋势。中国的都市文化大多为传统都市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关心人与人关系优秀的伦理传统。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是吸纳外来文化的前沿,西方的科学文化、商品文明、法制精神成为中国都市文化传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弘扬都市文化中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3.
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本文以知识转移活动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知识转移的概念、经典模型及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上,总结提出了该领域研究的两类模型框架:信息网络模型和社会网络模型,重点分析了社会网络模型框架下知识转移的机理、影响因素及实践特征。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媒集团新一轮扩张的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传媒初步完成集团化发展后,许多传媒集团进入一个相对平静的调整、反思、观望期。未来中国传媒集团的发展态势如何?本文以文化体制改革为背景,从中国传媒集团发展的现实动向、可行路径及扩张策略等角度,提出未来中国传媒集团新一轮扩张的三种态势:一、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将由行政配置转向市场配置为主;二、在现实路径选择上,将由局限于同质媒体和区域范围内扩张转向跨媒体、跨区域扩张;三、在产业发展取向上,将由从传媒产业自身拓展转向以文化、信息产业为主要指向的相关多元产业扩张。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由<李岚清音乐笔谈>一书的出版,谈到我国目前人文教育、艺术教育、美育等相关问题.落实到美育上,本文认为,美育的根本在于提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或者如黑格尔所说,具有令人解放的功能.美是对人们自身高尚情操的召唤,引导人们去追求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美学民族化与本土性问题的叩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与本土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一体两面,是一个趋向相逆的矛盾运动过程。现代美学研究的民族化正由此而获得其合理化的社会存在基础。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对美学研究与民族发展和本土文化创生之间的内在关联有一种深切的理解和正确的处理,并寻找到美学研究和民族文化互依共生的联结通道,是美学民族化由理想生成为现实的先决条件。而在这其中,问题意识的确立,尤其是与全球化的进程相关联的本土性问题的叩问和凸现,又成为中国现代美学学科建设走向民族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论西部大开发新阶段的战略重点及东中西部关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回顾西部大开发六年所取得的成就,“十一五”时期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目标、新任务及四大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对西部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论证西部大开发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结合陕西省情论述新阶段西部大开发的三个战略要点:重点地带、重点产业和生态环境治理的若干发展问题,进而论述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的协调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部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分析了中部地区及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的基本情况,阐述了由物流量增长、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群形成所引起的对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的需求,从而提出了在中部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发展中应不断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提高运输企业活力、合理进行物流园区规划和建设、提高平台整体技术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政府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农村社会医疗保障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已日益成为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则是解决农村医疗卫生问题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客观必然、财政支持、组织引导、管理监督、立法等方面探讨了政府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罗马法的"无体物"理论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体物”理论是古罗马法的重要学说。关于“无体物”的非物质属性、准占有状态、“无形交付”以及“无形侵害”等理论,本来用以解释权利作为客体之特殊情形。这一理论所蕴含的开放式财产观,为后世知识产权制度的创建奠定了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