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位肇庆本土作家,钟道宇以小说"赏砚",通过通俗化传奇化故事的讲述、端砚美之特质的描绘、立体丰富的"砚痴"形象的塑造,生动地展现端砚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2.
端砚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在端砚上镌刻的砚铭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审视端砚业现状,传承、弘扬端砚的人文精神将对振兴端砚工艺、提升端砚文化品位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端砚,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传承1 300多年的端砚文化自成体系,包括了与端砚有关的各个方面,是端砚的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过程及其间反映的文化观念、历史传承、价值认同、口传身授的民间知识的整体呈现。端砚文化中所蕴含的传统精神包括:敬畏自然,天人合一;以人为本,重视生命本体;致用利人,反对奇技淫巧;对传统的传承方式——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的认同;行业神崇拜体现出来的精神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形象反映的产物,更是作家文化品格的体现.通过对《前赤壁赋》的分析,探究了中国农业文化对苏轼文化品格的影响,指出苏轼具有的实用理性精神、"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情景交融的审美追求、"恒常"与"变易"的辩证思维等是受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影响的结果,从而为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继承和发展民族新文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钟嵘为衡裁古今诗人之品第,采取“以赋诠诗”的方法,首先“以赋尊诗”,提高诗体的格调,然后在品举之中体现出了“以赋衡诗”的倾向,注重用赋法观照诗歌,并进而做出相应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春秋赋《诗》的文化渊源及其机制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代统治者编《诗》是对原始乐歌文化教化机制的发展应用。在西周礼乐盛世,《诗》乐章演绎了礼义。春秋时代礼仪崩坏,礼义失去所赖以附丽的礼乐仪式,但礼义已凝结为全社会所认可的道德规范,《诗》词章成为蕴涵礼义的文化元典。原始乐歌教化意蕴的铺陈展示与参与主体的体验感悟发展为对《诗》词章的赋、比、兴的应用,形成了赋《诗》活动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论武汉人文化品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则厌倦,离则怀念是武汉及武汉人给时人的一种感受.斥力与魅力的互融是武汉人文化品格之所在:内敛、疏离、情绪化和世俗的趋向使武汉人缺失一股张力而生排斥;宽容、重情与开拓情怀则让武汉显得包容而有吸引力.斥力的调适与魅力的传扬是使武汉走出"在则厌,离则念"怪圈、弘扬武汉文化与光大武汉人形象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论宋词意象的文化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宋代词人在词的创作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时,便"立象以尽意"。经过对所立之象的艺术加工和创造,宋人词笔下出现了丰富多姿的审美意象。正如清人袁枚诗中所言"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这些审美意象不仅有其写实性,同时还具有虚拟性,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9.
湘西审美文化有着其自己的文化品格。本文试从审美的角度入手,对湘西审美文化进行分析与阐释,归纳出湘西审美文化的多样性统一、质朴刚健、浪漫诡奇、原始古朴等美学品质,并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美学等方面对此进行了详实的论证。  相似文献   

10.
赋得体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脱胎于齐梁公宴诗,流行于陈隋,至唐代大放异彩。初唐赋得体诗扬弃六朝锦色,开启了唐三百年风雅之盛;盛唐赋得体诗恢宏阔大,自然浑成,尽显大唐气象;中唐赋得体诗体悟精巧,细致精雅;晚唐赋得体诗在苍凉末世的余晖中徐徐落幕。起自唐代赋得体的省试诗,具有规范的制作标准并体现出特殊的心理期待。学界对于唐代赋得体的研究,目前尚停留在概念的界定与省试诗和应制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论吉狄马加诗歌的文化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全面阅读和考察了彝族当代著名诗人吉狄马加的诗歌创作的前提下,着重从艺术文化学的层面论述了吉狄马加诗歌对于处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彝族文化的反思、变革与创新的时代使命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视、文化溯源、文化批判及文化救赎的美学旨趣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2.
端砚民间传说的文化解析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研究端砚的历史演变、制作技艺、鉴赏收藏、保护情况、端砚文化中的传统精神以及端砚民俗等方面的诗词和论著较多,而有关端砚的民间传说及故事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将端砚民间传说置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中来考察,使之成为端砚历史文化研究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延安精神作为一种化文现象,它的存在方式有三个层面;一是情感信仰的存在方式,主要表现为一种革命精神,停留在精神价值的层面;一是实践理性的存在方式,主要表现为一种人格建设精神,停留在物质价值的层面;一是文化心理的存在方式,主要表现为一种人格范式,潜存于人们的心理结构层面。延安精神具有现实性品格、超越性品格和实践性品格,它是一个开放体系,有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无限可能性,“延安精神现象”的出现,是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文化自我选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砚台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端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首。自古以来就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端砚的存在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物化形态,各个时代的端砚都传达和表示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留下各个时代的印迹。探索历代端砚制式、纹饰和风格的演变,稽考先贤制作之源,探索其变化之迹,可以对端砚的发展和演变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对砚台的创新和发展发挥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电视报道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行为 ,理应具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文化的张扬与重塑是电视报道的神圣职责。强化报道文化品格的途径是求真与思辩。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淮剧正面临生存发展困境,我们不应将此仅仅归咎于市场经济等外部原因冲击,淮剧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文化内驱力不足,悲剧品格的缺失及民间生存等文化品格的缺失也是其发展掣肘的原因.淮剧只有从自身去审视其遭遇的深层原因,正视其文化品格的缺失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会使淮剧振兴的口号不致于沦落为空谈.  相似文献   

18.
宋初百年偈语诗的诸多特点,是与此期诗歌的总体发展方向相矛盾的。此期偈语诗不讲究押韵、对偶、用事、平仄相对,以及句式组合灵活多变等语言特点,以阐释和宣扬佛教教义为主的诗歌内容,注重议论化、理趣化的表现手法,都是与偈语诗的功用相联系的。偈语诗传播佛法、点拨信众的功用,主要由僧人诗人继承下来,而唐代诗人那种以偈语诗的形式写作世俗人生情感体验的传统,则在宋初百年士大夫那里被疏离。宋初百年偈语诗的上述特征,与此期士人积极入世的人生追求紧密相关。宋初百年偈语诗的无意识的进路,对融合"诗"与"哲学"之争、寻绎自然界与道德界的同一性等问题而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进而言之,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亦会对当代文学史的书写提供若干学理性支持。  相似文献   

19.
王跃文官场小说以文化为支撑,对以官本位为核心的官场亚文化进行了文学化的透视,对官场人格文化模式进行了艺术性的探讨,真切地揭示出了官场权利文化的魅惑性。在对浑浊官场看似漫不经心的文本叙述中深藏着作家深深的文化隐痛和文化焦虑。  相似文献   

20.
老舍小说文化品格,主要从创作视角、文化氛围、对国民性的探讨、独特的小说语体、历史与人生哲学的文化意味以及旗人文化现象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来,从而形成老舍小说文化思考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