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4.
需求弹性是需求理论的重要内容,是研究经济学,特别是市场学和物价学时所经常使用的重要工具。这一理论是马歇尔首先提出的。尔后,许多经济学家都曾对这一理论做过大量的研究和论证,提出很多有价值的见解。但是,对弹性系数公式的确定和使用,却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普遍使用的弧弹性公式,不是存在错误,就是不能得出精确的结果。这个问题阻碍着需求弹性理论的深入研究,给经济学家和实际部门的使用者解决具体问 相似文献
5.
6.
建州女真火儿阿部(胡里改、忽儿海)和斡朵里部(斡都里、吾都里)原居在牡丹江口,后来在明洪武年间,分别在其首领阿哈出和猛哥帖木儿的率领下迁走了。对建州女真从牡丹江口迁出后,是否徙居到回波江(辉发河),史学界是有争论的。 持肯定看法的人所持的根据主要有如下三条: 《李朝实 相似文献
7.
张铨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7,(3)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不仅具备群众武装起义必须具备的一般条件,而且有它独特的条件;“响应北伐军”不是这次起义的目的,民众直接参加政权才是起义的目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权思想在三次起义中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核心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武装起义,二是民众政权。对这次起义应围绕这两点评价,评价应恰如其分,不宜偏高。 相似文献
8.
基于前人的研究和新的史料,本文从1911年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的会议缘起、准备过程、会议进程和决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对此次会议进行辨正和分析。本文认为,万国鼠疫研究会是中国政府面对外部压力,见招拆招的结果。此次会议展示了中国肺鼠疫防控的经验和效果,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会议的经验总结对中国近代防疫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时至今日,这些经验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本文还对参会人员及其情况进行了考证和修订。 相似文献
9.
回族民间传说和不少学术著作都认为常遇春是回回人。但从常遇春长辈的名讳、常遇春家族的行为方式及有关常遇春后代的资料、元代色目人的地位等方面来看,常遇春不太可能是穆斯林,因而也不太可能是回回人。 相似文献
10.
饕餮新证——古代青铜器图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琦幸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9,(2)
殷周时期的青铜器镌刻的动物纹样,其指向是远古时代的生活、生产、战争。饕餮是其中最为困惑人们的一种图纹。它的真实意义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宋代以来,学者曾对此作出种种解说。本文在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另僻新说。通过语源学、民俗学、文献学以及考古文物材料的考辨,认为“饕餮”一词由“贪”衍化而来。它所隐藏的社会意识就是把贪婪作为敢对部族的象征铭刻在祭器、礼器上。而这一部族正是用羊作为图腾标记的羌戎。这种对立,体现了传说时代中炎帝集团与黄帝集团之间的战争、联合,最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从古代文献看渤海国的族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渤海国的族属问题,当前中外史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建立渤海国的民族和渤海国的主体是靺鞨人;也有人主张是高勾丽人。虽然渤海史的资料比较少,但是我们依据现有的中外古代文献的有关记载,加以综合比较,还是可以得出有充分根据的结论来。 渤海国的族属,中外的古代文献本来有明确的记载。渤海同时代人杜佑在《通典》中,就有如下记载: “高宗平高丽、百济,得海东数千里。旋为新罗、靺鞨所侵,失之。”① “李 伐高丽……其后,余众不能自保,散投新罗、靺鞨,旧国国土,尽入于靺鞨。高氏君长递绝。”② 这两条材料中的靺鞨就是渤海。《… 相似文献
12.
五十年代中期学术界关于司马迁生年的讨论,郭沫若、王国维两家之说势均力敌,所以至今两说并存,王说略占优势。近年来郭沫若所主张的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说有高涨之势。学术界继李伯勋的《司马迁生卒年考辨》①之后,有苏诚鉴的《司马迁行年三事考辨》②,吴汝煜的《论司马迁生年及 相似文献
13.
宋以来的学者多认为杜甫《一室》诗是上元年间(760、761)在成都所作,诗意是盼望早日离开蜀地、前往荆楚。通过对颈联、尾联文意的疏通,并结合杜甫晚年行动规划、在夔州时的情绪心态及夔州地形环境,可知杜甫此诗是大历元年(766)春至大历二年年底在夔州所作,诗的主旨是盼望早日离开夔州回归中原。 相似文献
14.
问永宁先生的论文《论常遇春的信仰与族属问题》没有拿出新的资料,其推测性的结论完全建立在一知半解的猜测之中,逻辑混乱、概念错误、缺乏回族常识是这篇文章不能令人信服的主要原因,较对原文中所有的论据一一反驳,并通过常遇春后裔、家谱等论据证明常遇春为回回人无疑。 相似文献
15.
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的区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的区分,构成了当今法律论证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传统法律论证模式关注于推理形式及其规则的研究,而对推理的前提关注不够.而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的区分,显示了法学家们将法律论证过程清晰化与精制化的理论努力.国内学界近年来也开始重视这一区分.无论是内部证成还是外部证成,均通过对更为精致的推理结构和过程的探求,来使法律决定或判断正当化. 相似文献
16.
17.
太平天国印书是研究太平天国史最重要的本证。王庆成同志从伦敦英国图书馆摄回的《天兄圣旨》两卷,无疑是太平天国的文献珍品。在此之前,见于文献记载的,萧朝贵假托天兄下凡传言仅有六次①。而新发现的《天兄圣旨》却记录下戊申年(1848年)九月至壬子二年(1852年)三月十五日这段期间的“天兄一百二十余次下凡事”②。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本文拟就《天兄圣旨》中明确提到金田起义前的“团方”“团圆”及其有关史事进行一番考索。“团方”一词,其它太平天国印书中从未出现过,唯见于《天兄圣旨》记载。庚戌年八月初五日(1850年9月10日),萧朝贵在洪山假托“天兄劳心下凡”传言说:“这团方有人不守天条,该杖几百。”初六 相似文献
19.
从民族学的角度探讨唐高宗时期东突厥复兴背后隐藏的民族意识和胡人汉化与民族认同问题,是唐代民族关系史研究中观察问题的一个新角度和新方法.东突厥复国的政治诉求和军事抗争的背后,是其民族意识的重新觉醒和激化的表现.尽管唐朝采取的措施比较宽松和得当,但其固有的国家政权蕴涵的民族自我意识,在外界和内部条件的刺激下,很容易引发、萌生甚至激化出来.这种强烈意识的保存,与他们居处的长城沿线有密切关系,这里民族众多,关系复杂,民族意识在与他族的差别中彰显而突出,突厥人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又为其意识的强化提供了社会保障.相反,散居的胡人则亦受主流(汉)文化的影响而丧失旧有的文化,民族意识转迁的过程比较简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