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为了深入研究请求言语行为的本质特征,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和分类法,对直接请求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非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进行了范畴化分析。研究发现从直接请求言语行为到非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请求意图和原型等级逐渐降低,原型界限愈加模糊。有些请求言语行为需要通过复杂的推理才能把握其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2.
间接言语行为与认知语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和非规约性两大类。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离不开语境。传统语境概念把理解话语的语境看成是事前设定的,传统语用学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人的知识因素与具体语境因素相结合进行推导的结果。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讨论传统语境对话语理解的不足,以及认知语境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解的作用,从而提出动态语境观  相似文献   

3.
间接言语行为是一个特殊的言外示力类型,它是人类语言包括英语、汉语在交际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是不同文化实现间接言语行为的规约言语形式是不同的,这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障碍。本文通过对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的具体案例的分析,强调在外语教学中要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前提下侧重语用能力的教学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对英汉请求言语行为策略类型的分析表明 ,汉语中的间接请求策略不适用于CCSARP中的规约性间接策略 ,即不能进一步证明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使用的普遍性。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汉语中最常用的请求策略类型是直接请求。  相似文献   

5.
在奥斯丁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塞尔于1975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即一个言外之力的实施间接地通过另一个间接言语行为的实施来实现.后来语言学家们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面子问题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释.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维索伦尔提出的顺应理论,从以下几方面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阐释间接言语行为的选择是对语言现实的顺应;间接言语行为的选择是对社会规约的顺应;间接言语行为的选择是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相似文献   

6.
非规约间接否定言语行为指形式和字面意义为肯定但含意和命题态度为否定的一种语用策略。以关联理论对意义的划分为标准,非规约间接否定言语行为可分为显义、预设和寓义三大类。显义包括指称指派类和命题意义类;预设包括语义预设类和语用预设类;寓义包括一般寓义类和弱寓义类。  相似文献   

7.
儿童言语行为体现了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特点,一直被儿童心理学家和发展语用学家视为研究重点。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儿童的认知语用研究也日渐增多。根据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发展语用学的相关原理,对幼儿的请求言语行为作了分析,探讨了幼儿间接请求言语行为的模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8.
间接言语行为及其会话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接言语行为是以一种以言行事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的表达方式间接地实现的。也就是说,在实施一个间接言语行为时,说话人同时实施两个言语行为:一个是主施事行为(实际上要表达的),一个是次施事行为(话语本身的行为)。例如,?(你能把盐送给我吗?)这句话表面上是询问对方是否有能力把盐递过来,而事实上是请求对方把盐送过来,前者(询问)是次施事行为,而后者(请求)才是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即主施事行为。塞尔指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意”、听话人又是如何从说话…  相似文献   

9.
直接与间接是矛盾的,同时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主要体现在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直接测试和间接测试以及直接教学法和间接教学法三方面.  相似文献   

10.
间接言语行为及其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斯汀创立的言语行为理论将日常行为学派的理论推向高峰,而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则进一步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他从语言的使用和交际角度对语言意义进行研究,为解释言外之意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认识方法.文章从言语行为的哲学渊源入手,探讨了间接言语行为的解释、分类及其语言哲学思想,并指出其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间接言语行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间接言语行为是说话者不按字面进行意谓的一种常见言语行为。说话者通过执行字面的次要语旨行为间接执行另一个有不同语旨用意或有不同命题内容的首要语旨行为。说话者要成功执行间接言语行为,不仅要有间接表达的合理动机,而且要能把次要语旨行为和首要语旨行为以恰当的方式联系起来。听者要成功理解间接言语行为,就要善于利用具体情境事实、语旨行为间的系统联系,并具有相关的经验和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Greetings、addresses和summons是人们实施言语始发行为的三大用语.通过对这三大用语的举例分析,说明只有依据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所用语句与语境和情景之间的关系,发话者才能有效实施言语始发行为,从而引发对方参与交际.  相似文献   

13.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大学英语》精读和听力课中的间接言语行为现象 ,论证了运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指导教学、培养学生的交际和语用能力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论英语直接抱怨语与间接抱怨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抱怨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抱怨语可分为直接抱怨语与间接抱怨语。通过对所收集的语料进行分析,论证英语直接抱怨语的实施条件、实施模式、情境变项及语用策略,并对间接抱怨语的人际功能及其应答模式进行详细的论述和分析,可以系统描写和解释抱怨语这一语言现象,深化言语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和经验的重要基础,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起重要作用。协商作为语篇语义系统的重要内容,是隐喻实现人际功能的重要途径。隐喻的本质与理解过程决定了其本身意义的协商性;同时,交际参与者可以通过选择何种表达方式推进或中止对某一隐喻的协商,实现其意识形态功能。隐喻作为一种间接话语是推进协商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交际中,交际参与者通过协商确定隐喻的含义并以隐喻为交际策略保证协商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如何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运用间接言语行为语用功 能,将间接言语行为语用策略运用于学生口语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语用学可从哲学和认知科学两个角度研究。对间接言语行为的施为用意的研究主要是从哲学角度进行的,然而哲学并不能满意地回答受话者是如何以光速领悟说者的间接施为用意的。Panther和Thornburg提出言语行为图式的假设,认为言语行为是个整体,各部分由借代链接连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给与比较合理的回答,是当代认知语用学一个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具有间接请求功能的话语,在直接引语转换成间接引语时,语境因素具有制约作用。通过语用分析,作者认为转换过程中语境因素较传统语法规则具有优先地位,转换时可以借助祈使句式的语法规则,直接把请求者的"用意"转告给被请求方。  相似文献   

19.
传统英语语法规定了直接引语在转换成间接引语时相应人称、时态等成分的变化规律,但却没有给出其语用成因。从语用学指别理论的指示投射角度入手对英语中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转换规则进行语用分析,则可以找出其深层语用成因,为理解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相互转换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