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央红军长征中在汝城"扩红"150多人,在宜章至少"扩红"900多人,在临武、蓝山、道县、嘉禾、江华、永明"扩红"约900人,在湖南"扩红"总计约2000人,取得较好的成效。中央红军长征中在湖南"扩红"取得较好成效,原因主要在于:党和红军在湖南的影响很大,群众基础好;党和红军日益重视"扩红"工作,较好地组织、推动了"扩红"工作的开展;红军广大指战员更加重视开展宣传工作、群众工作,积极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模范遵守纪律,注意给予群众利益,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对红军的认可度;地方党组织大力协助红军开展"扩红"工作。中央红军长征中在湖南"扩红",进一步扩大了党和红军在湖南的影响,增强了中央红军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为此后在贵州"扩红"取得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而为中央红军在长征中扩大、保存有生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次年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越过涪江,进入岷江流域。四方面军西进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及川系军阀十几万兵力,打破了敌人的新围攻,打开了与中央红军会师的道路。红军在涪江以西和岷江上游的广大羌族聚居区停留近五个月,其间红军在羌区宣传和实践了党的民族政策。羌族人民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为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试析毛泽东对长征主体的认识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5年之后,在毛泽东的意识与话语叙述系统之中,一直将长征和红军主力的大转移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范畴,将中央红军视为长征的主体,并不包括此后红二、四方面军的北进与会师。晚年毛泽东逐渐修正和改变自己以前对长征主体的认识与界定:长征是包括红一、二、四方面军的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而不单纯指中央红军的长征。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与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长征史研究范式中长期以来就存在的过于偏重中央红军而相对忽略红二、四方面军的“偏荣偏枯倾向”,进而以红军三大主力为主体,重新建构完整的长征史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4.
王渠 《新天地》2016,(10):30-31
红军长征一般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为起点,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告终,期间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行经14省,行程两万五千里;红二方面军行经8省,行程两万余里;红四方面军行经4省,行程一万余里.另外还有红二十五军单独行经4省,行程近一万里.  相似文献   

5.
(接上期) 三、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 四路红军的广大指战员,在与敌军浴血奋战、经受险劣自然环境考验方面,是基本相同的.由于各路红军担负的具体任务、行军路线、面临敌情、社情、地形等方面的不同,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一)中央红军在保卫党中央、成功探索红军长征道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直接率领的部队.参加长征的红军主力有:第一、三、五、八、九军团.  相似文献   

6.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战胜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和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今天,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早已举世闻名,但却很少有人知道70年前“长征”一词和“二万五千里”路程是怎样产生和计算出来的。目前,大多数史著和历史学家都把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苏区称为“长征开始”,但事实上,红军的战略转移并不是一开始就叫“长征”的,将当年红军的战略转移统一称之为“长征”,这是后来的提法。1934年10月,…  相似文献   

7.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南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随中央红军一起长征的有30多名女红军,她们中走完二万五千里征程、最后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只有25人,李建华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8.
四十三年前的初春,毛主席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第一次来到四川省。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央红军(即第一方面军)胜利地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是我军历史上被迫进行的一次战略大转移。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危害,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第一方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长征。长  相似文献   

9.
会理攻坚战是中央红军长征在四川时的一场重要战斗。因红军伤亡过大且攻城失利,所以当时党内军内非议颇多。本文通过相关史料的梳理,分析红军攻城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从而说明这次战斗的失利对于中央红军迅速北上并突破国民党大渡河防线仍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的根本任务。是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达到分散和吸引敌人用以进攻中央红军的兵力,掩护中央红军长征北上。这既是二、六军团的根本任务,也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地位。一、红六军团是红军长征的先遣队红六军团原是活动在湘赣根据地的红17师、红18师。因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未能打破蒋介五第五次反革命“围剿”,被迫长征。在主力红军行动之前.中央军委命令红六军团先行突围,为党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探索战略转移路线。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在给中共湘赣省委…  相似文献   

11.
以宁夏为主要战场的红军西征战役是长征史上的重大战略行动,它把陕北苏区拓展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西征红军在宁夏驻地大力开展统战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陈云与长征     
陈云对长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长征途中担任了红五军团中央代表、军委纵队政委、渡江指挥部政委等职;他坚决反对"左"倾错误军事路线,拥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他最先向全世界宣传长征,并对长征进行了全面总结。  相似文献   

13.
红军长征在四川历时最长,活动范围最广,斗争最复杂,创造的奇迹最多。红军在四川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地方工作,成立了四个省委,进行了民族政策的初步探索,而且还在大小金川、康区北部成立了两个省级少数民族革命政权。红军在与少数民族相处中,还留下许多佳话。中共中央在四川境内多次召开过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政治局会议及其它重要会议。在四川建立红军长征博物馆,可以通过发展红色旅游,重现长征历程,促进四川贫穷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对理想信仰的坚信、对革命道路的自信、对创立未来美好社会制度的自信、对跟党走的自信。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路,是当年红军长征的继续,弘扬长征精神,能够使我们夯实走好新长征路的道路自信根基,坚定理论自信指引,强化制度自信保障,厚植文化自信力量,坚定跟党走的自信。  相似文献   

15.
长征途中党对少数民族各个阶层开展了广泛的统战工作,从而顺利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长征途中党对少数民族的统战工作,为党的民族政策的形成积累了初步经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南下”行动是红军长征中的一次重大曲折。但是,“南下”行动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在客观上支持和掩护了党中央单独北上;在战略上配合了党中央开创陕北革命大本营的艰苦斗争;接应了长征中艰苦转战的红二、六军团,为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创造了条件;“南下”红军还在经过的路途广播了革命火种,充分发挥了人民军队的“工作队”的职能。这些积极作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共产党作为“南下”红军的灵魂和核心是其中最基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长征过程中,朱德作为党和红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与宗教界建立统一战线,实行政教分离,打击分化反动的宗教人士,对宗教问题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1919年五四运动后,陕北地区不但比较早地接受到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传播开来,与此同时,党的先驱者开始在各地建立党团组织。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和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之后,陕北党组织即开始发动广大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适应形势的发展,适时地向陕西省委提出两项互相联系的重要战略,即创建陕甘边新苏区和红二十六军,之后,陕北各路红军也于1935年初改编为红二十七军。陕甘边和陕北红军的创建经历了一个由建立红军游击队进而形成大规模正规红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两支红军开创了大片革命根据地,并最终实现了两支红军、两个苏区的统一领导,为中共中央最终落脚陕北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史上空前未有的创举。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粉碎了蒋介石的围追堵截及路途上的艰难险阻,终于胜利完成了战略大转移,把抗日救国斗争推进到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