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带有浓厚"中国模式"的烙印,政府力量的强大让我国一次次平稳渡过危机,但彰显的同时行政权力的不断膨胀也让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充满着对抗与协调。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就是选择了自由和法治,也就选择了法治状态下的政府行为方式,法治国家中政府经济权力的运行不可能游离于法律之外,经济法在衡平市场与政府关系,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上的价值功能应当更加明晰。  相似文献   

2.
经济法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而非政府失灵,严格说来,政府失灵问题决非经济法所能解决,否则会更加桎梏经济法的发展、完善进程,而不是相反。经济法确实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准则,但也不能笼统地把经济法定性为“干预政府之法”。看清经济法的性质,乃是构建完善经济法治建设事半功倍之良策。  相似文献   

3.
市场失灵为政府的积极干预成为必要,同时我们也发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非总是积极有效的。政府的有限理性加之其具有经济人的特质因此极易陷入干预失灵的泥潭。正是由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困境才建构了经济法的逻辑基点。本文以政府失灵为主题,首先从政府失灵在我国的主要表现为切入点,然后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从经济法的角度提出规范措施,旨在使政府干预在经济法的规制下实现政府功能和市场功能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改善民生是当前国家和人民最关切的问题,经济法为促进民生改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提供程序上和规范上的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从经济法的特点、基本原则和社会定位角度出发,通过对经济法特有功能的对比分析,进而深化经济法的功能性研究,得出结论表明,经济法致力于协调和平衡社会各主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发挥其在社会资源合理分配中的平衡协调功能、稳定经济风险功能、提升经济效率功能来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以实现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法与国家干预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的调整对象——经济关系,使二者取得逻辑的统一。共同的目的——经济利益,使二者取得了现实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是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干预一方面能在某种程度上调控市场运动 ,纠正市场失灵 ;另一方面这种干预必须是规则性调控 ,若随意超出应有的职能范围 ,则会造成政府本身的失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具有双重身份、两重功能。这便需要明确界定政府的作用范围 ,建立具有约束力的规则和制度 ,否则将对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十分有害的  相似文献   

7.
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适合于市场经济的方式来进行。在解决市场失灵的同时,有效地避免出现政府失灵。这就需要明确政府干预的可行性区间,重新塑造政府的角色功能;通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实现政府干预的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的出现产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其法律表现形式便是经济法。把握经济法的起源及定义以便于厘清经济法与国家干预的关系。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得到了各界的认同。通过对经济关系中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市场秩序和社会分配四要素进行调节,经济法弥补了市场和政府的内在缺陷,在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国家干预市场的法治化发展,并且为国家干预的法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论经济法语境中的国家干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经济法的基本属性是什么,一直是经济法学研究中的一个争论焦点.文章通过对国家干预一词的语义解释,论证了国家干预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文本解读,阐明了经济法的基本属性是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接着从实证的角度考察了国人受益于国家干预的情形,同时引述了外国学者对中国国家干预绩效的评价,最后提出了完善中国国家干预运行机制的若干构想.  相似文献   

10.
社会法与经济法的诞生 ,使得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引起激烈争论。本文辩证地论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即经济法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为弥补民法自身在调整经济关系方面的局限而出现的 ,二者表现为一种相互配合、协调 ,又不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信息不对称中的政府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存在差异。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中是广泛而经常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一系列市场结果。尽管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才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研究中心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际问题,极有探讨价值。对此问题有财政金融法说、竞争法说、反垄断与计划法说、国家投资经营法说等观点。从经济法的产生、经济法的调节方式、国外经验和我国实情看宏观经济调控法乃我国经济法的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3.
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主体因实施了违反经济法规定的行为而应承担的经济法规范规定的不利后果。这种责任是部门法意义上的责任,它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是并列关系。经济法立法中出现对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规定,并不表示立法承认经济法责任包含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而是现代立法对社会关系进行多部门综合调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法的属性研究必须应当建立在一定的标准之上,援引近临相关学科的基本范畴,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法的独立性和科学性予以审视,在同属于法律规范的范围内探讨部门法律属性,应当遵循“厚特殊轻一般”的原则。经济法的属性即是如此。我们不怀疑经济法的社会性,但不赞同将社会性作为经济法的独立属性予以探讨。相反,从经济法的逻辑起点到经济法的价值归宿都在彰显其独立于其他部门法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5.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之间的固有合作机制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通过法治视角的重新审视,不难发现政府合作机制拓新的必要性。合作形式的立法拓展、合作机制的契约化以及合作争端的司法解决将会最终促成政府合作机制的法治化建构。  相似文献   

16.
由于影响的系统性和广泛性,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和相关的制度创新只能由政府来加以提供。总体上分析,新时期我国粮食市场改革的问题,主要不是执行与能力问题,更多的是制度本身的设计问题。因此,我国粮食制度改革的出路不是“模范”地执行旧的制度或者是效仿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而是要以全新的、能适应新经济模式的制度安排来代替旧的、失去了生命力的制度安排。事实上,只要让市场在粮食的生产经营中起基础性的作用,粮食市场改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就可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7.
政府职能转变与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是公共事业管理改革中一项令人关注的课题,它关系到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进程与方向。本文从廓清概念入手,继而分析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事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的公共支出安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政府消费中的两个支出形式--公共教育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主要结论是:我国的公共教育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都很不足;从社会公平的视角来看,增加公共卫生支出比增加公共教育支出更有利于改善公平的初始条件;从政府投资支出转向政府消费支出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在目前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动及运行还存在诸多问题。地方决策-执行体制过于行政化,地方决策执行前各方参与度不高,地方对决策-执行体制改革的主动法治观念也不强。基于此,就有必要创建多层次、有区别的"决策-执行体制",力推民主化、科学化的执行前机制,及时以法治原则来规范地方执行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利用文献[1]中的计算模型建立了完全经济效益变动的基本方程,用此方程分析研究了一个或多个部门直接经济效益的变动对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影响。研究表明:一个或多个部门直接经济效益的变动将导致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完全经济效益发生变动,其变动幅度不仅与直接经济效益变动幅度有关,还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几个系数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