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威对“经验”的阐释,直接建构性地影响了伯林特的艺术美学和环境美学思想。杜威通过“一则经验”所恢复的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被伯林特用“审美场”加以明晰,“构成艺术的对象”与“经验发生的情境”相互结合到一个统一的经验序列中,传统的“艺术对象论”消弭,“参与美学”为当代艺术作注解。在艺术突破将人隔开的屏障,而与日常生活经验接轨的同时,也与其所处的环境相融合。在经验的节奏中,杜威将艺术扩展到了自然当中。在经验的交互中,伯林特使人通过身体参与到环境中去,艺术经验演化为环境体验。而在伯林特将环境视为涵盖艺术的范畴而建立环境美学时,自然却是其忽略的领域。从经验出发,重审自然美学的特殊性,则为延展环境的纵深度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民主”问题是杜威政治哲学思考的核心问题。杜威从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到建立新的经验哲学的思考路径,亦即从逻辑上可以理解为从传统哲学所重点关注的“哲学家的问题”到“人的问题”的思考逻辑。只有理解了这个内在逻辑线索,我们才能够全面和正确理解其政治哲学的总体逻辑结构。杜威在解决了哲学所应该关注和研究的内容以及“经验”与“民主”关系的基础上,才最终确立了其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民主。  相似文献   

3.
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杜威的德育理论是其整个教育思想的一个最要组成部分,杜威关于道德教育的观点导源于他对教育的根本看法。杜威的教育理论与传统的教育理论不同,它关心的不是知识而是“经验”,所谓“经验”,在杜威看来,就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表现”。在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的变动不居,要求有机体必须为适应环境而不断构造既有的经验。经验构造的过程即教育的过程,因为借助经验的构造或经验的不断增加,人们不仅提高了对环境的认识和把握,而且也加强了对自身的理解和控制。所以,杜威把教育的本质界定为“经验持续不断  相似文献   

4.
杜威认为经验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所有方式,是人在世界中的行动与其结果的关联,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也包含向未来行动的探索。据此,杜威提出课程的目标就是要提升学习者经验,以更好地生活;课程内容应尊重学习者生活经验;课程应保证学习者亲身经验。对幼儿园主题课程设计来说,杜威的经验观有以下三方面启示,第一,幼儿园主题课程以提供促进幼儿生长的经验为课程目标;第二,以幼儿生活经验为课程内容;第三,要采用“做中学”的经验教学法。  相似文献   

5.
杜威认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数学课程标准》中不仅明确指出知识包括“数学事实和数学活动经验”,而且还特别强调“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擞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改“三基”为“四基”,也明确了“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课程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首先,杜威美学有寻求连续性、回归日常生活的基本立场,其中包括恢复艺术品的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连续性,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连续性,以及美的艺术与实用的或技术的艺术之间的连续性。其次,杜威美学与他的一元论经验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艺术即经验”的基本命题。最后,对杜威美学的这些基本观点进行反思,指出其中逻辑和概念的失当之处。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解读杜威美学思想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一是“活的生物”,说明这个概念与他的一元论哲学之间的关系;第二是杜威美学寻求连续性的特点,其中包括恢复艺术与非艺术的连续性,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连续性,以及美的艺术与实用的或技术的艺术之间的连续性;第三是杜威的“经验”概念和“一个经验”的观点;第四是杜威的“表现”论;最后,归结到杜威关于艺术与生活关系的论述上来,说明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艺术的消亡,而是世界的艺术化。  相似文献   

8.
基于杜威的经验哲学视角,在幼儿园和小学两学段,即五大领域主题活动课程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课程的双向衔接过程中,试图重申儿童经验的地位,探寻儿童经验作为桥梁在幼小课程经验中进行连续性生长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将作为解释和指导的课程与儿童的经验世界相衔接,揭示介于既有的儿童经验和课程中更为丰富而成熟的经验之间的各个步骤所达成的理论路径:从“起点”到“终点”的幼小课程经验应心理化和生活化;带着“地图”去“旅行”的向导式课程推进儿童经验的衔接转化;由“过去”向“未来”的实践取向课程促进儿童经验的主动创造。  相似文献   

9.
概念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教学工具,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杜威的经验教育思想可以很好地解释概念图理论的各个环节。本文从经验的连续性和相互作用的特点出发,阐述概念图教学法是一个对知识主动认识、知与行结合、知识推演的过程,体现了经验的互动和变化。通过对概念图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实例的描述,说明其确实能促进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主动建构、积极思考、不断更新认知结构,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0.
审美经验是杜威美学的关键概念,出于不同原因对其意义的领会长期处于晦暗中.为了澄清审美经验概念,通过置于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框架下,经对比性分析阐明美学研究方法就是基于逻辑学的探究理论,因此作为动态经验的审美性质具有工具与智力的特征.基于此,艺术创作的内涵扩展为一种生产性技能而进入到技术领域.审美经验理论超越现代科技与审美生产力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强调艺术创作在现代科技和工业生产体系构建中的重要性,指向一种基于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在协作性社会关系之中的技术美学.  相似文献   

11.
公关实各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其突出特点是结合本学科的性质特点,改变传统的“讲听读记”的教学模式,采取“演示——模仿”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师生两个方面的教学积极性,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理论依据及指导思想此模式的理论依据是杜威等人的教学理论。杜威认为:学校教育应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参与生活的过程,是学生现有经验不断改造的过程,因此教学不应只是讲和听,必须通过做去感受、发现和升华,从做中学。杜威的教育思想及教学理论被称作现代…  相似文献   

12.
杜威的经验论哲学极为重视方法问题,并从自己的经验论出发提出了与其生态本性相对应的"经验的方法"。在杜威看来,经验与自然相连续的生态本性是其成为探究方法的根源,而原始经验和反思经验的相互作用是使探究深化和扩展的关键,并且非常重视原始经验的原始性和最后性对于决定探究过程成效的生态意义。杜威的《艺术及经验》就是运用这一方法的卓越成果,说明美学对审美经验的探究必须坚持经验法内在的生态思维精神,才能探寻到审美活动本体特性的生态奥秘。  相似文献   

13.
杜威的教育目的理论是其教育思想中最受争议的地方,也是理解其整个教育思想的关键点。人们对杜威教育目的理论的分析评价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争论纷纭,莫衷一是。台湾学者高广孚视杜威教育目的理论为杜威教育思想中“聚讼之焦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切尔德(J·L·Child)认为杜威的教育目的论为“难解之迷”。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对杜威“生长”概念的看法上。本文意在经过对“生长”理论的分析,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力求廓清笼罩在杜威教育目的理论之上的迷雾,进一步深化杜威教育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杜威是实用主义美学的核心人物,他认为审美经验根源于日常经验,但是日常经验要转变为真正的审美经验,还需要创造和满足多项条件.世俗的日常经验向审美经验的圆成,这之间存在一个内在超越的张力场域.一些美学家拿杜威的审美经验论为大众流行文化作辩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找依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忽视了杜威美学思想中的理想性和人文性精神.  相似文献   

15.
杜威在晚年发表了系统阐释自己宗教观的著作:《一种共同信仰》。本文试图通过阐释杜威对名词性的“宗教(RELIGION)”和形容词性的“宗教的(RELIGIOUS)”概念的区分、对超自然主义、神秘经验论和宗教象征说的批判来说明,杜威对传统宗教划分超自然的和自然的二元论论证方法的批判是其整个反二元论哲学体系的最后完成。文章的最后,阐释杜威的共同信仰是什么以及这个共同信仰可能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全面地阐述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在杜威的思想体系中,“儿童”作为具有独特行为方式的参与者,“经验”作为一种立足于生存意义上的探究性力量,以及“民主”与“共同体”作为普遍的社会条件与组织形式,这三者之间事实上构成了一种彼此内在互相作用的有机整合,一种生命之成长的基本结构。在这个深广的意义上,可以说儿童真正的政治生活参与的实现主要并不得自于对具体的社会政治制度的维护或改善;就其根源上讲,它来自于杜威对“民主社会”的信念,而这种信念的基本内容在于,如何在一种充分开展的“社会探究”活动中使儿童产生兴趣,使他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具有其独特的参与性的特质,而这同时也体现了杜威对于“经验”作为个体与环境相互依存、彼此造就的作用以及“教育”作为体现人之具体成长方式的信念。也就是说,问题在于如何通过一种最为基本意义上的“教育”的开展而使儿童实现真正的政治生活参与。本文力图通过对《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一著作的再解读以期寻求“儿童的政治生活参与何以可能”的科学和哲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17.
杜威伦理思想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约翰.杜威是20世纪很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在我国却颇受争议。深入阅读杜威的原著就会发现,他的思想远不像长期误解的那样简单。他批判传统的经验论,建立了主客互动的彻底的经验主义。他反对寻求确定性,认为“知”本身就是以“行”作为核心的。他在分析传统伦理学有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诸观点基础上,建立了新个人主义。重新认识杜威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指出,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哲学家、道德家对于感觉的诸多负面评价都源自一种对人之基本生存的误解,即未能看到人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有可能“将感觉与冲动之间,脑、眼、耳之间的结合推进到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艺术恰是这种结合的有效证明。本文旨在从杜威的这一重要判断出发,通过回溯他早、中、晚期代表著作中对感觉的讨论,考察其感觉观的变迁,进一步讨论艺术中的情(感觉)、思(理性)、做(行动)三者的关系,并指出杜威最终在《艺术即经验》这部美学经典中,找到了克服“情、思、做三者分离”的出路:艺术让人学会有意义地使用自然的材料和能量,与此同时,人的脑、眼、耳相互之间也获得了高度结合。  相似文献   

19.
重建民主政治是杜威政治哲学的核心,杜威以他的“经验”哲学为基础详细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任何个人都是某一社会共同体的一个方面和组成部分,不存在“原子式的个人主义”;并认为教育的培育和支持是实现好的民主社会的重要基础。杜威的这一观点时于我们今天建立和谐民主的社会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丽伟 《新天地》2011,(6):51-51
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即成长、即经验改造。”对语言的学习者来讲,学习语言的过程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怎样让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