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大规模留日学潮始于甲午战争后的1896年。“五四”运动前,社会主义运动在日本篷勃展开,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在日的广大留学生深受影响。浙江是留日大省,浙江籍学生周恩来、陈望道等在日本留学时思想上逐步转为马克思主义者;部分浙江籍报纸杂志印刷刊登了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论著。另外,以朱执信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也对... 相似文献
2.
3.
王良青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3(3)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这些因素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高度不够,掌握传媒的资源不多,缺乏有力的机制,加上经费短缺、大众文化水平低等,从而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度、广度、效度. 相似文献
4.
张淑娟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6-19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期,并在19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这一时期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主义诉求在近代中国成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时期迅速传播恰恰是为了民族主义的需要。由于发展历程的特殊性,近代中国同时呈现诸多极为复杂的吊诡关系:传统与启蒙、排外与西化、民族危机与个人权利等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不具备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中民族主义产生的经济、政治条件和社会力量,缺乏自由主义基础,出现了各种错位与冲突。在经历种种探索之后,民族主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刘志靖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1):126-130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宣传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准备;与中国实际结合,与工人运动结合,为马克忍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实践基础;在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辩与较量中推进了马克忍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大众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社会发展也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提供了诸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改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辩与较量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些经验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树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4):28-32
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就是把思想理论建设始终放在优先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85年来党不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创造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而使党在思想理论上永葆先进性,并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8.
马驰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4):6-9
就理论来源而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其理论形态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近20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又走过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尽管当前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这毕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而后不过两年,他又放弃使用这个概念,主要原因是此概念缺乏科学性,并容易引起逻辑上的混乱。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应当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替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本国化这一命题上并不是先驱者,我们只能算是一个探索者,而苏联东欧国家先于我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虽然现在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但它们过去的成功对我们在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上有着启示与借鉴作用。同样我们也应该反思他们的失败与教训,来告诫自己。 相似文献
11.
川籍留日学生与四川保路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纯清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103-107
1911年四川发生的保路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次伟大的群众运动。在这场伟大的运动中,川籍留日学生先是进行了持续的争路宣传,其后又领导和推动了运动从和平请愿抗争发展到武装起义,给腐朽的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它的灭亡。 相似文献
12.
杨晓军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56-360,380
豫籍留日学生群体是近代中国社会衍生出来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河南境内最早觉醒的知识分子阶层。清末民初时期,豫籍留日学生逐渐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河南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然而,由于社会环境和自身因素的限制,留日学生主导的河南辛亥革命并未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但其付出与努力仍值得今人学习与肯定。 相似文献
13.
陈留根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22-27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的理论基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内容的理解决定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决定性影响。考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内容的理解和他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对研究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江苏留日女性构成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留日女性的专业选择学科覆盖面广,但主要集中在师范和工艺等方面;在求知的同时,她们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建立女性社团,创办女性报刊,呼吁女性解放,参加爱国救亡运动;江苏留日女性是时代的先驱,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肖霞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1):54-58
五四时期以留日作家为主体所倡导的浪漫主义文学是当时新文学运动的一面旗帜。他们在留日期间所接触的西欧哲学思想以及经过"日本化"了的各种思潮与流派,与日本近代作家的交往,对他们思想的形成、文学理念的建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都带有日本浪漫主义的印迹。进一步加深了解留日作家早期浪漫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对于全面评价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沈光明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1):29-31
留日作家群不仅为中国新文学贡献了为数众多又出类拔萃的作家,而且因其所体现出的团队意识和鲜明的特点--强烈的社会使命感,深厚的平民意识,建构主流文学的热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新文学的走向,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HE Qi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进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8.
崔新明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3(2):74-77
五四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爱国运动,学生是这次运动的主力军。但是传统观点往往把这个"学生"范畴定格为国内的进步学生,而大量史料表明,留日学生在此次运动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无论是早期留日归来的抑或是当时滞留日本的对运动的准备、组织、发动、领导都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周立英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4):103-108
在近代中国的留学浪潮中,大批有志青年来到日本,创办了大量进步报刊,宣传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从云南留日学生创办的《云南》杂志和《滇话》报刊可以看出晚清云南留日学生的国民思想、国家观念、云南观和社会改良思想,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积极倡导女子教育、风俗改革等社会改良思想。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标志中国共产党进入更加自觉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阶段,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这种自觉探索的理论结晶的广泛认同。在新时期突出强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强烈的自觉意识,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健康发展的关注,同时这种表述也有利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逻辑归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