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喻义东 《云梦学刊》2006,27(3):64-66
从角色理论看,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角色不清以及当代大学生社会角失调造成的.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说明实施这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大学生所充当的社会角色是失败的.只有通过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民价值体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指导,才能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现在 ,透明化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其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已被人们普遍认同。它不仅广泛适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重要领域 ,而且还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 ,目前各地的城镇都在竞相实施亮化工程。我想 ,这一工程除具有美化夜市环境、方便市民生活等基本功能外 ,还有一个不易被人们察觉的重要功能 ,那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因为黑夜对违法犯罪行为容易产生屏蔽效应 ,而光明透亮的环境使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概率将大为减少。同样 ,透明化对以权谋私、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腐败行为具有预防和遏制作用 ,…  相似文献   

3.
谢旖隽 《湖南社会科学》2007,(2):172-173,176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诱因分析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社会各种消极现象的综合反映,也是行为失范的必然结果.Hirschi(1969)的社会控制理论主要依托于以下四个概念:联系、承诺、投入和信仰.  相似文献   

4.
刘立 《江汉论坛》2003,(6):103-105
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保护和感化挽救工作流于浅表化、形式化,导致一些问题少年对法律认知的肤浅偏颇,毫无顾忌地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必须针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治理的特殊性,寻找和确定对未成年犯法治和德治双重治理手段的契合点,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进程中,不知何时,违法犯罪“私了”现象悄然兴起,不仅民间存在,企事业单位存在,社会团体存在,党政机关存在,更有甚者,执法部门也存在。目前,对违法犯罪“私了”这个问题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笔者认为“私了’做法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为什么呢?问题很简单。“私了”是与“公了”相对而言。“公了”是依照国家法律公事“公”办,而“私了”则是背离国家法律公事“私”办,其结果无非是放纵违法犯罪,使应该依法受到查处的违法犯罪分子逃避法律的制裁,严重损害了公民权益和法律尊…  相似文献   

6.
许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发送短信时,手机屏幕上有时会显示“发送不成功”。这种状况可能是由于网络堵塞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因为对方短信息服务器已满造成的。 从短信息发送过程来看,你所发送的短信息首先被发送到移动公司短信息服务器上,再由服务器发送到对方手机。如果对方手机接收到了这条短信,自己的手机工会显示“发送成功”,这时服务器将自动删除这条已成功发出的短信息。如果对方没有开机或者没有收到,短信息就会被暂时保存在短信息服务器上。如果对方在服务器上的10条短信息存储空间已满,这时你还发送短信息给他,你的手机就会提示“短信未发出”。对于这种情况只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等对方开机或接收一条短信息后,腾出了服务器空间;二是对方所设置的短信息保存时间已到,服务器也会自动删除它,这样你就可以继续发送短信息了。 所以提请朋友们注意,不要向没有开机尤其是短时间内不会开机的朋友发送太多的留言。  相似文献   

7.
《重庆社会科学》2006,(4):F0002-F0002
一,“中心”成立背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国家实施对外开放的决策,国外毒品开始流向我国,绝迹20余年的毒品开始沉渣泛起,而从事毒品走私、运输、制造、贩卖等违法犯罪行为也开始令国人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8.
警察利用职务之便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是公安机关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从犯罪构成理论入手研究警察职务犯罪的构成特征,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警察职务犯罪的本质,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遏制和预防这一司法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9.
警察行使盘查权的正当理由与合理根据是"有违法犯罪嫌疑",但警察不应把一个人的衣着、发型、属于某个群体、有犯罪前科等作为引起怀疑的理由,否则盘查的对象范围就会被随意扩大.盘查行为在性质上不是司法行为而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盘查后对不存在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应当解除嫌疑并放行.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的发展,公民个人信息背后所承载的价值利益也在与日俱增,针对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呈现出高发态势。《刑法修正案(七)》增设的"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和"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对于遏制非法泄漏、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行为,切断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立法规定的概括性和"应急性",导致对于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规定在司法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困惑性问题,诸如对于"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认定尚无明确界定,为了有力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行为,有必要对于打击此类行为的罪名进行优化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一、嫉妒动机是青少年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要心理原因之一 当今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犯罪率都在直线上升,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我国及我们浙江省在“严打”以后的青少年犯罪又趋上升状态。 为了抑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趋势、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现象,就很有必要认真探究一番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笔者前几年在大学工作期间曾在研究妒嫉心理过程中,发现严重的嫉妒心理很容易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调到政法部门工作后,接触了大量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资料。终于证实:好多的青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人数众多,在刑事犯罪中所占比例极高,而且犯罪面广、危害严重,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因素和令社会各界关注的社会问题。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发生、发展的,要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就应重视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揭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果关系,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育、引导和预防。这对于治理青少年犯罪,实现社会治安秩序的好转,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一个在内心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  相似文献   

13.
择友失当是青少年犯罪的“中介”(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八一年,我们对沈阳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社会基因问题做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抽样调查,对这些人的结交问题进行了一般性探查。我们发现:违法犯罪青少年在反社会的行为中产生了意识——结交朋友,他们把哥儿们义气作为精神支柱,彼此联系,从而形成了一定形式的犯罪组织和相互关系。在获得一般资料之后,我们在此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最后结果说明,结交不良朋友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中介,这不仅是他们违法犯罪的途径,而且是犯罪的重要条件。缺少这个条件,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机率则大大降低。因此,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即结交的规律、特点进行探讨,对于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规定的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一种权利。但在实践中出现以下两种偏向:一种是在不法侵害的面前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不敢大胆实行正当防卫;另一种是把非正当防卫行为当成正当防卫。因此,就正当防卫进行充分学术讨论,求得学术解释的一致,十分必要。本文仅就一些争论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其行为受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因素影响很大。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目前末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及成因 ,探讨预防末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法治社会下的刑讯逼供无疑是对法治的公然挑衅,如果单纯地将它看作是一个法律问题,从法学视角来认识,那么它是一种滥用职权、对人权的践踏以及无视法律存在的违法犯罪行为。与此同时,该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视角,用法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刑讯逼供现象,我们会发现刑讯逼供是一种执法人员在社会变迁中以及社会分层后,由于执法过程中角色的突变使其在各种价值取舍之际所枉顾法律束缚的越轨行为。  相似文献   

17.
从根本上讲,完善少年司法体系就是采取科学的理念,对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设置并适用合理、正当的司法处遇措施。我国现有少年司法体系没有真正确立与少年司法相契合的教育刑理念,虽然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规定了教育、感化、挽救的办案方针及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办案原则,却没有规定可替代刑罚的以教育为目的的司法处遇措施,以至于实践中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只能一放了之。破解这种困境,就要根据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确立教育刑司法理念,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设置强制性教育措施以及如何在落实强制性教育措施的同时保障未成年人权益免受侵害。遵循这一思路,我国少年司法体系中要设置具体规则,并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和物质保障,确保强制性教育处分措施得到规范适用、收到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王晖 《山东社会科学》2012,(Z1):131-133
代开普通发票,是指需要临时使用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凭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劳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书面证明、经办人身份证明,由经办人向经营地税务机关申请开具普通发票的行为。代开普通发票是税务机关为优化纳税服务而普遍推出的一项便民措施,也给一些不法分子进行违法犯罪造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经济领域中的违法犯罪问题,存在着两种值得商榷的观点。一种认为,我们同各种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的犯罪分子的斗争不属于阶级斗争;加一种认为,经济领域中的违法犯罪活动都属于阶级斗争,并进而认为人民内部也有阶级斗争。我认为,经济领域中的违法犯罪情况极为复杂。其中既有敌我性质的阶级斗争,又有阶级斗争在人民内部的反映。两者现象类似而本质不同。透过现象认清本质而划清二者的界限,有利于明确经济领域中阶级斗争存在的“一定范围”,正确区分和处理  相似文献   

20.
据了解,中国移动用户半年发送短信息达到282亿条。假如你有一部手机却不懂得用短信息,抱歉,你花在手机上的70%的钱是白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