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围城》的叙事结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围城》与西方流浪汉小说的比较分析,揭示《围城》有限度地借鉴西方小说创作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结构模式。认为西方流浪汉小说有广义、狭义之分,《围城》至多只能说是借鉴了广义流浪汉小说的某些叙事结构特点,它还大量吸收我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从而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2.
提到《白狗秋千架》,相关研究者知道这是莫言受《雪国》影响而创作出的短篇小说,却很少有人重视白狗意象在莫言小说动物意象的转折点处所承担的重要作用。白狗意象是莫言小说动物叙事的一个新起点,之后才有《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蛙》等作品对于动物意象的扩展,甚至以动物指代人类进入小说故事、推动情节发展,体现了莫言文学的魔幻主义。在动物意象的创作上,秋田犬的启示意义固然不可忽视,但也不能否认莫言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这是莫言的动物叙事具有批判精神的文学来源,是莫言文学动物叙事的特色。基于川端康成的影响,白狗和秋田犬的意象关联作为其切入口,展示了莫言文学中动物意象从神秘性到魔幻性再到批判性这一流变的具体过程,同时也为解读莫言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在细雨中呼喊》的叙述视角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细雨中呼喊》是凝聚了余华复杂叙事技巧的小说。小说呈现了四种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之间的变化和叙事视角内部的调整,对作品内容、意蕴、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决定了小说的叙述特征。  相似文献   

4.
《边城》中的"等待"的原型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等待”这个原型意象入手 ,在小说文本《边城》的叙事艺术和哲学意蕴两个方面分析了该原型意象的作用和价值。同时 ,本文又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 ,进一步阐述了《边城》中“等待”原型意象所负载的文化意义 ,即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的嬗变中所面临的尴尬境地和艰难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唐人小说叙事意象的美学功能体现为其对叙事主题的凝聚,对叙事结构的贯通,以及对叙事节奏的调控,这一极具文化意味和美学意味的叙事方式,从另一角度呈现了唐代小说家“有意为小说”的主体创作意识。  相似文献   

6.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浓厚的抒情特色不仅源于作者精湛的意识流写作技巧,更是文字叙述与音乐叙事珠联璧合的产物。本文从音乐叙事结构,意象的主导动机,节奏性语言和风景描写的听觉叙事这四个方面对小说的音乐叙事特色进行认知和解读。  相似文献   

7.
兰斯顿·休斯在小说《并非没有笑声》中运用了大量的文化和自然意象来建构文学审美的黑人世界,以表现黑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和迥异于白人主流社会的种族特质,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这种多元意象的叙事不仅是小说的叙事内容也是叙事手段,体现了休斯多元文化的创作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创作主体的价值认知体系和取向对于其小说叙事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价值观决定了作品稳定持久、个性鲜明的叙事风格,两者有内在的统一性。以此考量贾平凹小说一贯坚守的意象叙事,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创作的基本精神决定了其创作的基本艺术思维方法,即意象艺术结构和技巧,重估区域文化是他的文化意象叙事的起点,整体哲学意识决定了他意象叙事的成熟阶段为整体意象叙事,混沌世界观决定了其意象叙事的最高阶段即混沌意象叙事。从文化和叙事两个传统角度看,贾平凹小说的意象叙事既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又是传统民族叙事的合理的延伸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围城》中叙事视角的运用颇具匠心。据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来看,呈现出零聚焦型、内聚焦型及外聚焦型等多重视角综合运用的特点。而且,叙事视角的运用还有效地参与到文本建构之中,在丰富“围城”意蕴、表现人物方面,达到了恰如其分的艺术效果。文章通过借鉴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从叙事视角的角度切入小说文本,解读作者于作品中营构的“围城”之意蕴,体味作者的人物表现之匠心。  相似文献   

10.
小说《夜行货车》是台湾作家陈映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叙事文本中蕴含着大量隐喻性语言及意象.基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解读小说中的概念隐喻及意象,分析其映射的目标域,揭示小说在叙述爱情故事的表象下,对西方新殖民主义的渗透侵蚀、资本主义商业社会的病态及人的精神异化的批判.同时呈现概念隐喻在凸显小说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作品可读性等方面的作用,扩展概念隐喻在该小说解读中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11.
小说《夜行货车》是台湾作家陈映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叙事文本中蕴含着大量隐喻性语言及意象.基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解读小说中的概念隐喻及意象,分析其映射的目标域,揭示小说在叙述爱情故事的表象下,对西方新殖民主义的渗透侵蚀、资本主义商业社会的病态及人的精神异化的批判.同时呈现概念隐喻在凸显小说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作品可读性等方面的作用,扩展概念隐喻在该小说解读中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12.
在《追风筝的人》的小说叙事中,作者胡塞尼运用了包括风筝、石榴树、弹弓和兔唇等多个具有文化隐喻的意象,巧妙、自然地使它们贯穿于文本始末,给小说带来了一种诗意的氛围和情绪。这些重复出现的意象前后呼应,对小说结构起到了收束的功能,加强了作品的叙事张力,丰富了作品的人性内涵和精神维度,增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小说叙事以虚构为特征,科幻小说叙事是指对科幻意象的虚构。运用西方小说叙事学的理论方法解读中国当代计算机网络题材科幻小说作品,可以分析其科幻叙事与小说叙事互相实现的方式,进而探讨其文学品格。  相似文献   

14.
《金山》是海外华人作家张翎的巅峰之作,对《金山》的研究当下研究者大多集中于小说的家族叙事、华人苦难、碉楼意象的探讨。本文独辟新径,将研究视野投注于《金山》小说中的印第安元素。笔者通过解读小说中的诸多印第安元素,尤其是印第安女子与白种/黄种男子的爱情,认为小说《金山》潜意识中关照和反思了后殖民文化语境下与外种族男性恋爱生子的印第安女性的生存境遇。面对她们何去何从的困惑,张翎悲唱了一曲印第安传统文化失落、印第安女性被迫流放的挽歌。  相似文献   

15.
东门意象在《诗经》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对东门意象的文化根源进行了探析 ,在《诗经》中的多重体现进行了解读。东门意象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和独特的地缘根源。同时东门意象多重体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古老的诗集《诗经》中多次出现 ,反映出了它的历史作用和文化地位。东门意象的文化蕴含丰富而又独特 ,是这一时期传统文化习俗的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16.
《桃花扇》第四十出《入道》描述道教的黄箓斋醮仪式,是一场具有深刻内涵与文化意义的仪式,构成了一个象征符号体系。考察仪式举行的时空、形式、结构、内容和功能,发现孔尚任采用了中国传统小说戏曲“神道设教”的民族叙事传统,反映了明末清初儒学传统为政治提供价值基础、为社会提供认同凝聚和为个体安顿身心性命的作用和意义减弱时,与儒家互相渗透、影响的道教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体系构成了对儒家道德的支撑,揭示了中国宗教文化于明末清初社会的碰撞和交融。宗教文化以特殊而显著的形式深入到了《桃花扇》的主题、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和话语表述方式中,折射着文学与宗教、历史与神话、仪式与政治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7.
解读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和《童爱》两部小说,分析犹太格托和格托精神,认为美国犹太小说是对犹太文化的反衬,折射出犹太文化进入美国社会,是对美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并在碰撞中得到了发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18.
哈代的小说中存在浓厚的宿命论和命运观,《德伯家的苔丝》充分体现其悲剧般的命运观。通过对意象及其特征的描述,解读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如何运用不同意象更加真切、形象地表现苔丝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在《老生》中采取了多声部叙事策略,作者是最高层次的叙事者,其次是饱学之士的老师,最底层的叙事者是唱师。与多声部叙事相对应,《老生》的文本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由《山海经》部分原文组成,属于原典部分,它构成全书的意象系统,奠定了小说的格调;第二个层次由师生对话构成,这既是对《山海经》原典的阐释,又直接促成下一层次的故事讲述,它是沟通第一层次与第三层次的桥梁;第三个层次是唱师的回忆,由革命、土改、文革和改革四个时期的故事构成,呈现了“无言的历史”,这是《老生》的主体部分。多声部叙事令文本系统奇崛而突兀,也使得文本的意义系统含混而丰富。  相似文献   

20.
曾昭阁 《南都学坛》2007,27(5):49-52
《红楼梦》中,"顽石——灵玉"中心意象是构建全书审美意蕴和艺术结构的重要手段,它含蕴着中国古代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审美理想。曹雪芹对这一意象创造性的成功运用,使得《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终结性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