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闻一多是唯美主义诗人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三年前,闻一多的老朋友朱自清在《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一文中,对闻一多的一生作了十分中肯的评价,他说:“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学者的时期最长,斗士的时期最短,然而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和学者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斗士。”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先生很早就十分明确地指出:“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这三重人格集合在他身上,因时期的不同而或隐或现。”(《闻一多全集·朱序》) 是的,诗人、学者、战士这三重人格集中于闻一多一身,只不过因时期不同或隐或现而已!他一生经历过两次大的转变:由以美为艺术核心的追求者变为所谓不过问政治的学者,再变而为狮子吼的民主战士。这个过程可以用图表作如下表示:  相似文献   

3.
古典的新义——谈闻一多解《诗》对弗洛伊德学说的运用侯美珍一、前言闻一多(1899—1946年),朱自清说他这辈子是诗人、是学者,也是斗士。由1925年参加《晨报》的诗刊,到1929年任教青岛大学,可说是他的诗人时期;以后到1944年参加昆明西南联合大...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论     
一红云呵!鲜明美丽的云呵!你给了我一个新生命! 世界上的事情有时会出现惊人的相似。朱自清曾这样评论闻一多:“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这三重人格集合在他身上,因时期的不同而或隐或现。”其实,朱自清的一生也是集合着与闻一多相似的三重人格,也是经过了诗人、学者、斗士这样三个阶段。如果我们考察他的包括创作和批评在内的全部文学活动,就能够生动地认识他的全个人格,也就能够认识在拂去历史灰尘之后,把“朱自清”的名字写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全部意义和全部价值。朱自清(1898—1948),出生于一个小官僚的封建家庭,幼时随家从东海移居古城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在扬州两淮中  相似文献   

5.
虽九死其犹未悔──纪念闻一多李凌“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1946年7月15日,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毛泽东写道:“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  相似文献   

6.
诗人、学者、斗士闻一多的一生,是极其光辉的一生,是不断求索、不断斗争、不断前进的一生。作为一个斗士,他由一个国家主义的爱国主义者发展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坚强战士,用自己的生命谱就了一部壮伟的史诗。作为一个学者,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系列见解独到的精辟论著。同样,作为一个诗人,他在新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功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璀灿的诗篇。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早就被称为集诗人、学者、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人物.作为诗人,他以《红烛》《死水》等著名诗集确立了自己在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斗士,他以自己的生命在现代民主运动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页.毫无疑问,作为学者,他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但究竟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位学者,他是否也像他在现代诗歌史上、民主运动史上的地位那样,也在现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问题,直到目前仍然是研究得不够不充分的.新编12卷本的《闻一多全集》的出版,为认识和评价学者闻一多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作出这样的判断:在中国现代学术上,闻一多是个博通古今中外、才华横溢、见解独特、成就卓著、影响巨大的杰出学者.他以中国古代文学为研究中心,而又眼光辐射整个传统文化;他以中国传统学问为根基,而又大力汲收西方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他治学态度严谨,实事求是,而又曾于创造性思维,勇于提出并证成种种假设;他长期在“故纸堆”中生活,而又将历史与现实沟通,有浓厚的忧患意识、强烈的使命感和为真理献身的大无畏斗争精神.他是以自己的特殊学术个性和贡献研身于屈指可数的近代大学者之列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经过长期准备和充分酝酿,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在武汉召开了第二届全国闻一多研究学术讨论会。参加大会的有老一辈专家教授和中青年研究工作者,闻一多的友好、学生及亲属,还有日本和香港的学者,近一百人。代表提交了三十多篇论文。会上展开了热烈讨论,对闻一多的思想发展、新诗创作和古典文学研究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一、关于闻一多的思想发展关于闻一多的爱国主义思想,大家看法较一致,认为它贯串了闻一多的一生。闻一多的思想、人格、学术、创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主要活动大都和爱国主义思想有关。但在具体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不同观点和看法。有的认为,他走过了一条诗人学者到斗士的发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早就被称为集诗人、学者、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人物。作为诗人,他以《红烛》《死水》等著名诗集确立了自己在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斗士,他以自己的生命在现代民主运动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页。毫无疑问,作为学者,他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但究竟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位学者,他是否也像他在现代诗歌史上、民主运动史上的地位那样,也在现代  相似文献   

10.
作为诗人、学者、战士的闻一多,爱国主义思想贯穿始终。本文主要以闻一多的诗集《死水》和《诗经》研究成果作为分析对象,通过本文解读的方式,寻找出诗人时期和学者时期在爱国情怀中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先生的师德刘兆吉“闻一多集诗人、学者和斗士这三重人格于一身,形成了特异的风骨。”[1]这是大家公认的。他一生的贡献和壮烈的爱国行为,毛泽东同志都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2]但在这种盛名之下,掩盖了他还有一项最伟大、时间也最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先生以身殉国,到今年整整四十年了。 闻一多这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治学严谨、富于创新精神的著名学者,永垂青史的民主主义斗士,是我们知识分子和正在探索人生道路的青年们学习的榜样。 在举国上下,合衷共济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年代,我们更应向闻一多这位先烈学习如下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循着诗人、学者、斗士这三个阶段,就闻一多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心灵历程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深入研究闻一多对母体文化从自卫到超越的思想轨迹,对于我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中西文化的结合和传统文化的改造,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很有参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是新月派诗人,是古典文学的学者,更是一位爱国主义的民主斗士。爱国主义是闻一多思想发展的主旋律。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者,他的思想的产生、发展和确定,一方面是由内因,即他对祖国的炽热的爱所决定,这一点决定了他的留学、研究方向和投身社会活动;另一方面又由外因,即目睹中国的积贫积弱,民生多艰,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使他要为人民而激呼,为祖国而呐喊,希望祖国富强,民族昌盛。本文从闻一多的留学、学习,弃画学文、写诗,以及教学和研究各个方面,探讨了这一思想形成的内因和外因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的意义是由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起点位置决定的,这就决定了后来的诗人和诗学者必然不同程度地经历"回到闻一多"的过程.从根本上说,闻一多这位辩证处理古今中外诗学关系的诗人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回到闻一多"的过程,这具体体现在他的诗歌转向方面.  相似文献   

16.
20年代与30年代之交,闻一多曾在武汉大学工作近两年.这段时间,是他一生中从诗人时期到学者时期的转折点,因此也是他人生道路上重要的一站.由于时间短,没有重大活动,留下的历史资料也不多,闻一多的这段生活经历并不很为人注意,以致有些史实至今还比较模糊,有些基本事实一直是众说纷纭.本文拟根据武大校史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对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早期诗歌美学思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文艺现象,表面看来,确有相当“矛盾”的地方.建国初年,李广田先生就指出:这个“矛盾”是他“一面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而同时又在喊着我们的主张是‘艺术为艺术’”.李广田先生的文章旨在全面论述闻一多的政治思想、文艺思想的发展及其生活和创作道路的演变,因而未能对闻一多早期诗歌美学思想的“矛盾”作进一步的探讨.遗憾的是,五十年代出版的几家中国现代文学史,对于闻一多早期诗歌美学思想的研究,并没有将李广田先生提出的问题深入下去.著作者只是以现象的外观代替本质的分析,简单化地以“矛盾”二字作为闻一多早期诗歌美学思想的实质性概括.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张毕来编著的《新文学史纲》,著者认为:“闻一多的创作活动是充满了矛盾的”.“五四时期,他在政治感情上是一个热烈的爱国主义者,在艺术思想上是一个极端的唯美主义者”.丁易、刘绶松编撰的两种文学史,也持类似观点.认为:闻一多既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又是一个极端唯美主义者.这种观点,延续至今,几成定论.但我对这些观点却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20年代与30年代之交,闻一多曾在武汉大学工作近两年.这段时间,是他一生中从诗人时期到学者时期的转折点,因此也是他人生道路上重要的一站.由于时间短,没有重大活动,留下的历史资料也不多,闻一多的这段生活经历并不很为人注意,以致有些史实至今还比较模糊,有些基本事实一直是众说纷纭.本文拟根据武大校史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对一些问题试作一番考核辨正的工作.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又还没有确凿证据的,则只提出一些历史事实和初步看法,以供参考,而不遽下断语,以免以讹传讹.一、是不是中文系(或外文系)主任闻一多在武汉大学担任什么职务,这个问题长久以来没有一个公认的正确的答案.1948年开明版《闻一多全集》第1卷收录的闻一多《事略》和《年谱》,说法就互有差异.《事略》说闻一多于1928年“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年谱》说是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分歧点在于是否有兼职.此后几十年里,后一说得到广泛流传,而出现最早的《事略》的说法,却几乎销声匿迹了.1980年,程千帆先生在给《新文学史料》的一封短信中,对“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一说提出异议,认为它“似于事实有出入”,“闻一多在武大是外文系教授,并不在中文系,也不是主任”.在其影响下,不久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先生的诗经研究——为纪念闻一多先生八十诞辰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位伟人,在他身上兼有诗人、学者和战士的三种品格,他在新诗创作、古代文学的研究和为新中国诞生的战斗中,都做出了他独特的贡献,为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但令人痛心的是,闻一多先生竟以四十八岁的盛年,死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弹下,他没有亲眼看到为之献身的新中国的诞生,也没有完成他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所拟定的宏大的蓝图。一九四七年。当《闻一多全集》出版时,郭沫若同志说:“一个人倒下去,千百万个人站起来!在革命工作上我虔诚地希望能够这样,在为人民服务的学术工作上我也虔诚地希望能够这样。”在纪念闻一多先生八十诞辰的时候,作为一个热爱闻一多先生品格和学问的后学,我愿意把自己学习闻一多先生有关《诗经》研究的心得写出来,以响应已故的郭老在二十多年前,为纪念闻一多先生所发出的这一切实的提议。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身为现代诗人和学者,在诗歌创作中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表现出"诗中有学",从诗歌转向学术研究后,仍然保有了作为诗人的性情、思维和品格,使得学术研究带有鲜明的诗性特征而"学中有诗",这不仅表现在闻一多主要以古代诗歌为研究对象之中,而且在他的整个学术研究过程和研究世界里都体现出一种诗性思维,以不同于科学性的逻辑思维而表现出他思维品格中的本真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学术研究中的直觉性和诗意化的想象,诗性思维保证了他在学术中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