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动与场     
一、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自然界中的一切客观实在都是物质,一切物质都在永恒不息地运动着,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物质的运动形式是极其多样的,复杂的、一般有匀速运动、变速运动、手动、转动、电磁运动、核子运动、生命运动等等。生命的运动尤其复杂、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各种不同的运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服从普遍规律,也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运动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运动既然是物质的基本属性,而物质又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因而物质的运动也是存…  相似文献   

2.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和济慈的自然诗都体现着诗人对于自然的认知。两者的自然观各具特色又有一定的可比性,都把对生活和人生的感受转变为诗歌,融情于自然,在所描绘的诗歌里创造着各自的禅意自然和本真自然世界,表达他们愿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愿。  相似文献   

3.
何方形 《云梦学刊》2007,28(2):48-51
中国山水诗的历史蕴涵深刻而丰厚。在人和自然的审美关系领域中,人们注重诗情的提炼与铸造,赋予客观山水以丰富的生命情调和审美品格,透露出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寄托着诗人拯济苍生的人生理想和实现自我的进取精神,也表达出壮志难酬的幽愤与感伤。这一充盈的诗性意趣与人生境界,与屈骚精神的习得与弘扬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表现出一种极强的历史传承性。诗人们在进行山水诗创作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熔铸屈骚精神及自身的生活感受,力求创变,从而形成影响深远的中国传统诗歌美学风范。  相似文献   

4.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空间和时间也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那么,物质的运动与空间时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弄清这个问题,会使我们对物质运动的认识有所加深。物质世界处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在微观世界,原子在不停地运动,在基本粒子内部仍然存在着更深层次的运动。在宏观世界,从地球到银河外更大的天体,也都各自具有特定的运动。生物机体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新陈代谢和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它就会解体、死亡。同时,微观客体以至一切天体都有自身演化形成的历史,生物则是物理、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的时空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唯物史观的时空观王锐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教科书的辩证唯物论部分在论及世界的物质性时,指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属性",宣称"任何物质的运动都必定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方式、特性表现出来。"①按照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是社会运动的命题,可...  相似文献   

6.
王船山的诗学理想和审美立场主要流露于对六朝至盛唐诗歌的选评之中。从他对诗歌的点评中可窥见其眼光之独特、思想之博深;独特的敏锐感受和审美体验,使他对诗歌有了重新认识,从而建立了自己的诗学审美理想,并对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悲剧美学谈片佴荣本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又可以称之为悲或悲剧性。它包括社会生活和文艺作品中展示的人生悲剧性所构成的一切悲剧审美形态。悲剧美学考察的对象主要是人生悲剧性的现象存在及其本质特征,人生悲剧性的审美形态及其艺术创造规律、悲剧观念的历史发展及其理...  相似文献   

8.
作为传达精神感受并反过来滋养人类心灵世界的现代诗歌不应是高高在上的贵族,故弄玄虚拒人于千里 之外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歌只能是少数人或者极个别人聊以自慰的鸦片。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的诗歌是属于 大众的,追求诗歌形象的鲜明、丰富与新颖,及时准确自然亲切地表达大众对现代生活的感受并给大众以 积极健康的精神营养,鼓励大众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创造现代美好人生,应当是现代诗歌形象的理想追求。 诗歌曾经是人类生活的伴侣和火炬。从粗朴的古代歌谣到成熟的经典诗歌,诗歌一直与人民与普通的劳 动人大相依相伴息息相通,让…  相似文献   

9.
金代全真道的创立者王重阳及其弟子“北七真”,都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能文之士,他们以教团组织为纽带,组成一个创作群体,运用诗歌形式表现宗教生活,抒发宗教感情,描述内丹修炼的过程和感受,把宗教体验与审美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独具艺术风貌的诗歌流派。  相似文献   

10.
"道"是融宇宙本体和人生之道为一体的形而上的抽象理念.老庄的"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虚形阴柔、静寂空灵、含蓄隽永的审美追求.老庄"大境"以自由心灵感受人生,以审美态度超越人生,以精神自由为审美旨归,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1.
诗人北岛是朦胧诗运动的精神旗帜和象征,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始终充满着对社会、对人生的焦虑意识。通过对北岛随笔集《时间的玫瑰》中的九篇文章的梳理,分析北岛译诗的思想性和艺术化倾向及北岛的翻译技巧,探讨北岛的诗歌翻译观。  相似文献   

12.
倚背着草原廖廓的天空和大地 ,面对画页般叠映的历史更替与生命沧桑所写就的丰富人生体验 ,冷重的主题 ,复合着个人和社会双重因素的忧患意识 ,依赖于意象之间的跳跃来隐谓的空间感 ,构成伊勒特诗歌的审美品格 ,伊勒特诗歌的情感体验、人生体验、哲理体验、审美体验及诗艺表达 ,又展示出伊勒特诗歌创作的多彩风景  相似文献   

13.
梁实秋的人生历程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生存观。在他的生存实践中,时间意识与饮食体验强化了儒家生命伦理的诗性内涵;幽默态度和超脱精神确立了独特的人生审美观照。最终形成合德、素朴的人生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4.
宋剑茸 《中文信息》2013,(6):120-120
不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自然与文学间斗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尤其是在中国,借诗歌咏颂自然地更为多见。国内古代文豪咏颂自然地格调主要有以下两种风格,其一是写得清远闲淡、兴会超妙的;其二是写得雄泻奔放,波澜壮阔,顿挫激昂。但是,无论那一种都不单单是在描写自然风貌,而且旨在借景抒情,感慨万千。本文选用《山石》(韩愈)、《游金山寺》(苏轼)两篇作者的代表作,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审美赏析,以感受其中无尽的韵味和风情,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5.
昌耀与惠特曼是中外诗歌史上成绩斐然的两位诗人,相近的生存状态与人生遭遇使得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类似的精神气质。他们的诗都是经过个体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体现了独特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也是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融入了个体的人格和情趣。通过对他们诗歌文本的比较分析,能够解读出两位诗人在诗歌创作的精神特质、审美意象以及诗体风格方面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人生理想与审美境界的艺术表现,是情与景在一定审美空间的交融契合,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情往兴来新形成的空间境象。它在未被艺术形式物态化之前,作为“胸中之境”存在于创作主体的意识中,当“胸中之境”放物态化为艺术意境时,因艺术形式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诗歌以语言为媒介,描绘对时空境象的审美感受,诗境的创造要善于选取能寄情寓意并具有审美价值的物象。中国绘画的构图与造境分不开,诗画互渗,“即诗即画,即面即诗”的观念是中国美学的优秀传统。国画所采用的“散点透视”在意境创造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园林艺术以三维空间的形式把诗、画意境综合体现出来,在对审美空间的营造中把精神品格提到首位。造园以艺术匠心入于天然,以天籁之美为最高标准。借景、隔景、对景、框景、点景是营造园林意境的主要方法。意境创作的核心就是要展现一个与理想人生相契合的审美空间,使这个空间境象成为意境的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17.
关于物质概念问题如何理解物质定义中的“客观实在”一种意见认为,列宁在物质定义中讲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的一切,凡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的东西,都是物质,它包括运动、时空。它是意识所不具备的;这与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紧密相联的。列宁的物质定义应该说是本体论的物质概念。另一种意见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不应该把“客观实在”理解为“意识之外而存在的一切”。列宁并没有把任何客观实在性的东西都称之为物质的意思。对列宁的定义中的“客观实在”理解,应当与恩格斯对物质的解释所用的“实物”要统一起来。它是指的实在物,实体性存在,而不包括时间、空间等  相似文献   

18.
唐寅由于人生遭际而形成的处世哲学、人生态度、诗歌风格,在他所创作的题画诗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其题画诗所表现出璀璨美、意趣美、新奇美和悲剧美等多重审美意蕴,体现了唐寅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彻底否定中国传统诗歌,弃置中国传统诗歌的一切审美原则,使得胡适等初期白话诗人的新诗理论先天性缺养。《少年中国》在重新审视传统的基础上,不但找到了胡适理论模式的缺陷及其症结所在,而且提出了一系列纠正胡适理论模式的理论设想。《少年中国》对中国新诗审美形式观念的开拓与确立,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0.
普希金作为中国文学介绍、评论最多的俄国诗人,在中国新诗理论建设、创作实践,以及诗人的审美经验、精神品格等方面都留下深刻印痕。从左翼作家联盟直接领导下的中国诗歌会理论主张,到后期广场诗歌朗诵运动,都潜隐着他的内质精神。在新诗生成层面,他促进着中国本土写作者现代精神体验和审美经验的形成,对诗歌文本的内部元素,如意象、体式等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百余年间,普希金诗人形象也在“他者”的社会不断被重塑,在文学新秩序的创建中留下多重身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