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清代泰州地区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以水、旱灾害为主;水、旱灾害连年发生,甚或交替发生;灾害发生总频率高,除水旱灾害外,其他灾害发生频率低;灾害类型在地域上有差异,水灾集中在下河地区。地形、气候、黄河南迁、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清代泰州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清代泰州地区自然灾害对百姓生命财产造成损害,引发饥馑和物价上涨。蠲免、赈济、抚恤是清政府对泰州地区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主要救灾形式。  相似文献   

2.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集中于地震、泥石流、旱灾、雪灾等方面。本文对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解决的相关对策,并结合民族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防灾救灾机制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清代河南的自然灾害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是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造成灾害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作者试图通过对清代河南自然灾害状况的统计分析,揭示清代河南自然灾害的特点,从而为今天的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汶川地震为切入口,分析了我国现行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从灾害承受和管理能力建设,现行灾害救助体系与现代灾害保障需求,巨灾的风险分担机制等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健全我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对策,即构筑参与主体多元化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不断加强灾害承受和管理能力建设以及建立巨灾风险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中国铁路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并重点阐述了12个基本灾害类型的特征、致灾机理、区域分布、灾情和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6.
东汉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东汉自然灾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史料的搜求整理、灾害灾次统计、灾害时空分布、灾害形成的社会以及自然原因、灾害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甚或人们的心态和价值取向的影响等方面。多灾种综合研究者少,各灾种研究不平衡。  相似文献   

7.
在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和灾害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模型。并深入研究了如何利用阈值理论实现特征级融合和基于D-S证据理论融合方法的决策级融合,保证了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做出更加及时、准确的决策,对提高自然灾害应急水平以及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危及档案安全的灾害主要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种。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人为灾害来自于人的活动或失误所诱发的灾害如水浸、火灾(包括蓄意纵火)、爆炸、核事故和环境污染等。通过对涉关档案库房设备、灾害发生与档案损毁情况、防控灾害三个方面防灾抗灾能力的实地调研,发现强化防控意识、优化防控设备、完善防控制度等应对策略是切实保护档案安全的有效途径。这个结论值得所有的档案机构重视并效仿。  相似文献   

9.
唐代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形式及自然灾害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灾害比前期增多且频度增大,与此同时,上游地区却少有自然灾害。作者认为,其原因在于上游地区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经济发展道路,生态环境保持较好,故少有灾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走的是与山林、水泊争地的道路,生态环境受到了较大的破坏,故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相似文献   

10.
灾害移民的特征、分类及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移民是指因自然灾害因素、社会灾害因素等胁迫导致的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重建活动,具有不确定性、自愿与非自愿转换性、往复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它可以分为自然灾害移民、社会灾害移民与天文灾害移民,自发灾害移民与政府主导灾害移民,自愿灾害移民和非自愿灾害移民等种类。灾害移民过程涉及自然和社会两大系统的变迁。灾害移民需要研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业减灾面临严峻形势,每年发生的农业灾害都造成重大损失,通过发展减灾农业才能确保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我国农业减灾系统建设已初见成效,今后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农业减灾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农业减灾的技术水平,加强灾害教育工作,增加减灾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2.
略论汉代抑制型防灾减灾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汉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自然灾害的负面作用,忧患意识强烈,提倡灾前积极预防,临灾迅速开展救济措施,灾后实行补救措施。这使社会系统对自然灾害系统具有抑制作用,能够有效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西北地区是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尤其是在近代,自然灾害成灾严重,对社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研究近代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对于更加深入地认识西北社会历史,探讨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的爆发规律以及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绵延数千年的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以来的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史是其辉煌的一页。今天,总结这一辉煌一页中的鲜活思想成果,将使我党的思想理论宝库增添新的财富。在新中国成立前28年中,尽管中国共产党还处在艰难的革命环境下,但是它以解救中国的劳苦大众为宗旨,为领导、帮助、关心受苦受难的广大人民群众应对、度过乃至战胜各种以旱灾、涝灾、饥荒、蝗灾和疫灾为主的自然灾害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有上10次之多。从1949年旱、冻、虫、风、雹、水、疫等灾害,1954年长江、淮河出现大洪灾,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在应对这些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抗灾救灾的思想日益成熟。  相似文献   

15.
明代北京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包括水灾、旱灾、雹灾、风灾、地震、蝗灾、瘟疫等,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密度大.频发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公共工程、民众生活乃至生命以及社会治安、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破坏和危害.一定意义上说,明末频发而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了明朝灭亡.明代北京地区自然灾害频发而严重,与北京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及大气环流、地形及河流分布,当时北半球处于小冰期以及北京地区长期以来不合理开发、自然环境恶化均有一定关系.对北京地区的自然灾害,由明朝中央政府直接领导,设仓、治水、捕蝗以备灾,祈祷、修省以祛灾,蠲免、赈济以救灾,其措施完备、赈恤丰优均为外省、外府所不及.  相似文献   

16.
兼顾自然灾害长期经济影响评判的需要与可能,基于协整理论运用VAR模型与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自然灾害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的自然灾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考虑自然灾害事件影响的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自然灾害是作为消极因素而存在的,其在短期和长期中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较为显著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江苏省的自然灾害情况,认为自然灾害是自然规律与人类活动产生冲突的结果。在研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基础上,探讨了自然灾害损失变化的3个主要阶段,述评了国外的综合减灾理论。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来提高减灾能力,并以江苏省的实践为例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18.
北洋政府时期,湖南每年都有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发生,尤以水旱灾害为最.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既造成湖南社会动荡、经济衰颓的恶果,同时又对湖南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