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衬 《殷都学刊》2005,2(3):55-57
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其繁荣离不开作家的创作。文学史上的元曲作家队伍几乎是须眉世界,然而我们翻阅一下资料,却发现有十几位元曲女作家,她们大多是歌妓,因而没有被记载元曲作家的《录鬼簿》、《太和正音谱》所收录,这是很不公平的。本文简述了18位女作家和其中一部分人的作品,她们对元曲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明代文人通过明初对元代曲家的身份认同和粗略的元曲文学成就认同,初步奠定了对元曲范式性地位的认知基础;尔后经过明代中后期对元曲文学成就、艺术特征的规律性探讨和归纳,明人以元曲风范为参照,形成了稳定的戏曲评价体系,并在实际上树立了元曲作为文学范式的标杆地位.而在文学理论续接方面,元人的戏曲教化论自明初至晚明,一直为明人所蹈袭,“文以载道”的内核一直为元、明两朝文人曲家所共同奉为圭臬.正是通过文学推重与理论承袭,在明代文人的标举之下,元曲最终获得了戏曲史上公认的元典地位.  相似文献   

3.
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其繁荣离不开作家的创作。文学史上的元曲作家队伍几乎是须眉世界,然而我们翻阅一下资料,却发现有十几位元曲女作家,她们大多是歌妓,因而没有被记载元曲作家的《录鬼簿》、《太和正音谱》所收录,这是很不公平的。本文简述了十五位女作家和其中一部分人的作品,使人们了解她们的作品和思想。目的是希望文学史对她们对元曲的贡献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宋茶文化在中华茶文化发展长河中承上启下、创新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宋代“点茶法”在中华茶饮文化中独树一帜;宋代茶制利于军备并刺激了经济的发展;茶道文化促成了中华茶文化重教崇德传统;宋代全面开启了中国茶文化研究的新局面,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茶文学艺术珍宝,成就了中国茶器具文化的美学高峰,创造了宋茶文化促进中华民族融合的奇迹。当今,我们应吸收宋茶文化中的精华,传承其优秀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为当代发展所用,挖掘和创新宋茶文化“和”韵,以茶和天下的胸襟,助推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扩大对外开放;挖掘和创新宋茶文化“德”韵,弘扬中华茶道文化和传统美德;挖掘和创新宋茶文化“雅”韵,共筑文化供给侧精品化和大众化共同繁荣的新格局;挖掘和创新宋茶文化“新”韵,鼓励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创新创造。  相似文献   

5.
钟涛 《中州学刊》2001,23(6):65-69
探讨元曲的形成,首先要注意元曲曲体的形成。在促成元曲形成的诸因素中,不仅应当重视传统诗词和音乐的影响,更应注意时调新声的作用。文人的参与和艺术消费者的需求,是元曲形成的催化剂,艺人歌妓是元曲艺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元曲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没有演员的演出,剧本也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本文从元曲与其他艺术的融合交流、杂剧的分类以及元曲的流传三个方面,分析了歌妓在元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试论元曲语汇的口语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冬梅 《理论界》2006,(6):254-255
要继承元曲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必须对它有一个全面准确的理解。理解元曲的关键,还在于把握其语词的准确含义。而掌握元曲语汇的主要特色——口语性,将对理解元曲语词的意义,辨识元曲语词的读音很有帮助,并可为汉语词汇史、语法史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8.
宋词发展的社会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过去的人都把“宋词”和“唐诗”、“元曲”并提。如果就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看,宋词是比不上唐诗和元曲的;不但比不上唐诗和元曲,就是和宋代的诗、文比起来也有逊色。因而宋词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是最薄弱的一环,它没有出现过象诗中的杜甫和曲中的关汉卿这么伟大的现实主义的作家。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所以,把宋词的评价提高到和唐诗、元曲并驾齐驱的地位,从而认为它可以为宋代的代表文学,这是不  相似文献   

9.
元代儒士生存的边缘心态、娱乐的自适心态、价值的凸现心态的,心理结构决定了元人的元曲批评表现为序文体和目录体.序文体和目录体的文体形式也体现出了元人元曲批评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上海世博会是国际性的综合盛会,也是文化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国茶文化是其中的亮点之一,扮演了重要角色。与以往参与国际性盛会相比,中国茶文化更多地体现出全面进入、亮点纷呈和注重创意的特色。上海世博会茶文化的表现,可以更好地让我们思考参与国际活动时茶文化的定位、目标、对象和方式。同时,茶文化在公共外交中应该和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进一步发挥茶文化在公共外交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谭家斌 《云梦学刊》2012,33(4):53-54
屈原在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记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酿酒工艺、饮酒方法和酒的类别,具有典型的楚文化特色.屈原不仅以酒后之表象喻世警人,而且折射出他“独清”、“独醒”的高尚情操,其文化价值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2.
"茶艺",代表中国茶文化的特色,和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鼎足而三,殊途同归,共同屹立在国际茶文化的最高峰。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茶艺"之缘起——"煎茶"杂饮时期;"茶艺"之定型——"点茶"斗饮时期;"茶艺"之转型——"泡茶"品饮时期。  相似文献   

13.
汉风壁画是龟兹佛教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当地出土的汉文佛典与现存壁画之间的关系问题学界尚缺乏充分的探讨。本文利用刊布的大谷探险队所获汉文文书,结合汉风壁画的有关材料对此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4.
赵萍 《学术探索》2014,(8):135-137
以往对茶艺解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美学的欣赏,鲜有对话语本身的应用进行思虑的。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从其"三分论",即言内、言外和言后行为三方面,尝试分析茶艺解说话语的语用特点,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对促进茶艺解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小荣 《兰州学刊》2009,(8):1-7,30
作为汉译佛典十二部经之一的“论议经”,其文体性质具有双重性:一日动态性,既用于实际的论辩活动,又结合于具体的伎艺表演;二曰静态性,即形成了内容各异的经典文本。“论议经”东传中土之后,其影响之主要表现有三:一者深化了世人对“论”体的认识,二者促进了三教“论议”程式的定型,三者加速了论议伎艺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赵维江 《齐鲁学刊》2012,(1):121-125
天籁词直接承嗣遗山词,是北宗体派在蒙元时期最重要的创获。天籁词中不乏"清隽婉逸"之作,但就基本倾向而言,更具苏、辛、元豪放慷慨之风范。决定于白朴特别的人生经历及人生价值观,其词更接近东坡清旷放逸一格。白朴词多数作品很讲究艺术技巧,特别是在音韵格律上十分用心,其艺术造诣在当时北方词中当属上乘,堪称元初北宗词艺术形态的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17.
华彤庚 《云梦学刊》2011,32(1):107-110
李元洛的《元曲之旅》,将元曲通论与文化散文对接,以现实生活与元曲意境互参,语言鲜活泼辣,感情激越深挚,字里行间闪耀着历史辩证法和艺术辩证法的光芒,显示中国诗评的诗性传统并未断裂。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茶的起源学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当今社会,中国茶文化没有随着国家的经济建设而发展、强大。中国曾经有过影响过世界的文化,如丝绸、陶瓷、中医药、茶文化等,现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原有的古典文化慢慢的被稀释、蚕食。本文从茶文化史的角度出发,以茶的起源为中心学说进行研究,并提出我们更应该再深入学习曾经引以为自豪的中国文化。茶文化没有过时,并且永远不会过时,永远都是中国的一部分,组成中国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袁世凯幕府与清末立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满红  李慧 《晋阳学刊》2005,6(1):81-85
在清末立宪活动中,幕府人员帮助袁世凯完成了对立宪从漠不关心到积极参与的转变。同时,幕府人员积极参加清末的宪政改革,在中央编制了新官制方案、在东三省进行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在天津试行了地方自治、在直隶进行了司法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们的所作所为有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同时也有利于袁世凯北洋集团势力的扩张。  相似文献   

20.
茶文化的美育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本文从美学角度入手,对茶文化中的自然美育、文学美育和艺术美育的功能进行了重点探讨,意在发掘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美育内涵,传递茶的审美意图。美育即是一种情感教育,更是一种文化熏陶,而茶文化正是情感和文化的结合体,美育效果极为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