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天问》“日德月刑”说屈原的作品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这是无可争议的。但屈原对于自然科学则一向本着求实的精神,主张“参验以考实”(《九章·惜往日》),又说“名不可以虚作”(《九章·抽思》)。《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正是屈原本着这种求实精神对日月的所谓“德刑”提出了质疑。王逸  相似文献   

2.
在说话或写作文时,我们常常用到“自己”这个词。比如“我认为自己的数学推理能力比较差”,这句话中的“自己”是指谁呢?许多同学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指‘我’啦}”的确。这句话中的“自己”就是指“我”。但是,“自己”就一定是指“我”吗?不一定。  相似文献   

3.
屈原有崇高的人格 ,并因此而有伟大的创作。他上下求索 ,又九死不悔。“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而这些与他在政治上遭受的迁谪打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楚辞·九辩》乃宋玉所作,已为多数学者所共认。但对《九辩》主题思想的理解,至今尚有不少分歧。如果把“知人论世”这句话用到文学批评上,则应该是知其人而论其作。惜乎我们至今对宋玉此人所知甚少,信史如《史记》,只在《屈原列传》里有一句对宋玉的评论,却没涉及他的生平历史。其他如《韩诗外传》七、《新序·杂事》只是一点零星的记载,至于晋人习凿齿之《襄阳耆旧传》,亦多综合前人之成说,虽记叙较详,然亦不足凭信。这就使得我们只能就《九辩》而论《九辩》,自然难免有主观臆测之处,故名之曰“臆解”。  相似文献   

5.
对于屈原的伟大诗篇《离骚》的题义,历来众说纷纭。最早的解释是司马迁说的“‘离骚’者,犹离忧也”。司马迁距屈原较近,他的解释应该是接近原意的。 但司马迁的“离”字又该怎么解释呢?他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有“属书离辞,指事类情”这句话,从词组的结构看,“离辞”可释为陈述自己的意见。所以  相似文献   

6.
关于屈原之死的问题,虽不曾引起广泛而激烈的争鸣,但也有几种不同的意见.詹安泰同志说: “由于阶级性质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他(屈原)……处处碰壁,跟着就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乃至于自杀.”郭维森同志说:“屈原的自杀,表现了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高洁的品格至死不悔的精神,同时也是对楚国黑暗政治的一种抗议”.马茂元同志在《楚辞选》中说:“屈原的自杀,一方面表现绝望的悲哀,但另一方面则希望通过他的死来振奋楚国的人心,最后一次刺激顷襄王的觉悟.”詹说和郭说,都没抓住屈原之死的实质,其结论难以准确地说明屈原之死的原因和意  相似文献   

7.
徐静 《国际公关》2010,(4):49-50
罗伯特引用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中国公关业的同行共勉之  相似文献   

8.
屈原的人格力量在于他对自身“内美”“修能”的不动摇的认知,其动力则渊源于“以道自任”的传统信奉;而他有别于前代与当世士人的则是那种“九死其犹未悔”的为实现“美政”而拚搏奋斗的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9.
由于中国社会曾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下,许多文人骚客不能直抒胸臆,表达政治见解,所以只能采用隐喻这一修辞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主张。本文通过三句名句:“一家哭何如一路哭”,“大丈夫安能久事笔墨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中隐喻的使用来分析三句名言所表达的政治信念和态度。  相似文献   

10.
《九章》是《楚辞》中的一组诗歌,关于《九章》的作者、写作时间、篇名和各篇主题,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和文本细读,肯定《九章》皆为屈原所作,认为这九篇作品都应是屈原放流时期所写,包括楚怀王流亡秦国时期,以及楚怀王死后楚顷襄王“怒迁”屈原以后两个时间段。《九章》的编者很可能就是刘安。《九章》的主题和书写方式与《离骚》一脉相承,可以看作是《离骚》的续篇。  相似文献   

11.
“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我们还不能认定是邓小平直接说出来的,我们在《邓小平文选》里查不到这句话。早些时候,新闻界或者说学术界在对邓小平作一评论和评价时,曾有人提到“猫论”和“摸论”的问题,其中“摸论”的要旨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当然,处在那样的气氛下...  相似文献   

12.
试论屈原的人格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离骚》入手 ,通过对屈原诗作的杰出成就、诗人虽九死其未悔的坚定意志 ,以及他的因思想超前而造成的“孤独”等方面 ,剖析其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3.
一、从战国时汉水下游的地理状况看汉北的地望屈原在怀王二十四、五年被放汉北,顷襄王初年又放之“江南之野”(《史记·屈原列传》、王逸《九章序》)。关于江南之野其地,王逸未作具体说明,或以今日江南之地当之。如胡文英《屈骚指掌》注《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一...  相似文献   

14.
《楚辞·九歌》产生的时代,王逸《楚辞章句》云: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缝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朱子《集注》亦有类似说法。但是,近代和现代学者,对王注多持否定态度。在入正题以前,我们不妨对此作一简单回顾。胡适在《读楚辞》中断言:“《九歌》和屈原的传说绝无关系,细看内容,这九篇大概是最古之作,是当时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见《胡适文存》卷二)游国恩、陆侃  相似文献   

15.
论“七”赋“九”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七”体之赋和“九”体之骚进行对比辨析并论其成“体”之原由,指出七体以讽谏为主旨注重体物的描写,九骚既替屈原代言同时也抒发个人情志的不同趋向;尤其突出其体制上九骚可歌的音乐性特征和七体不歌而颂的散化性质,以期加深人们对这两种赋体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希望是看到孩子能够吐露自己的思想,表现自己的个性,以此让学生得到切实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自己思考,自己探究,从而有所感悟,发现规律,明白道理。于是有不少老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往往留出很长的一段时间让学生去思考.美其名曰:“让学生的思想充分酝酿成熟。”整个课堂沉静如水,不见一丝涟漪,我不禁要问上几句话——你知道学生在思考吗?学生思考的方法对头吗?学生已经得出答案了吗?  相似文献   

17.
屈原“哀郢”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哀郢篇”中有“方仲春而东迁”一语,自来楚辞家皆不确定为怀王何年;又有“至今九年而不复”一语,也同样不能确定为顷襄王何年.这是全篇两个主要问题,如果曼胡过去,那末,里面有许多句段将不得其解,而屈原晚年经历及自沉原因,恐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恨.兹不揣浅陋,共分三个部分,详为疏明,敢以质之大雅.  相似文献   

18.
爱国主义传统,由古及今源源不断地贯注于诗同瀚海之中,成为我国文林诗苑中一道璀璨夺目的风景线。由《诗经》、《楚辞》、乐府歌行,乃至唐宋以迄于近代诗词,无不有关注国运、系心中华的杰构。其中有不少名句,诸如:“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这些警句至今仍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和催人奋起的精神动力,是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把这类爱国吟唱、脍炙众口的诗词精品,撷芳选粹…  相似文献   

19.
关于匈奴法“拔刃尺者死”的确切含意问题──同林干教授商榷阿尔丁夫(Ardinhuu)《史记·匈奴列传》在介绍匈奴法律时,头一条即是“拔刃尺者死”。《汉书·匈奴传》同。可能是由干这句话浅显易懂,无须注释,故《史记》三家注”、《汉书》颜注均未置一词。唐杜...  相似文献   

20.
屈原在《天问》里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日月安属,列星安敶?”蒋骥的解释:是“问:日有中道,月有九行;谁为附属乎?列星有躔度分野,动定之不齐,又谁为排列乎?”实即是问太阳、月球和许多恒星在太空里是怎样排列的?就是说,天体的结构是怎样的?屈原牢愁抑郁,彷徨山泽,对于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疑莫能明,呵而问之,以渫愤懑,是文学的抒情。但对于屈原所提的问题,我们仍不妨从科学角度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