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章界定了学术不端行为并做出分类,认为学术不端行为由主体、不端行为和过错构成,认定学术不端行为需要解决认定学术不端行为的组织问题和程序问题。文章建议设立国家学术不端监督惩戒委员会、科研资金资助机构学术不端监督惩戒委员会、学术单位学术不端监督惩戒委员会等为一体的学术不端监督惩戒组织体系,完善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程序,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各种责任通过立法予以统一,从而完善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惩戒机制,重建学术诚信。  相似文献   

2.
学术越轨囊括了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的内容,表现为情节轻重不一的违反学术规范、违背科学精神和科学规律的行为。学术越轨的诱发因素包括学术“马太效应”,学术评价体制不完善,学术行政化,学术道德失律,图书馆、期刊社、出版社的不作为以及越轨行为低成本化等。学术越轨不仅影响学者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声誉,还会损害高校、科研院所的形象和声誉,影响学术界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防治学术越轨,不仅要实现学术约束机制化、职业伦理制度化、评价体系完善化、终端系统功能化,还要防范研究生的学术越轨行为。目前,关于学术越轨的相关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对学术越轨的防治方法研究不足,研究深度不够。  相似文献   

3.
"学术契约"是基于相关主体间的履约而构建的一种强规范学术管理模式.目前观之,这一模式遭遇了制度性困境,呈现出学术制度导向的"内在致庸性"、学术责任泛化和学术行动集体无意识等弊病."学术责任"模式作为一种反思性的存在,是基于对现行"学术契约"模式之流弊全面审查后的全新范式.其内核是致力于对学术个体的学术责任的"唤醒",倡导学术宽容主义,规避学术管理中的工具化思维,植入制度人文因子,回归学术作为"精神的志业",变革管理本位的学术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4.
学术转载是以公正为基本要求的学术活动,其不公正现象与学术失范有关,其价值准则与学术规范表现为内在的吻合。公正的学术转载依赖于学术转载的公正机制。学术转载过程公正是学术转载结果公正的保证。建立学术转载的公正机制应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改革现有学术转载的程序模式;二是引进监督机制;三是建立学者型编辑队伍;四是制定和完善学术转载的技术规范;五是改革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25年中,中国的学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学术著作质量不佳,其原因是我们一直未能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建立起真正的学术标准。因此,只有真正理解学术一词的意义,以此为标准进行学术工作和学术评价,才能有高水平的学术。  相似文献   

6.
创新性学术的生成需要以天赋、勤奋、灵感三位一体为基础,这就决定了优质学术研究者的稀缺性、学术作品自身成长的长期性、学术作品评价的公正性,学术生成规律是建立科学学术评价机制的基础.稀缺性要求学术评价机制的筛选性质,将具有学术天分和爱好的人挑选进学术队伍,没有学术天分和兴趣的人则排除出去;长期性要求不能急功近利年年考评,以三五年或更长为一个周期较为合理,优秀的学术作品需要一个如琢如磨的较长过程;公正性要求期刊的运行要规范,作者和论文要一致,论文质量和期刊档次要一致,避免平庸之作进入权威期刊而将学术庸才装扮为学术天才.  相似文献   

7.
建院初期,为探索一条符合科研规律的学术管理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把成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作为院学术制度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相继成立了19个所级学术委员会,并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暂行条例》。这届经过民主集中推荐程序产生的学术委员会,在学术建设上具有一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董希望 《浙江学刊》2006,18(6):210-217
关于学术评价制度的研究,现有文献较多涉及单项制度的描述与评论。本文在描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阐明学术评价中涉及的关键问题,就理解学术评价制度提出一个分析框架。首先需要对学术、学术作品、学术水平、学术贡献等进行定义,并对学术评价制度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可对各项制度分别研究,以及分析其相互影响及其后果。  相似文献   

9.
从学术话语的本质出发,阐释社会学术文化观念和社会建构论思想。把学术文化当作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离散的语言技能,恢复了社会语境对于理解和重构学术文化的重要性。社会建构论认为,学术知识,乃至社会现实本身,是通过人们之间的日常交往用话语构建的。学术话语并不是客观现实的表征,而是个体之间的对话。学术话语不仅在学术共同体中构建知识,还代表不断地寻求学科的地位和声望。学术话语研究必将对政治、经济语境和国际学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术精品与学术大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学术“精品”与“大家”的内涵、知识经济时代学术精品生产的特点和机制,以及学术大家成长的环境,提出要建立利于学术精品生产和学术大家成长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1.
学术自由是最基本的学术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开始注意并引入学术规范概念,无疑是当代中国学术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学术文化与国际学术文化良性互动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这里所指的"学术规范"一词,绝不能仅限于狭义的理解,即它是可以脱离学术自由与学术创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的技术要素或形式要件,例如,用学术规范来代替学术创新,好像合乎规范的(主要指合乎一些技术要求的)学术论文(著作)就是学术成果;又例如,把学术规范与学术自由对立起来,好像不需要学术自由,也能实现某些学术价值.问题的关键是某些学术倾向,试图把是否遵守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中的某些道德的和技术的规范作为当代中国学术问题全部症结所在,企图用狭隘的学术规范意识来代替学术自由或学术创新;而后两者才是中国当代学术界的更为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反向格义”与“中西会通”是构建中国学术话语存在的两种认知取向和方法选择。近现代中西学术交流在反向格义过程中完成了对中国学术的形塑,同时也造就了中国学术对西方话语的依附,给中国学术带来相当的片面性偏差。对中国学术而言,不能为了避免西方话语的反向格义而在学术上走向自我封闭,会通中西方已有学术资源进行思想创新是建设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应有的实践智慧和理性诉求。中国学术的发展道路不是简单地“去西方话语”,而是要以中国立场寻求与西方学术的深度对话,唯此才能避免在格义天平首鼠两端,在中西会通基础上建立中国学术话语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中西学术研究之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中西学术的源流和体系不同。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比较注重科学性,中国学术比较注重人文性。中西学术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学术传统历两千多年而不衰,表明其适合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研究。在21世纪,中国传统学术一方面要继承优秀的学术传统,另一方面要充分吸收西方学术中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以尽快提升中国学术研究科学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关于学术规范和学术批评的论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文全  王刚 《浙江学刊》2005,(2):139-143
近年来,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成为中国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主要从治学方法的角度,在已有的关于中国学术界学术规范和学术批评讨论的基础上,对一些违背科学研究的基本精神、丧失"朴学"传统的种种"失范"现象进行了简要的评述,认为批评乃是保证学术规范和学术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并呼吁学界同仁从对中国学术建设和学术发展负责的高度善待批评.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学术创新与学风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指出,学术创新包含七个方面的内容,由于当前我国学术创新机制的不健全,学术界非道德化、庸俗化、市场化、福利化倾向严重影响了学术创新的发展。为此,应解放思想、全面贯彻“双百”方针、建立科学的学术成果质量评价体系和完善学术管理体制,以建立健全我国的学术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6.
学术不端受人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术不端者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人们一直以来对于科学研究求真务实行为寄予期待,因此对于频发的、超越道德底线的学术不端难以接受。学术社团是学者的自发组织,在保护组织成员利益的同时,更应本着对科学负责的态度,肩负起发展学术、保持科学纯洁性的历史使命。在预防学术不端、倡导学术道德的过程中,学术社团应该在明确规范、认定成果、保障法律赋予权益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调研组就学术评价机制,调查了全国32所大学和部分科研机构的学者和学生。调研结果显示,学术量化机制尽管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该体制弊大于利,并且是目前学术不端、学术腐败产生的主要因素。应改变过度依赖量化的学术评价机制及其与之相关的期刊分级制度,使学术回归学术。  相似文献   

18.
安宁 《社科纵横》2008,23(8):140-141
本文在简要地论述了中国高校的学术生态状况之后,提出了高校学术生态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的根源乃是因为这些高校缺乏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文中最后提出几项改善高校学术生态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学术道德检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明 《浙江学刊》2005,(3):105-112
学术界承担着为民族立德、立言的历史使命,当下界内及社会的忧虑即学术道德的蜕化.本文认为危机来自学术权力腐败和学术造假两个方面,前者的为害更为深重,强调须将检讨的重点向前者转移.分析了学术道德两种不同类型蜕化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着重说明防范与控制学术权力腐败的难点所在.并对近年来学术规范讨论中关于整饬道德的取向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了新中国职称制度的发展沿革,对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的职称改革模式进行研判,认为职称制度作为一种标志学术水平、国际通行的学术评议制,是不可或缺的。社会科学院的职称改革,应根据其学术地位、学术规律、学术特点及客观条件而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