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旧媒介间存在补救、更新、积累和增值的现象,是已被广泛证明了的媒介互补增生规律。现代编辑在文化建构中主体地位的确定,说明编辑能够积极创新媒介。编辑创造出的文化就是媒介文化。“媒介间性”体现出的多媒介交互特性,在文本、影视作品和影视后出版物等诸多媒介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多媒介的交互运用有利于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介和旧媒介不断地开放、吸收,媒介间的交融和互补现象越来越凸显,"媒介间性"得到前所未有的生长,一种崭新的、潜力巨大的媒介生产"意义链"呈现在人们面前。"媒介间性"拓宽了单一媒介的意义空间,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产品,对文化资源的深度加工、再利用和多元生产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政治媒介化既是一种统述新闻媒体驱动、形塑政治的概括性理论,更是一种用于考察媒介化背景下政治传播制度形态、文化生态和实践样态的视野和取向。它用“媒体逻辑”和“政治逻辑”扎定媒体、政治的意涵与范畴,用“四阶段”“四维度”引申出二者交互的过程性和现状性结构,为研究媒体形塑政治的趋势、面向、方式、程度、情境差异等提供框架基础。立足经验主义研究典范,政治媒介化有效避开了政治传播中诸多规范性问题的陷阱,有效驳斥了不同国家政治传播存在“高低之分”“先进落后之分”的论调。但政治媒介化在框架设定、研究路径以及对新媒体发展现实的理论回应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4.
数字智能时代,伴随飞速增长的电子媒介而来的是电子媒介垃圾的全球传播。作为非人类行动者,电子媒介不仅在其“前半生”发挥作用,而且在废弃后的“后半生”同样能够发挥本体能动性影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损耗、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等问题。因此,需在思辨人与电子媒介的动态关系中对电子媒介垃圾的危险性进行确证,并结合中国本土化实践来思考对电子媒介垃圾传播的全球规治进路。研究发现,通过与人的交互,电子媒介的本体能动性得以体现,并深刻作用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两者互为媒介。电子媒介垃圾的危险性、问题性在“物质性”“政治性”“非线性”三重维度中被证实,具体表现在不断消耗自然资源、加速异化媒介生产与使用行为、持续污染生态环境。面对电子媒介垃圾的全球传播,笔者提出了“在地思考,以媒治媒“”命运与共,多边协作“”全球思维,绿色消费”三种可能性的规治进路。  相似文献   

5.
从原创文本到电视、电影,或者从屏幕放映后出版的影视后文本作品,乃至近年来电影电视交互改编的作品,充分证明:用多种媒介形式表达同一种内容的作品,是现代文化传播史上出现的一种媒体交互现象。这种现象不应简单看作炒作行为,它是由"媒介演变互补增生"发展规律决定的。从文化缔构角度看,影视文本之间相互改编嫁接,互动融合,是编辑创造媒介的正常活动,对优秀作品起到资源再利用、深挖掘,推动文化增值和多元化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超文本”是网络世界最为流行的表意媒介,是文本信息网络化、数字化表达的深层生长机制。超文本档案形态呈现出:“网络化”的生长接点、“数字化”内在肌理、“非线性”的表达特征与“权威性意义”增强等特点。厘清超文本档案形态特征,对把握档案学发展前沿动态和深化档案数字化研究都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程亚秋  潘清贵 《社区》2012,(16):22-22
“社区工作者”栏目开办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心支持.其中还有不少社区工作者主动讲述了自己处理社区问题的真实经历和可贵经验。这些来自实践一线的做法言简意赅。效能独到。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增设“交流台”栏目,通过讲述这些成功的个案,将“自己的经验”变成大家共享的成果。欢迎基层社区工作者投稿,说说您是怎样做好社区工作的。  相似文献   

8.
媒介环境学派自开创以来,历经三代传播学者的开拓和创新,诞生了许多经典的观点。而“媒介即环境”的隐喻经过度解读后,却被扣上了“媒介决定论”的帽子。爬梳媒介环境学派发展的脉络,建构以伊尼斯的“时空偏倚观”、麦克卢汉的“感官偏向”思想以及马克·波斯特、尼尔·波兹曼的“技术偏向”思想为坐标,以“偏向性”为轴的“媒介偏向论”体系,则相较于“媒介决定论”更为符合该学派的逻辑阐释。在当前新媒介环境下,探讨传播的偏向性仍具有现实意义。媒介的偏向不仅可以反映出社会文明和媒介技术的变迁,也对两者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且媒介偏向性可在社会文明和媒介技术的进步中得以延伸。  相似文献   

9.
网络数据信息安全、网络法治化规范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索网络传播规律及网络交互本质是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网络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信息媒介,在融媒体时代愈发突显其“元媒介”特性,是整个人类生产交换、经济交往、文化交流、人际交互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此时代背景下,厘清网络的“元媒介”效应及其对文化主体的重塑及异化,有利于筑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网络的“元媒介”特征及其对主体的重塑和异化主要表现为网络对主体认知、行为产生的整合和重构效应。这些异化与重构现象的根源在于三组动态反应链条的交互作用:数据表象与表象思维、定向数据与主体行为、数据霸权与资本逻辑。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进一步探索破解网络“元媒介”异化与重构的现实出路,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时代加强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报特色栏目是经过长期的办刊积累,保持稳定的发展,能够体现学报主办单位的学术特长和学报所在地地方学术特长的,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力、号召力的学术专栏。特色栏目的建设,必须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持续发展的作者队伍,要有一定数量、相对固定、篇幅适中的学报“版块”,要有一心办刊、学者化的编辑人员。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蒙学读物的编辑艺术焕发出旺盛的创新活力,表现在韵语、歌诀、偶句及散文体编辑方式等方面。在散文体蒙书编辑方面,“事类赋体”读物继承了前代类书及蒙书的编辑经验,且多有创新突破;散文故事类书借鉴类书编辑体例之长,又多有拓进。推动明清蒙书编辑艺术创新的动因有:社会教育发展及人民高涨的读书热情是终极动力;著名文士及鸿儒巨卿参与编写蒙书,促进了蒙书编辑质量的提高;民间出版业的发达和出版技术的进步为蒙书编辑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普遍性的高度审视,编辑主体即为最一般意义上的、具有共性特征和普遍概括性的编辑集合体,即社会主体;能以此抽象出各类媒体中从事各种编辑活动的人的本质特征,从而提升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编辑主体属性与编辑活动原理。编辑主体论不是编辑个体论,不是编辑群体论,也不能替代编辑本体论。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已有的编辑观和编辑概念进行了归类分析,认为应建立精神生产-文化传播-媒体创构的“大编辑”观念。在这种大编辑观下的编辑概念应是:编辑是社会精神文化生产和传播系统中对精神劳动成果进行组织、选择、优化、组合和缔构传播媒体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编辑素养问题是出版界和传媒界一直都在探讨的问题,时代在不断地发展,编辑的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编辑是传承文化的关键角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编辑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功夫"。文章从编辑的选择、智化、创新、把关及角色转型等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编辑"功夫"。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以来,媒介公关越来越为新闻媒体所热捧,而其真正内涵还尚未定论。无论学界还是业界都纷纷探讨,关于媒介公关的定义和意义还存在很多分歧,以至在实践运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既有媒体运作不当的原因,也有“伪公关”活动鱼目混珠。作为媒介公关的运作主体,新闻媒体有必要从新闻采编和经营管理两个方面给予高度重视,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发挥媒介公关的真正效用。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传媒时代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河南大学编辑出版专业成立20周年纪念会的主题是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与学科教育.会议围绕编辑出版学的学科地位、学科性质,编辑出版教育的现状、问题,以及出版业的改制与产业发展、数字化传媒时代的编辑实务等,进行了热烈而认真的讨论;在提升编辑出版学为一级学科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7.
编辑活动本质上是编者协同作者与读者,约定新规范,创造新媒体,架构新媒介,传播新文化,不断创新的人文事业。编辑是通过创生媒介实现其编辑价值的,主要是通过创新架构各种媒体来传播其编辑思想的。编辑创新的重点或要义,是能产生最大交互性的,多向快速、传播久远的媒介结构整体,而不是单纯的文化内容的解释或载体的复制技术或媒介产品的经营管理。"六经"的编辑创新,成就了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第一个完整的人文学说体系。孔子创构的这个学说体系,主要是通过他编辑的"六经"构建起来的完整而稳定的媒体结构。朱熹主要是通过编辑"四书"和《近思录》,重建新的宋儒学术文化结构。各种媒体的编辑,根据不同的内容,按照读者的需要,编创出各种新的媒介。  相似文献   

18.
加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全程、全息、全员和全效的全媒体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在建设全媒体的过程中,新闻编辑的思维方式转变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从编辑工作内容转变对思维方式转换的现实需求出发,结合传媒信息生产环境和新闻生产方式重塑,通过理论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研究全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思维的转变方式和内容、编辑思维转变的具体着力点以及编辑思维转变的全媒体实践逻辑。研究认为:全媒体建设要求编辑打破线性思维,以立体的融合思维来应对媒体融合发展环境; 融合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综合利用媒体资源的思维方式,新闻编辑需要以用户为中心点、以技术为支撑点、以数据为发力点,实现围绕用户进行信息生产、运用技术为产品创新服务、充分利用数据深层价值; 融合思维可以运用于新闻编辑工作的全过程,基于深度挖掘用户话题、利用原始素材、适配内容与渠道等,在新闻报道选题策划、融媒体产品打造、实现平台效用最大化等方面带动全媒体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信息时代期刊编辑角色与编辑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信息技术使期刊在信息载体、信息传递形式与速率、期刊出版等方面形成的新的特点.审视了信息时代编辑工作的性质和特征,认为高效率与高智能、主动性与创造性是其最突出的表现.现代编辑角色的内涵与外延将会有所改变,编辑还须学习兼任"信息导航员"、"论坛主持人"等其他角色.旧的编辑工作模式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多媒体编辑系统使编辑方式具有明显的多层面的立体式特征,程序编辑中心将使撰稿、审编、检索,甚至出版、发行实现一体化.随着出版现代化、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期刊编辑在完善纸品期刊的同时,还必须注重转向电子刊物、网络刊物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兼有政治家和文人的双重身份,新闻编辑工作是瞿秋白革命事业的一部分。瞿秋白在短暂的一生中,创办、参与和主编了《新社会》、《向导》、《新青年》、《热血日报》、《红色中华》等一系列进步的党报党刊,多年的新闻编辑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和宝贵的编辑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明确的办刊思想和指导方针;坚持报刊文章的真实性原则;提倡报刊文风要通俗化、大众化,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群众,避免教条主义;依靠群众办报,走群众路线,着力建设和培养工农兵的编辑通讯队伍。瞿秋白的新闻理论与编辑思想是其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