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齐默特色木丕勒是郭尔罗斯前旗历史上最后一任扎萨克。是中国近代东部蒙古王公的一个缩影。齐默特色木丕勒作为封建蒙古王公,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时期的封建势力的代表之一。他的名字已经与近代东部蒙古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守旧势力的一个代表,他深信,蒙古王公的特权是不可动摇的,即使清政府实施“新政”,实行“移民实边”,放垦蒙地之时,齐默特色木丕勒作为旗长、盟长,仍然很少顾及旗民的切身利益。为了保全自身利益,附和清王朝的要求,大肆放垦荒地,并镇压了抗垦的陶克陶胡起义。  相似文献   

2.
佛教传入蒙古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蒙古帝国时期;第二阶段是蒙古封建阶级衰落时期;第三阶段是满清统治时期。在蒙古帝国时期,蒙古的封建领主出于政治目的,始终保护着佛教。在此时期,蒙古的王公们开始信奉佛教,游牧部落开始放弃萨满教。曾有一些喇嘛编年史家企图把佛教在蒙古的传播说成是成吉思汗的所为。有关他派遣使者到西藏大喇嘛公噶宁布那儿去的事情常常被人记载下来。不过,目前尚未发现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清末的蒙古社会经济极为凋敝落后。在"开放蒙地""移民实边"热潮刺激下,蒙古王公提出了振兴畜牧业、整顿农业、发展工商业为主要内容的发展蒙古经济的思想。这是清末蒙古王公对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思考,是蒙古民族要求实现经济近代化的表达,在蒙古民族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伴随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起义的强大浪潮,被清廷统治者视为“龙兴之地”的东北大地上,也掀起了反抗清廷腐朽统治的起义风暴。白凌阿率领的由蒙、汉、回各族贫苦农牧民组成的义军是这时期东北人民反清起义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白凌阿.昭乌达盟敖汉旗人,①蒙古族。清朝政权建立后,“以蒙古部落为之(北方)屏藩”,②给予蒙古王公、贝子许多政治、经济特权。敖汉贝子的先祖因归顺努尔哈赤较早,加之后来协助清廷定鼎中原,守边有功,故极受清廷的亲重,清廷多次将王室的公主下嫁与敖汉贝子。敖汉贝子依恃清廷势力,…  相似文献   

5.
在蒙古人民的历史中,中世纪时期是个重要阶段,许多关键性的历史课题均与这一时期有关。 12世纪末13世纪初,蒙古人建立了最初的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在蒙古封建制国家时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经济、政治生活得到了恢复。处于分散状态的蒙古各部由于实现  相似文献   

6.
“蒙古化”的藏传佛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末17世纪初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取代萨满教成为这一地区的主流信仰,藏传佛教文化已在蒙古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对蒙古地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殖民地印度时期,与印度穆斯林贵族、国大党温和派相比,印度王公在英印帝国内得到了宗主国——英国殖民者更多的宠幸,王公在帝国内的政治地位逐渐提高。20世纪30年代,王公在宗主国的支持下在全印度政治舞台上扮演积极的角色,试图与国大党在未来的印度中"平起平坐"、"平分秋色",甚至到1947年英国撤离印度前,王公有成立自己独立国家即"土邦斯坦"的可能性。王公们之所以能够在帝国体系内受宠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即英国殖民统治策略的结果、王公作为印度社会最集中代表的结果以及王公对宗主国忠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清代满族统治者为了统一东蒙古各部,特别重视喀喇沁部,满洲统治者和喀喇沁王公为了达到各自的政治、军事目的进行交往,以此发生了很多重要历史事件。有关喀沁旗的研究成果很多,但直接从满族统治者和喀喇沁王宫互通信札内容的分析的很少。本论文参考满蒙老档,简述喀喇沁王公们被清朝封爵的重要官职,解读满族统治者和喀喇沁王宫之间的信札内容,分析了当初喀喇沁部和满洲之间的政治、军事交往,最后指出这种长时间的联系和交往是清朝赈济乌兰哈达各旗不可忽略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9.
从16世纪伊始大约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内,东蒙古(靼鞑蒙古)以亦不剌、阿尔多厮(即满都赉阿固勒呼)和俺答汗为首的一些部落相继入迁青海,活动于西海(青海湖)地区。他们的入迁,打破了明初以来这一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又与明军发生了一系列军事冲突,威胁着明廷的西北边防,因而在明清许多文献中;他们被冠以“海夷”、“海寇”,我们则称之为西海蒙古。西海蒙古的活动是整个蒙古历史及中国历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对有明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就西海蒙古与藏传佛教之间的关系做一考察,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初叶开始,清王朝的封建统治逐步走向衰落,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的情况日见严重,被清王朝视为“安土顺民”的蒙古地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清朝统治者及蒙古封建王公贵族加紧了对蒙古族人民的压迫和盘剥,广大蒙古族人民陷入灾难深重的悲惨境地。伊克昭盟的王公台吉,为了得到加衔尝赐和满足他们的穷奢极欲,不顾广大蒙古牧民的死活,无止境地进行苛暴勒索,向清政府捐献马匹银两,向旅蒙商、洋教堂赊货借钱,而把这些债务转嫁到贫苦牧民身上。如1853年伊盟的王公贝勒贝子等共捐马一千匹,  相似文献   

11.
[摘要]1911年10月,中国发生辛亥革命时,沙俄政府积极支持外蒙古部分封建王公、贵族宣告外蒙古地区“独立”,揭开了外蒙古地区脱离中国的序幕。苏俄、苏联政府的领导人继承了沙俄时期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支持外蒙古地区脱离中国政府,并对中国政府施加国际压力,迫使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地区的“独立”,使外蒙古地区成为了苏联的卫星国。  相似文献   

12.
蒙古人的萨满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涉及蒙古人的早期史料中,从蒙古联盟时期到国家形成,直到当今旅行家们的描述中,我们都能接触到有关萨满教的叙述。这种宗教的基本特征是:表演似痴若狂的神态;通过附身的鬼神之助,宣扬抗暴制邪、预测未来的能力。在十二、十三世纪的史料记载里,还在蒙古政治巩固时期和蒙古帝国初期,就描述过这一宗教体系的最高权力者是“长生天”。公元一世纪时的匈奴人已经具有这类神的观念。而萨满(巫师)是鬼神世界和自然界实体之间的中介斡旋者。起先,萨满和氏族、部落的头领  相似文献   

13.
清末,在外蒙古独立活动中,沙俄通过政治、军事、经济等活动对外蒙古进行了侵略,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日本也曾觊觎外蒙古,但沙俄的挑唆和侵略以及日本的威胁都不是外蒙古独立的直接原因.本文通过对史料的进一步挖掘,认为外蒙古独立的根本原因是清末逐渐削减对蒙古王公以往的优待,甚至勒索,而新政的推行,尤其"垦荒"成为外蒙古独立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蒙古王公有着庞大的群体,广袤的领地,位尊权重,声名显赫。在近现代的中国与蒙古扮演了复杂而又矛盾的历史角色:是中央政权统治蒙古的工具,是蒙古人民的剥削压迫者,是蒙古近代化的推动者与阻碍者,是民族分裂的罪人与维护祖国统一的功臣。究其根源,是蒙古王公的自私的、狭隘的封建统治阶级本质所致。  相似文献   

15.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蒙古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本文就解放前青海蒙古族的婚姻习俗作一简要介绍。 青海蒙古族的配偶制度一般是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子不娶妾,同姓不通婚,姑表、姨表兄妹之间不通婚,并列为一种神圣的禁律。这种习俗可溯源到母系氏族制时期的氏族外婚制,姐妹女的子属于同一氏族,所以在禁婚之列。同时严格实行阶级内婚制,一般都要考虑门当户对,王公的姑娘不嫁平民,但王公富户若看中贫民家相貌出众的姑娘,则以微薄的彩礼,即可娶为妻。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的东蒙古是相对西蒙古瓦喇而言的,称鞑靼.主要指游牧在漠南地区的各蒙古部落,地域以今内蒙古版图为主.地跨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各省.其政治中心为蒙古大汗的驻帐地,先随打来孙库登汗迁至辽东,17世纪初稳定在西喇沐沦河流域,后移至土默川的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16世纪末.蒙古各部政治上的主要对手是采取守势的明王朝.与明的关系是时战时和.至17世纪初,随着长期蛰居在白山黑水间女真族的建国(1616年建立后金),这里已成为蒙古(以林丹汗为首〕,后金(以努尔合赤、皇太极为首)和明王朝三方逐鹿争雄的战场.  相似文献   

17.
蒙古王公在蒙古的近代化中,扮演了矛盾的角色,一方面推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近代化,另一方面.阻止政治的近代化,从而反映出王公的阶级本质。  相似文献   

18.
1986年蒙古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匈奴遗存考古分队考察了扎勒泰沙漠地区的古匈奴墓葬群(公元3世纪—公元2世纪),同时还调查了16—17世纪封建割据时期的蒙古人墓葬,发现了一些其主要历史时期的遗存,并对大量的墓址和岩画作了记录。通过对墓葬的发掘,发现了劳动工具、武器、日常用具等遗物,同时发现的还有古人类学的材料,它们对于研究各个地区的民族起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满蒙联姻"政策是清代的国策,尤其以科尔沁部的达尔罕亲王与清公主姻亲次数最多、比例最大。通过统计科尔沁部历代达尔罕亲王与清公主及宗室女姻亲状况,以此为范例说明这一政策在清朝的实施情况及这种姻亲的政治属性,并分析这一政策对清政府、蒙古王公、公主各方的利益得失。  相似文献   

20.
朝觐制度是清朝治理边疆地区的重要手段之一,清朝通过这一制度笼络边疆少数民族上层,达到不设边防的目的。喀尔喀地处清朝北疆,西与准噶尔接界,南至漠南,北至俄罗斯,因此在清朝边疆的统治和治理中占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清政府关于喀尔喀蒙古王公的朝觐制度,本着“恩威并施”和“厚往薄来”的方针,对怀柔喀尔喀蒙古王公、巩固北部边疆、稳定清政府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喀尔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