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新文学史学科真正创建于1950年,它是一种国家行为.创建之初它显示的功能则是利多弊少,即利于书写中国新文学或现代文学史,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学史的建构,利于突出新文学系统中左翼文学的主导地位和轴心价值,利于国家主流话语对中国新文学史研究或书写的政治诉求的实现,也利于满足研究主体或接受主体对中国新文学的教与学的热切期待;若是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去研究或书写,它不失为一种开创性的新文学史叙述模式.但是随着政治生态的变幻,完全把新文学史的研究或书写纳入“兴无灭资”的大批判框架,直至“文革”,使新文学史学的弊端完全暴露.经过“拨乱反正”使本学科的功能得到恢复,并以人本思想或现代性意识取代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理论;然而本学科固有的时空维度的局限性却始终不能解决,惟有重建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才能拓展文学史研究并书写现代中国的大文学史.  相似文献   

2.
文学伦理学要成为完善、成熟的文学理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些工作既包括现实意义上的实践和应用,也包括理论意义上的话语建构。在创作实绩方面,文学伦理学需要有体现当下伦理学精神的文学创作、中国文学史、理论影响下的创作实践等三方面的支持。只有在充分的伦理文学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有充分的对伦理文学的“创作谈”,才能有伦理文学批评。在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方面,需要在清理中外典型的伦理题材文学作品和中外文论有关文学伦理的思想观念基础上,进行文学伦理学体系的学术建构,确定框架和范围以及主要内容,进一步实现话语的建构。在理论应用方面,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实践形态,把文学伦理学应用到文学研究和文学史叙述之中,将深刻而长远地影响文学创作。文学伦理学要成为成熟的文学理论,必须要有广泛的实践应用,应用于文学史书写和文学研究,这不仅是理论建设的需要,在根本上也是寻求文学研究和文学书写的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学史观的建构——答《东方论坛》编者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文学思想性质和领导思想的研究,早已抛开“政治框架”的阶级定性,而纳入了人学范畴或现代性范畴进行探索与思考不过,至今我对五四文学的思想性质与领导思想的研究尚有些困惑;在文学史观研究上,我最看重的是“人学”文学史观与现代国家文学史观;探讨文学史观的意义是为了更切实地拓展、提高、充实、丰富研究主体自身,也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教学内容更新,有利于学术研究创新。目前文学史观的探讨存在两大急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建立一个大家认可的价值标准或评价体系。其二,重解重评文学史的文学运动形态、文学理论形态和文学创作形态。  相似文献   

4.
进化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研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史观之于文学史研究至关重要,而进化文学史观则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它承续了我国古文论中之进化思想因素,又自觉借鉴了西方现代进化文学史观,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进化文学史观,以胡适、茅盾为代表的新文学先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尝试运用进化文学史观研究并书写了外国或中国文学史,显示出进化文学史观的主要功能特点与突出缺欠;进化文学史观用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阶级论文学史观相比异大于同得小于失,同现代性文学史观相比同大于异失小于得,惟有现代国家文学史观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方可视为科学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5.
一 我们的文学评论和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工作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一些在文学上相当有建树的作家、诗人往往被“冷落”,在文学评论中极少提及,在文学史上或者地位低下,或者根本没有地位。著名的报刊编辑、小说家、法国文学翻译家李劼人就是极为突出的  相似文献   

6.
现代中国文学史构建亟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的问题,一是对已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进行调整,惟有建构现代中国文学新学科方能适应书写现代中国全景观文学史的需要;二是确立涵括性大的具有普适‘性功能的价值评估体系,给多系统多元化的现代中国文学以公平合理的评价;三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旨在以史为鉴,自觉反思、追根溯源、探求规律是实现此宗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本刊一直致力于当代辽宁作家研究。当代辽宁作家群作为一个地域性写作群体,它的繁盛必有与其伴生的地域性文学评论群体。但目前的现实是,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对作品的研究远远多于对文学评论的研究,辽宁亦然。韩春燕作为辽宁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一直关注新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发表过大量相关评论和学术文章。本专栏此次推出韩春燕学术专著《文字里的村庄》的评论专辑,是在关注辽宁地域性文学创作的同时,亦在关注文学评论,以期达到当代辽宁文学创作与评论双翼飞翔的效果,并希望引起相应的重视。韩春燕出版的学术专著《文字里的村庄———当代中国小说的村庄叙事》于2012年获得第七届辽宁文学奖文学评论奖。著名学者王向峰、刘恩波、秦朝晖分别就这部专著撰写了评论文章。其中对该专著中所谈及的"村庄文化"问题给予了高度评价。村庄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文人极为关注的话题,是社会发展与变迁的晴雨表。在中国,村庄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基本单位,一直成为作家书写的对象,但描写村庄文化的文学作品也不都能反应村庄的全部。而韩春燕却以饱含深情的态度、精细巧妙的构思、敏锐的独特视角和散文式的笔法,将当代中国作家笔下的村庄融为一体,梳理了文学研究视界里的文化的村庄和村庄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杨慎对诗、文、词、散曲、杂剧及赋、弹词等文学创作都有涉猎,创作十分丰富。历代对其创作尤其是对其诗、散曲、词的评价较高。截至2018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一般都对杨慎及其创作有介绍书写,评价或高或低,但也有个别《文学史》对杨慎只字不提。杨慎的文学史书写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学史中呈起伏不平状态,这样的起伏不平主要有其身份、大礼议事件、作品书写内容及对其研究不够等原因。杨慎文学史书写篇幅偏少、评价偏低,这与其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不相称。  相似文献   

9.
李松  杨芷若 《东方论坛》2024,(2):102-117+2
自19世纪末,海外汉学家开启了中国文学史的编纂工作,21世纪以来走向成熟和深化。梅维恒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2001年出版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讨论,该书有关敦煌文学书写的问题值得重视。通过阐述选取文献的缘由、撰写的思路以及向文学本位回归的特色,可以提炼出作者书写敦煌文学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即跨学科视域和跨文类叙事研究。考察该书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方法论,可以为国内的书写实践提供路径参考。中国文学史编纂应该立足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参与全球国际对话并构建科学的文学史理论,撰写真正内在于中国文学文化同时又融入世界潮流的文学史著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观的萌生发展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特点的、不断流动变化的过程。中国女性文学是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以来人的发现和女性意识的觉醒而走进文学史的。同时,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和女性作家作品的引介也开阔了作家的视野,它们共同催生中国第一个女作家群体,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在此后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前行中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1.
在整个文学批评凸显边缘和失语的情况下,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更是处于弱势状态。在各种话语争鸣之中,无论是本民族自身的文学批评还是汉族学者对民族文学的批评,都因没有真正把握民族文学的书写特征、价值取向、审美规范和历史定位而存在批评的软弱无力状况,既不能科学剖析问题也无法给予文学创作以有益指导。调整批评姿态、转换批评方法、更新理论资源,成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对作家研究的忽视是造成文学边缘化的原因之一。在对理查德.鲍尔斯等十位美国当代作家访谈的基础上,借鉴人类学田野调查和口述史的研究方法,本文全面总结并深入分析了当代美国作家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和写作环境等。美国作家大部分在早期都有机会接受写作指导,并且有过丰富的人生历练。青年作家大多是科班出身,获得过文学创作专业学位,成名作家在大学任教者居多。写作环境便利开放,和同行交流机会良多。对美国作家写作状况的研究可以打通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隔膜,在作家写作与文学研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成文学爱好者、文学创作者和文学研究者共同关注文学的生成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韩愈“以文为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以明道"并非韩愈古文理论的核心,有意"明道"之作也并非韩愈作品中的精华,过分强调韩愈散文的"明道"作用,无异于买椟还珠.与此相反,"以文为戏"更能体现韩愈文学创作的独特性.韩愈"文以明道"说在理论上并无多少创见,但韩愈对"以文为戏"的理论阐述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却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建立在认识文学自身价值的基础上,视文学的审美追求超过直接的功利目的,因而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文学早已进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现在的问题只是怎样"入史"。怎样入史?一是要做好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工作,扩大其在全国的影响;二是要坚持文学的国家水平标准,准确地反映各民族文学的创作成就;三是要采取融入的方针,从不同民族文学的交流和融合的高度来把握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特色;四是可以撰写单独的少数民族文学史,或者是单一少数民族的文学史,在高校开设少数民族文学专题课。真正的民族平等是基于民族自信的平等,处理少数民族文学入史的问题,也应提倡这样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现当代母语文学创作继承并发扬了蒙古族悠久的文学传统,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发展,出现了很多文坛"大家"。这一时期,蒙古族母语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和表现空间不断拓展,主题思想、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日臻丰富,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日趋多样,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更加浓郁,成为蒙古族文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丁玲不但是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伟大作家,而且是伟大的文学教育家。她文学教育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创办中央文学研究所;办刊物,出作品,出人才;通过文学研讨会和报告会等形式辅导文学青年,著文诠释文学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17.
综观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在文学原理的普及和文学民族性的理论探索、蒙古族当代作家作品批评、蒙古族诗学理论研究、蒙古族当代文学的宏观解读等方面尤为突出。要想构建新的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语境,探索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学术生长点,首先,必须强调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的独立地位和健全品格。新的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不应像过去的批评那样追随于作家的创作之后,成为蒙古族当代文学作品的附庸,而应具有超前性和预测性。其次,必须强化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的多元格局,多元共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事实,新的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也应如此。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是个颇为复杂的文化人。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文学史上很少提及,即使提到,也仅仅是在《语丝》时期略提一笔。其实,他不仅文学创作颇丰,而且在文化理论建设和文化批评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幽默文学”、“闲适小品”、“性灵文学”和“娓语笔调”等文学主张都是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9.
从地域生态文化视域,并放在当代中国文学整体,对陕西作家的创作进行审视来看,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为标志的陕西作家,以其创作实绩,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一笔。他们对于当代文学的启示在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要深植于他所生存的环境、故土的地域文化;始终关注现实,坚守平民立场与情怀;坚守艺术精神和纯艺术的道路;对于人文立场与良知的坚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