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正确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中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又不失保守地将西方文化的精髓纳入其中,形成文化认同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当前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关于文化认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仍然不足.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以改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确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充分认识文化认同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文化认同中的作用;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精神实质;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大学生完善心灵品格,增进心理健康。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 ,是实现“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精髓是宣扬人格力量与精神 ,挖掘和汲取传统审美文化中人格教育的内容、手段及模式 ,对加强人格教育 ,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传统孝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指出我们在讨论孝文化传承时,应该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特质,在此基础上,寻找到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进行传统孝文化教育的路径,阐明了以"孝"辐射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在高校大力弘扬"孝文化",推崇孝德,并以此作为打造和谐校园、提升大学生精神品质的基石或抓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培养当代学生正确的孝道观,对孝文化内涵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的当代价值,从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孝道教育的德智失衡、家庭孝文化氛围缺失、大学生孝文化自我教育意识淡薄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孝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提出高校应从构建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组织机构、注重大学生孝道意识培养、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孝文化教育、开展孝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构建基于网络平台的孝文化教育创新机制、强化合力教育观念等途径开展大学生孝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着个体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及核心价值观。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全面认识和深刻体悟传统文化的内涵、精神及重要性,取其精华,以使其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这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由于外来文化的涌入,价值选择趋向多元化,使当今的大学生在道德选择中出现了迷茫,对现行的一些硬性道德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不感兴趣且有逆反心理。而历史已经证明,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最有力的武器只能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其在高校的教育力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灵魂和中国精神,提升大学生基本的思想道德品质。文章从大学生思想道德调查的现状入手,论述了应在哪些方面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最后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几种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8.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被推崇为道德伦理规范和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传统孝道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孝道教育作为切入点,将孝道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孝道情感,践行孝道行为,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育大学生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9.
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中所创造的宝贵财富,对于培养和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及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高校必须把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列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诚信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有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分析传统诚信文化在高校中的缺失现状入手,探讨实现传统诚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接。把传统诚信文化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立足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从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两个方面,对搞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律己修身”、“仁爱孝悌”、“尚群为公”、“崇尚节俭”等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大有裨益;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身作则”、“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为仁由己”等则是我们搞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每个大学生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大学学习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修养观念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巨大,同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大学生来继承和弘扬,高校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正是在这种民族荣誉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中,大学生才能不断地提升丰富自我人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孝文化是中国古代伦理型文化的精神基础和核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伦理道德正处于重构之中,传统孝文化的发展陷入一定的困境。在新的时代,对传统孝观念的扬弃和对世界优秀伦理文明成果的整合,是传统孝文化向现代转换的必然要求。因此,传承和弘扬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涵,加强现代孝文化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突出特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取之不尽的重要资源。它的内涵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实生物的辩证法、和而不同的价值观、贵和持中的方法论和天下大同的理想观。“和”文化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采取多种措施,发挥“和”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看,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面临自身固有局限、西方文化渗透以及网络亚文化等挑战。通过把握文化与意识形态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立足文化发展,重视实践探索。在实际工作中,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00"后大学生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优化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坚定社会文化自信;坚定"四个自信",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6.
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现象之一.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传统孝道既有继承,又有超越.大学生的孝观念体现自律性;能理性地把握敬亲与自尊;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和生活照料,提出了更有时代特征的孝观点;以自强不息取代继志述事;淡化传统孝道的"事死";由孝敬自己的父母衍生到关爱社会和他人、守法、自律等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遏制当前亚文化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很强的人格优化功能,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党员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现实承受者,其思想意识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理性分析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党员传统美德消解的原因,构建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与大学生党员道德建设有机结合的教育机制,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党员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社会化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主力军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面对大学生社会化,新时期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缺失的现象.本文将通过分析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缺失的问题,提出优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一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