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斌志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随着我国突发事件的增多及其所造成的社会公众心理危机的严重,叙事疗法作为一种后现代的心理咨询方法,在突发事件精神救助活动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叙事疗法能帮助受创伤者抒发并辨别情绪,减缓并处理受创伤者的危机情绪,帮助受创伤者处理突发事件,增加当事人的正常化态度.叙事疗法介入突发事件精神救助活动一般要经历建立契约、故事重建、制图、探险以及结案和追踪等步骤. 相似文献
2.
褚春元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6)
春秋末期至战国末叶,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激烈转型的大动荡时期。一方面,周代的礼乐制度和礼乐文化的生存环境遭到空前的破坏,雅乐艺术走向衰退;另一方面,人的意识逐渐觉醒,新的思想解放潮流蓬勃兴起。这就给春秋末期至战国末叶的审美思潮的发展带来新的变化,"纵情"和"爱美"成为审美思潮的主流。这种审美思潮的新变化必然深深地影响着其时的艺术创作,即在艺术创作上,审美的伦理道德化被全面突破,创作主体的情感更加自由抒发,艺术创作更趋于一种纯审美性,体现出一种"趋情致美"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3.
春秋人格是一种文武兼备的人格,是春秋时期君子所具备的刚毅不屈、慷慨悲壮、光明磊落的人格。自汉以后这种人格逐渐丧失,逐渐形成了一个崇尚文治、缺乏强健尚武精神的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日本与欧洲的强大与崛起皆与尚武精神有关。发扬强健的尚武精神,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格,从而形成强健的国民精神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唐春兰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0-64
在当代女作家徐小斌的小说中,逃离是女主人公在现实社会受挫后最重要的行为方式,而那些蒙着神秘文化面纱的宗教神话世界、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化外之境"和摆脱了历史束缚的自然爱欲世界,则成为对主人公进行精神救赎的皈依之地。从心理学的意义看,这种奇特的逃离方式具有对病态现代人进行精神疗救的形而上色彩。然而,拨去神秘的面纱后我们发现,现代人始终无法抵达真正的灵魂栖息地,获得心的归属与庇护。 相似文献
5.
徐仪明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5):17-19
《道德经》是一部和谐之经,其和谐精神具有普世性。"道"是其最高范畴,"和"是贯穿其中的主线。道通人心,其和谐精神的普世性体现在东西方两个重要的心理疗法体系,即人本主义心理疗法和森田疗法之中,其所体现出的治疗效果不仅具有养生保健作用,同时也与构建和谐社会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7.
常彬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6(2):6-9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一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的文艺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文献,以其深远的历史作用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而被人们不断地阐释和研究。从其发表到新中国建立直至"文革"结束,《讲话》一直被当成文艺界遵循的唯一指针,甚至被一些人"神化""圣化"和极端政治化。而新时期以来,作为对"文革"时期的极左思想的反拨,一些人开始站在启蒙的立场对其进行质疑甚至排斥。时值《讲话》发表69周年,我们试图以开放和发展的眼光把其放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这多元文化参照系中来对其进行理性地审视,做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这就是我们编发这几篇文章的初衷。此外加上一篇对新世纪(即21世纪)以来研究《讲话》的综述,以帮助人们了解近10年来这一问题研究的概况与走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