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董其昌的绘画艺术理论中的仿古主张包含了对“师古人”和“师造化”的独到见解,并将这一主张成功地运用到他的绘画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董氏的仿古主张是他绘画艺术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探讨和研究他“师古人”和“师造化”的理论,重新认知董氏绘画艺术中仿古主张中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韩小蕙 《可乐》2010,(9):29-29
作为当代最具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吴冠中先生不仅在绘画创作和艺术理论上影响深远,还树立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3.
潘天寿先生是杰出的美术教育家、理论家 ,借古开今的一代巨匠 ,他于传统中取精用宏 ,坚持“走极端”,坚持“强骨”“静气”,坚持“距离论”和“双峰论”,形成“霸悍”的艺术风骨和恢宏的民族气魄。他自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使他的人格和艺术境界越发显现出现代感和世界性。潘天寿先生作为传统中国绘画的优秀继承者和优秀超越者 ,他的艺术成就是跨越时代的 ,既属于过去 ,又属于未来。  相似文献   

4.
随着北京保利2011春季拍卖“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吴冠中重要绘画作品专场”与“尤伦斯男爵藏重要中国当代艺术夜场”拍卖落下帷幕,中国当代艺术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提出的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在内的新诗“三美”理论,是十分重要的新诗美学理论创见。本文从新诗绘画美的美学内涵与“诗中有画”诗学传统的辩证联系,新诗绘画美的两个主要美学要素———廓线与色彩的艺术体现等几个方面,论析了闻一多在新诗绘画美的理论倡导和艺术实践中的探索与贡献。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先生自幼喜爱绘画,留学美国期间,又选择攻读美术专业。长期的艺术薰陶,使他在诗歌创作中,有着画家的敏锐的感受力与杰出的表现力。他说:“我是受过绘画的训练的,诗的外表的形式,我总不忘记。”由此,他提出了新诗形式美的第二要则——“绘画的美”。  相似文献   

7.
吴冠中是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中国化、现代化的不断探索与革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他的艺术观旨在呼吁对艺术语言的纯粹化,摆脱政治对艺术的干扰和束缚.吴冠中用思想的矛,谱绘出一道孤高的弧虹.思想,是他独有的精神特质,并以超凡的见识提出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理念.通过探析吴冠中油画的民族化、画面的构成关系及其他的美学思想来阐释他的油画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信息社会,莫道宏先生首次提出了“资讯绘画”的概念,把资讯绘画创作理念归结为和谐的目标、自由的思维、兼容的风格和解构的手段,并据此创作了一批获得广泛好评的资讯绘画作品。为了对“资讯绘画”这一新的创作理念和创作现象进行学理分析和学术评价,我们特开辟“资讯绘画笔谈”专栏,旨在拓展视野,激发思维,寻求绘画艺术理论的不断创新和绘画艺术实践的不断变革。  相似文献   

9.
时下,中国画坛就吴冠中先生“笔墨等于零”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争。针对吴冠中先生观点,张仃先生要“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为本不平静的当代中国画坛推波助澜,使论争的焦点扩展延伸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争辩。 这两位当代中国画坛深具影响的人物的“笔墨”官司,其实是“五四”新旧文化争论的延续。在文化领域,当时一大批,尤其一些接受过西方人文及科学思想教育的精英分子,抱负着“觉醒”、“挣扎”、“反叛”、“打破三千年陈旧桎梏的决心”,在文化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并未因时过境…  相似文献   

10.
诗画相通,古今中外均有学者论及。闻一多先生在《致闻家驷》中明确地说:“我学美术是为了帮助文学起见的。”果然,他既成为深有造诣的画家,又是个卓有成就的爱国诗人。他不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倡导绘画美,同时,在自觉地将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引进诗歌领域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历来不少评论家对他诗中绘画美的特点作了不少论述,但多偏重于色彩方面,而对其诗的“廓线”和“布局”淡及甚少。闻一多在不少文章中多次借用“廓线”“布局”这些绘画艺术上常用的概念来谈诗的问题,这就明显地看出他对诗歌词藻描绘形象的要求不单指色彩要素,廓线和布局同样包括其中,它们是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1.
在林风眠的绘画改革实践探索中,花鸟画艺术具有代表性,能体现其倡导的中西艺术融合理论思想与实践成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强调了绘画的本质性,舍弃了元明清以来的“诗书画印”样式及笔墨效果,融合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构图方式、光影色彩,恢复了元明清以前“画中有诗”中国绘画固有特色。  相似文献   

12.
蒋骁飞 《社区》2012,(23):18-18
申艺术尊严 20世纪70年代末.在一次全国美协理事会上,一位领导在发言中强调“艺术应该服从政治需要”。吴冠中当即站起来反驳:“政治第一,艺术第二,这样的第二,永远是第二,艺术永远上不去。我说,这个看法有问题,应该辩论。”会场一片寂静,竟没有人敢接他的话茬儿。会议结束不到两周,吴冠中就看到报纸上出现大量批判自己的文章.从艺术观点到人身攻击,什么都有。对此,吴冠中平静地说道:  相似文献   

13.
中国艺术 ,受道、儒“天人合一”思想影响 ,人和自然不分 ,这种思维表现在绘画上 ,便是其作品不只外相的抄袭 ,而是作者思想的实现。“传神写照”是顾恺之就绘画而言提出的一个命题。他强调要突破外在皮相的有限形象达到传神 ,这种理论正是“得意忘形说”的张扬。诗歌、绘画、音乐、书法是中国艺术的灵魂 ,而在这些灵魂中最为璀璨夺目 ,贯穿一致的则是传神写照这一美学命题。传神写照所要表达的美学思想及其内涵极其深邃。它所涵盖的决不仅仅是人物绘画的美学原则 ,它作为中国传统文艺的一个阐述点 ,完全可以成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灵魂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文人画”与“院体画”体现了中国绘画史中两种最为重要的绘画审美思想与艺术创作形态,对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也各自体现出不同的时代审美内涵。“ 文人画”观在明代社会文化形态中的意义转变以及近现代绘画史研究中的涵义拓展,体现了其审美内涵的时代发展特征。“院体画”则是伴随着封建社会宫廷画院的产生出现的,有其鲜明的绘画风格特征与时代审美内涵,但是“院体画”的说法在当代已经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15.
他的画展被安排在象征着中国美术最高殿堂的中国美术馆底楼圆形大厅举办,当代绘画大师吴冠中与他对谈艺术,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为他的画展撰写前言,画展举办前由上海飞往北京的一架飞机上,有半数乘客是为一睹这次画展的艺术家……他就是现代海派绘画的代表人物--陈家泠.  相似文献   

16.
“散文画”是叶圣陶在论孙福熙作品时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他说:“孙福熙君的《赴法途中漫画》可称为‘散文画’,是一种综合的艺术作品.孙君那篇文章随意取所见,用画家的手段表现出来,而又不单是写实,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情思.”在这里,叶圣陶阐明了“散文画”的基本特征是“以文作画”,即在文学创作中,取一种综合的美学观念,借用绘画艺术的技法来抒情写意叙事,而不是刻板地摹写生活.叶圣陶的这一理论概括,为现代文学追求画意画境开了理论先河.尔后,丰子恺专门写了《文学与绘画》一书大力提倡“绘画与文学握手“,“绘画美与文学美的综合”.不仅如此,他还从中国诗、画发展史中究本探源,寻求文学与绘画相互交流的具体途径.郭沫若则从艺术的共同本质明确地引申出:“小说我说它是用文字表现的绘画.”由此可见,“散文画”与“综合美”的美学倡导,为小说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小说家自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宋以降,在苏轼等精英知识分子的自觉引领下,形成了心画(文人画)传统。这也正是川端康成热爱中国宋元美术的重要原因。在“达吾心”“适吾意”以及诗画结合的精神品格等方面,川端康成的文学理念与中国文人画家的艺术追求十分契合。首先,心画理论强调人情味和抒情性,这是宋代文人画家们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作为士大夫群体的艺术担当之后,着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而川端康成也认为绘画不仅可以写形状物,更可以表达人的潜在的精神世界,这一艺术观念在其《梦》《阵雨》等小说中均有明显体现。川端康成在大量作品中所描写的绘画都是一种“心画”,它们并不是静止的物体,而是精神的流动。其次,中国宋元时代文人向绘画领域的主动渗透和理论引领,带来了绘画“适吾意”的思潮,使得绘画得以抒“胸中盘郁”。在这一点上,川端的文学创作理念与中国文人画家的主张完全相通,因此也使得其小说中的绘画作品具有了内涵的无限性和解读的丰富性。第三,宋代带有精英阶层之精神自觉的文人对绘画提出指导性的艺术理论,在诗画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品格。这种绘画理论也伴随中国绘画传入日本的第二次浪潮而东传,这恰值川端康成人生的前三十年,对他的文学道路产生了潜在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心画理论不仅对日本文人画的形成,而且对日本近现代文学都产生了跨文化、跨学科的影响。从川端康成文学的个案可以看到,渗透于域外的中国画论,作为艺术理论的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样态。这一越境的文化传播现象,还有很多极具学术价值的课题值得挖掘和探究。  相似文献   

18.
吴冠中先生是我国著名画家,在国内外美术界享有盛誉,曾荣获法国文化部授予的“文艺勋位”最高奖。本文认为,吴老的美术创作思想和美学理论包括两个方面、六大因素,即资禀特异、自由想象、无意识和超越自我、献身精神、自发显露。本文结合吴老的艺术实践对这六因素作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不可能离开一定的背景,绘画艺术也同样如此。本文从文化背景上阐述了东西方文化形态差异导致各自绘画艺术形成发展所展现出的明显差异。根其“种”的形式存在而获其“类”的产生。从东西文化形态差异的角度上切入,对东西方精神方式,视觉方式,审美情趣展开了论述。中心函意是文化意识是我们把握艺术整体的根本,离开了对中西绘画艺术显示出的文化意识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深刻地理解中西方绘画艺术,从而也就无从把握未来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势态。  相似文献   

20.
吴冠中焚画     
赵莉 《社区》2010,(32):11-11
2010年6月25日,中国现代绘画界的杰出代表。画家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1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