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唐代名僧玄奘长期在印度留学,回国后继续研习讲述因明学,翻译印度因明学文献,发展了因明学理论,使唐朝成了当时世界上因明学研究的高峰和因明学东渐的源头。中国近代出现了世界逻辑史上罕见的逻辑、因明、名辩三个逻辑传统相互激荡、比较研究的现象,玄奘传入的因明是形成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逻辑史上,因明(亦称因明学)同古希腊的逻辑、中国古代的名辩学是三颗瑰丽的明珠。因明不仅在古代印度佛教和人们思维活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各国逻辑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世上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利用翻译、注释、论文、著作等形式探讨和推广因明。在介绍和研究因明方面,中国的学者首当其冲。过去有人把中国逻辑史粗略地划分为先秦的名辩学,隋唐的因明和明清以后的逻辑学三个阶段。而今中国已故著名逻辑史家汪奠基先生在其《中国逻辑思想史》和周文英同志的《中国逻辑思想史稿》里也都列专  相似文献   

3.
因明的语用属性发乎自然,无可争议,此一属性也是因明别于西方逻辑和中国墨辩的一大特色。这样的特点尤其在陈那新因明的过论中得到了集中的彰显。新因明的宗九过,无论是以语用学的社会公约性为参照还是以语言的合作原则为标准,都具有语用学的因素和色彩,而对此方面的探寻研究可以挖掘因明学研究的新价值,拓展因明学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汉传因明研究大体呈现了经典注释型、佛教解读型和逻辑解读型3种研究范式,其中以最后一种为主流,这种范式的特征是依据三段论逻辑评判标准来断言三支比量是演绎还是归纳的性质.其实,对因明进行逻辑解读型的论证范式是不合理的.于是,基于论证的结构,从理由和主张两个层面来考察这种论证范式:首先,因明论证尤其关注对理由真实性的检查,理由为真的检验是靠规则来约束的.其次,因明论证对理由之真实性的把握是以主张为本位的,即通过对主张的确认来追溯理由的真实性,这就更体现了因明论证关注语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论证活动的影响.最后,基于三段论本身的形式结构,将三段论定义为是一种"空架子"的论证,理由的真实性以及理由对主张的支持程度并不是它关注的问题.因此,"逻辑解读型"范式在因明研究中并不合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佛教的传播,因明之学作为佛教逻辑也广泛传入藏区,成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随着藏传佛教的形成,因明学也实现了本土化,形成了系统的独具特色的藏传因明学,为藏族历代学者所传承和研习.千百年来,藏族地区因明大师不断辈出,因明著作层出不穷,研究领域之广,研究层次之深,研究水平之高,已远远超过其印度故土.但是,传统也需要创造和革新,只有这样,这一优秀传统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作为藏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藏传因明学.同样不能回避这一问题.鉴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就藏传因明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一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6.
"譬"、"喻"因含义相近常被人们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名辩思想和因明学的角度来看,尽管它们在缘起、论证方法、悟他目的等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但从推理的结构、形式的稳定性等方面来看,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名辩学之"譬"是一种独立的推论形式,而因明学之"喻"只是推论中前提的一部分;形式上名辩学之"譬"相对稳定,因明学之"喻"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别;方法上名辩学之"譬"大多使用类比、比喻说明问题并且例证详尽,因明学之"喻"与"譬"大致类似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过论作为因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它的研究一直囿于传统的分类方法,这似乎限制了人们对过论,进而对因明的认识、思考和研究。文章试图借鉴逻辑学的二分法,用形式和非形式谬误来重新划分因明的三十三过,以探索认识因明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因明与逻辑的比较研究,是因明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陈那新因明体系是演绎推理,还是演绎与归纳的结合,或者既不是演绎推理,也不是演绎与归纳的结合,而仅仅是类比推理(根据其结论是或然的而看作归纳推理的一种),这是因明与逻辑比较研究中带根本性的大问题。我在1989年全国藏汉因明学术讨论会上递交了《陈那新因明是演绎推理吗?》一文,从陈那新因明的整个体系出发,论证他的因明论辩逻辑的推理性质是最大限度的类比推理,从而修正了我自己曾经接受过的从本世纪以来因明学界至今还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该文收辑在即将出版的《因明论文集》中)。姚南强同志在《复旦学报》1990年第六期上发表了《论陈那新三支式的逻辑本质》一文,对我的看法提出了异议。这对活跃因明研究是有  相似文献   

9.
藏传因明在藏区的传承与发展历史已逾千年,文献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因明学在藏地的本土化过程中,藏族学者投注了极大的热忱,翻译、研习、批判与发展,学风始终未辍.可对因明学在藏区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突出藏族学者对因明学在理论上的完善与拓展,为同仁提供基础性研究资料,展示藏传因明学蕴含的丰富的理论生成力和多元的思维向度.  相似文献   

10.
[摘要]“百年中国因明研究”这一课题应以对印度因明两座高峰和汉传因明的正确认识为出发点,以面向未来的态度来总结过去,旨在于国际学界的广大论域中彰显中国因明的独特价值。本课题由五大专题构成:(1)百年因明研究的概述:以汉传对陈那新因明的正确解读为据,评析百年研究的功过得失;(2)百年因明的文献研究:总结百年来的文献研究,促成学界对梵汉藏文献综合研究法的充分认识;(3)百年藏传因明研究:总结藏传因明百年的历史进程,说明未来应在汉、藏因明的比较中弘扬藏传因明;(4)百年量论研究——以港、台学界为核心的考察:梳理百年量论研究,特别是港、台近来的研究,指出未来的中国量论研究要以因明方面的已有成果为指导;(5)因明研究——国际与中国的对话:总结百年来对国外研究的译介工作,及其对我国正反两面的影响,探讨我国研究如何在全球化环境下发扬自身优良传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周叔迦的因明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他的三本书中:《因明新例》将因明中的概念等用新的、较为贴近当时人们生活的例子代替原本的宗教意味浓厚的例子;《因明入正理论释》在阐释《入论》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明学表解》将其分析因明理论时用到的图表集中阐述,采用更直观的方式解释因明中的有关概念。  相似文献   

12.
在因明与逻辑比较研究方面,学术界走了大半个世纪的弯路.不少因明研习者从20世纪初起便丢掉了唐疏的优良传统,学日本、学欧美、学印度,照搬了许多错误结论.舍尔巴茨基的<佛教逻辑>认为,从古正理、古因明的五分作法到陈那、法称的新因明始终是演绎的.这有两个错误:一是拔高了古正理、古因明的五分作法,否定了陈那的贡献.二是用法称因明来代替陈那因明,否定了法称的贡献.印度学者威提布萨那的<印度逻辑史>用后起的法称才提出的三种正因(自性因、果性因、不可得因)来解释和代替陈那的因三相规则,完全混淆了历史文献,错解了两位因明大师的历史贡献.此外,日本文学博士大西祝的<论理学>,也对我国的因明研究发生重大影响.百年来国外的因明研究者大多数不了解汉传因明的历史地位,对印度佛教因明的两个高峰有着种种误解.唯有充分地认识到汉传因明对陈那因明的正确解读,才能避免百年来的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13.
藏传因明学的发展梵文Bramana的含义是“新知”,藏文译做Tsedma(测码)即“真知”或“正确的认识”。“新知”一词为什么译做“真知”或“正确认识”呢?原来因明学规定:正确的认识必须符合“新知”的条件。“新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处在一刻也不停的发展变化(无常)之中,如果人们的认识静止不变,老停留在一种看法上(即恒常)就会变成“过时的黄历”,事物在不停地发展变化,认识也应该准确无误地反映发展变化中的事物的此时此刻的状态,只有这样符合现实的反映,才算正是确的认识。事物的变化不是重复一种状态,正确的认识应当是不重复的崭新的。第二层意思是说:因明学的任务是面向未知领域的,利用因明的认识方法,能发现新问题,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知识,所以称做“新知学”。  相似文献   

14.
一、章太炎对名学、因明与西方逻辑的比较研究 章太炎一生著述甚多,内容涉及史学、语言学、文学、逻辑学诸方面。章太炎在逻辑方面的主要成就在于进行了西方逻辑、中国名学与印度因明的比较研究。在章太炎之前,严复对西方逻辑作介绍时,已经注意到对西方逻辑与中国的传统名学进行比较研究,但严复还没有注意到对世界另一支逻辑的重要流派——印度因明进行比较研究。章太炎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 印度因明自唐代正式传入汉地以后,曾经兴盛过一段时间,后来则随着佛教法相宗的衰落而衰落,到明清之际,因明几乎成了绝学。到清代晚期,佛学法相宗又趋向复兴,因明也随着得以复苏,当时对复兴佛学较有影响的人物是杨义会(1837—1911),他27岁时开始学  相似文献   

15.
[摘要]唐代玄奘法师随顺印度佛教的瑜伽行派传统,将佛教的逻辑学、知识论和辩论术学说统称为“因明”。时至今日,我们仍应使用“中国因明”来统称主要在中国汉、藏两地得到保存和发展的佛教逻辑学-知识论传统。“百年中国因明研究”是指从1896年至今这一百多年中在中国发生的对于因明的研究。对于百年因明研究的研究,不是外在于百年因明研究本身的另一项课题,而是我国的因明研究在经历了长期发展以后所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环节。然而,目前学界的总结和回顾,还未全面实现自觉的总结与反思,未能在反思中彻底扭转以往“据西释中”的研究模式。唯有将百年因明研究的总结视为因明研究本身的事情,才能真正从内行的角度作出评判与鉴别、总结与反思、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的因明研究在玄奘的传译和倡导下曾盛极一时,奘门大德依据玄奘口义写下了大量因明文疏,为汉传因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嗣后唐代的因明研究随着慈恩宗的衰落而式微,唐代诸疏亦散佚几尽.然封存于敦煌石室的文轨与净眼等所撰因明论疏的写卷则在洞中安然度过千年,直至20世纪初才被发现,后被斯坦因和伯希和收走,现藏于英国图书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本文对敦煌出土的七种因明写卷一一作了简介,并分析了敦煌因明写卷出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百年中国因明研究"这一课题应以"继往开来"为核心的理念,在创新中继承和总结前人的研究,全面提升我国因明研究的整体水平,并在国际学界的广大论域中,彰显汉传因明的重要价值和百年中优秀成果的学术地位,向世界展示"中国因明"的新形象。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意义在于打通百年研究中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中国因明在新一个百年中的创造新转化。本课题研究应以义理与文献的双向互动为核心的方法论原则。以此为根据,便展开为义理对勘、文本译研、逻辑刻画、比较逻辑、哲学诠释和历史研究这六种基本研究法。采取义理和文献双轨并进的研究路线,有助于克服此前研究中片面强调其中一点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关于唐代汉传因明(佛教逻辑)的一篇概论。玄奘是汉传因明开创者,他又是当时印度因明的最高成就的代表者,但是他没有自己的因明著作。本文对玄奘弟子所撰的三种疏记中的因明思想钩玄提要,全面评介其成就和不足,并从中总结出玄奘的因明学成就和汉传因明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戊戌变法以前,中国近代的翻译主要是洋务派的科技翻译,后扩大到社科领域。此时,人们基于自身固有的文学观念,并不重视文学翻译,仅有若干零星的“以中化西”的自发翻译。戊戌变法时期,近代文学翻译在特定视域下“误读”西方文学--主要是小说,认为它是西方“开民智”的启蒙利器与政治宣传的工具。此时,中国社会完成了对文学翻译大规模兴起的思想准备,之后文学翻译被实质性地纳入到了中国文学变革的内部。  相似文献   

20.
因明概论     
因明是印度逻辑——正理学说的一个分支。随着佛教的传播,印度因明被介绍到中国。因明成为中国逻辑史的组成部分。中国成为因明的第二故乡。因明在中国有汉传和藏传之分。汉传因明包括从弥勒到世亲的古因明和陈那的新因明。藏传因明弘扬的则主要是陈那晚期的因明学说以及陈那后人法称的因明学说。无论是汉传因明还是藏传因明,在因明发展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逻辑发展上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