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救命稻草     
在没有更好的东西可依靠时,稻草也是好的。有个村庄被洪水围困了很久,眼看就要淹没了。一个母亲嘱咐她的孩子:如果洪水卷走你,一定要牢牢抓住一切可以抓到手的漂浮物,利用它们赢得被救的机会。孩子天真地问:“难道说就是一根稻草,我也要牢牢抓住它吗?”“是的,孩子。”母亲无比肯定地说:“如果你没有更好的东西可以依靠,一根稻草也是好的。你要牢牢抓住它,直到有人来救你。”村庄淹没那天,这个随波逐流的孩子,果然看到前面  相似文献   

2.
由一个名词或名词偏正词组构成的句子,叫名词非主谓句。名词非主谓句在文章中出现的情况不同,它的表达作用也就不同。 在剧本里说明时间地点,常用这种句式。如贺敬之等的《白毛女》第一幕的舞台说明:“一九三五年冬”,“河北省某县杨格村。”用这种句式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年,在鲁迅研究中,出现了一个鲁迅与个人主义的关系问题。有人说,鲁迅是个人主义者,有人说,鲁迅不是个人主义者,但这正是他的“人格弱点”。为了把鲁迅和个人主义联系起来,有的人竞说鲁迅写杂文“首先是为了吃饭”,即为了有个“谋生的手段”。鲁迅是人,为了活命,他也要“吃饭”,也要“谋生”,因而发表文章也要拿稿费。但是,他写什么和怎样写,却不是由“吃饭”和“谋生”决定的,而是由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的。例如,1932年,内山完造曾邀请鲁迅到日本小住,并说他可以以写作来维持生活,鲁迅回信说:“早先我虽很想去日本小住,但现在感到不妥,决定还是作罢为好。第一,现在离开中国,什么情况都无从了解,结果也就不能写作了。第二,既是为了生活而写作,就必定会变成‘新闻记者’那样,无论从那一方面都没有好处。……依我看,日本还不是可以讲实话的地方,一不小心,说不定还会连累你们。再说,倘若为了生活而去  相似文献   

4.
在关于《雷雨》的评论和研究文章中,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剧本是以周朴园和蘩漪的矛盾冲突为中心。”有的说:“在这个剧本里,作为周朴园的一个主要的对立形象,最无情地揭露了他,给他以致命的打击,让他当众出丑的,并不是鲁大海,也不是鲁侍萍,而是蘩漪。”有的说:“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侍萍与周朴园的冲突,都只在第二幕中稍稍接触了一下,侍萍甚至很少有与周朴园斗争的意思。蘩漪与周朴园的冲突则不然,它是贯串全剧始终存在的。”其实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剧本的实际情况。第一、《雷雨》虽然是落笔于“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光景”的十六个小时以内,地点又基本上在周公  相似文献   

5.
《真州竹枝词》是江苏仪征的一部地方文学.仪征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它是大运河的入江口、扼江、淮河运道的枢纽,唐时已是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宋真宗曾指定在这里熔铸金像,由于铸像仪容逼真,以后就有了“真州”、“仪真(征)”的地名.这里历来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有“风物淮南第一州”之称.“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清·王士祯《真州绝句》),“酒店原开红袖底,城门亦在绿杨中”(清·孔尚任《由扬州之仪真》)等等动人的诗句,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小说家也没有忘记这块土地,刘鹦在《老残游记》一书中曾经提到:“到了仪征大码头,可以随便吃到一些美酒佳肴,那里住有数万富户……”这些也许要算作外乡人写仪征,若算仪征人写仪征,我想《真州竹枝词》(尽管它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无甚名  相似文献   

6.
我的教师梦     
我教了那么多年的书,但每年在9月1日上第一节课时都非常紧张。我非常重视上第一节课, 包括这次到南京师大附中来。为了上好第一节课,我在北京就先准备了两天。我提前四天到附中来,就是为了要准备好第一堂课。我为什么这样紧张,就是因为心里没有底。我在北大上课是非常有把握的,北大的学生能理解我,但是附中的学生,已经是我的孙子辈了,他们能理解我吗?能和我交流吗?我和他们之间能有会心的微笑吗?有还是没有,关系着我的教育理念:我追求和学生之间心灵的交流。如果学生麻木地听我讲课,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就会觉得我的教育失败了。为了避免这样的失败,我就必须作充分的准备,把可能发生的一切,都要预先想好,作精心的设计。我的第一堂课的教案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的,包括一些重要的“闲话”。开头要怎么讲,你要给学生一个什么“第一印象”,你通过你的一句话,把什么东西传递给学生:这些都要想好。第一堂课, 开头几堂课上好了,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信任感,创造了一种自由交流的气氛,以后的课就好上了,吊起的那颗心也就可以落下了。  相似文献   

7.
文题有人说:有钱就有一切。也有人说:我穷得只剩下钱了。三毛说:我们很富有,只是没有钱。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请以说“富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说富贵”,这是一个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话题。新课标明确了“让语文课程充分发挥文化、教化的功能和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与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功能”的育人目标。2005年高考全国卷及部分省市卷作文试题、命题者普遍关注人文素养与引导哲理思辨为核心,坚持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价值取向。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写好这个话题对2006…  相似文献   

8.
在茅盾的全部创作生涯中,写剧本只有一次。这唯一的一次,便是写作话剧《清明前后》。 写小说多年的茅盾,为什么会在抗战胜利前夕突然写起剧本来呢?他自己说过,使枪多年,换把刀来试试。就促动他写这个剧本的直接原因说,他在《〈清明前后〉后记》中说道:“学写剧本,这还是第一次,主要是受了朋友们的鼓励。”这里所说的“朋友们”,指的是“中国艺术剧社”的主持人及剧社的其他几位同志。 中国艺术剧社成立于一九四二年,是在党和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怀下组建起来的,是当时占领重庆戏剧舞台的主要演出团体,差不多包括了战斗在重庆的大部分著名话剧艺术工作者。主持剧社工作的,有于伶、金山、宋之的等活跃在当时剧坛上的几位干将。他们组成一个有五位成员的执委会,轮  相似文献   

9.
一八五九年五月二十七日,拉萨尔给马克思恩格斯写了一封“长篇巨页,小字密行,满纸都是糊里糊涂的话”的信,为自己受到马克思恩格斯严肃批判的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辩护。其中说:“严格地说,你们在这方面的批评,不外是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已经否认过的那种对任何一个悲剧的责备:不是说这个剧本中有这些或那些缺点和错误,而是说它根本不是另一种悲剧。你们的责备归根到底仅仅是:我写了  相似文献   

10.
提起写文章,俗语说:“开头难。”的确如此。特别是写戏,多少剧本因为第一幕的失败而使全剧失去光彩,为此引起中外剧作家和理论家对第一幕创作的得失作深入的研究。一出精采的好戏,要求在第一幕里不仅迅速地展露出故事的中心事件的起端,初步揭示各种矛盾,而且要把戏中一些比较重要、复杂的关系在有限的时间内初步表现出来;同时,能够把现在和过去的事件自然、巧妙地联结起来,刻划出人物性格的起点和  相似文献   

11.
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这个回答,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在我们国家,通常的思考方式是:要不要违反规则?首先,看看对自己是不是有利,如果有利,看见自己既无危险,又可以抢时间,就“忘了”规则;其次,看看自己会不会被发现,如果看…  相似文献   

12.
析: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老山界》中,有一句“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锇了。”从整句看,当然是因果复句,如果单就“粥吃起来十分香甜”,那应如何分析呢? 已出版的语法著作中,对此几乎没有涉及,仅在《中学教学语法系统阐要》(张拱贵先生主编)中有所提及:“前一个动词表示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是‘因何事’‘在哪方面’而有的,述说的重点在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这前一个动词就有插说的意味了。”《阐要》把它归属于连动谓语句,也还留有一点余地:“这前一个动词就有插说的意味。”  相似文献   

13.
读者平话     
《社区》2003,(22)
杂弹 原来很简单 马蹄 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小孩说:“因为妈妈今天没有生气。”原来要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 有一支淘金队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伐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个人快乐地走着。别人问:“你为何如此惬意?”他笑了:“因为我带的东西最少。”原来快乐很简单,拥有少一点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14.
《屈原》是郭沫若花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写成的得意之作,他既得意于成功地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戏剧化,典型化,更得意于剧本炉火纯青的结构艺术。郭沫若在《屈原》的创作构思过程中最感困难的不是主题的提炼,不是屈原思想性格的把握,而是如何安排情节,结构故事,以便有效地表现主题,塑造形象。他在《我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一文中说:“怎么写法,怎样才可以写得好,却苦恼着找”。屈原“三十多年的悲剧历史,怎样可以使它  相似文献   

15.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炊,一要米(材料),二要巧(技术),有了这两样才能做出好吃的饭来。写文章也是这样。一要内容,二要有技巧,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才能写出好文章来。学生的作文也是这样吗?也是。作文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书面语言的训练,跟一般写文章不完全一样,可这类问题没有什么不同。学生拿起笔来,同样要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这里着重谈谈写什么——学生作文内容是从哪里来的。常常听老师说:“学生作文内容贫乏。”常常听学生说:“作文无话可说。”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法”这门课普遍认为比较难教,这使我们想起了戏剧界流行的一句话:“人保戏,戏保人”。“人”就是演员,“戏”就是剧本。好的演员,又有好的剧本,当然“两相匹配”,最好不过。但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并不等于现实。演员和剧本之间往往是不平衡的:或者是演员好极了,剧本很不配;或者是剧本第一流,演员不相称。这时,优秀演员的演技多少可以“包庇”剧本的粗劣,好的剧本也多少可以“掩饰”演员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话题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言论:“如果读小学时我努力学习就好了”“,如果我学会弹钢琴就好了”……或者“如果当初是要我去做那件事也会做好,这有什么了不起”等等。总之“,如果”后的话是一种假设,想象中的一种条件以及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当别人对你说“如果……”的时候,你想对他(她)说些什么?请你以“生命不相信如果”为话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写作导引材料提供的话题主旨应该说很明确,作文时审题不会有太大的难度。但要写好这篇作文,还得用些心思。1、…  相似文献   

18.
有不少青年同志对我说他们喜欢写散文,我问为什么,他们回答说:“散文好写,只要把人和事记下来就成功了,不象论说文要费许多脑筋讲道理。”其实,这种说法是很不全面的。因为散文好写,并不等于能够写好;因为要写好一篇散文,必须同写论说文一样,要费脑筋,化气力。下面,我们就择几个重要方面来谈谈怎样才能写好散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现已被选进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这篇作品的题目,一些有关的语文教学参考材料,都没有当做问题来谈,教师们对它的理解不大一致:有人说: “荷塘月色”应该理解为“荷塘和月色”,理由是写了荷塘又写了月色;有人说:“荷塘月色”应该理解为“荷塘的月色”,理由是写月色没有离开荷塘。大家都意识到:文题是表示文章内容的词句,它同文章的内容是密不可分的,一篇好文章必须紧扣文题。凶此,准确地理解文题,关系到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没有打算写戏。它就这么出来了。”“一幕嫌少,三幕太多”,②贝克特对记者说。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爱尔兰作家撒姆尔·贝克特(1906~1989)因《等待果多》一剧而驰名于世。《等待果多》作于1948年,1952年发表,在巴黎首演于1953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