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以来,团结合作是广西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种融洽的民族关系受到一些现实因素的挑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广西民族关系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对于构建和谐的广西民族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方学界关于民族及民族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多数学者认为,关于民族与民族理论的研究最早产生于西方,它是一种近代的现象,在19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尤为突出。要阐述西方近代以来学界关于民族及民族理论研究的历史脉络,我们首先要了解西方近代以来民族理论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方法思路。总结近代以来民族理论的发展历程发现,民族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思想背景和工业化背景。近代以来西方民族理论研究的方法大体而言经历了一个方法论上的转变:民族客体性一民族主体性一民族关系性。纵观西方近代以来民族理论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西方学界都涌现出大量的民族理论家,他们所代表的观点、思想和研究视角,为我们客观、历史地进一步研究和了解西方民族理论提供了学术资源和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3.
岑红  印少云 《学术研究》2012,(5):115-121,160
留学生群体在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挖掘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族称,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找到了重要的认同符号;他们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宣传民族主义,为民族国家的建立提供了精神动力;他们以西方新型的政治文化观为思想武器,不懈地致力于近代中国的宪政运动;他们同时也是构建民族国家的主要参与者和领导者。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使中华民族真正凝聚成为一个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今年12月11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纪念日,在迎接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之际,对广西4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工作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思考,这是十分必要的,它将为我们面向21世纪做好民族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期发表桂中声同志撰写的《新时期广西民族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供同志们参考。广西聚居着壮、汉。瑶、苗、侗、他佬、毛南、回、京、水、彝、他借等12个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省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做好民族工作,处理好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 近代中国,灾难深重。亡国灭种的阴影,落后挨打的处境,使多少知识分子夜不成寐!为救亡图存,改革现状,他们奔走呼号,奋斗牺牲,前赴后继。是什么精神力量,推动着无数爱国知识分子振臂而起?是千百年来积淀在知识分子心中深沉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绝非那种带有绝望、厌世的消极情绪或个人患得患失的戚戚之心,也非那种“以我为杞人”(龚自珍语)的杞人忧天式的忧患,而是他们通过反思历史和观照现实所产生的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是他们力求突破现实和历史的局限、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是他们对祖国民族的命运、民生的疾苦的关切而升腾出的一种责任感。本文是想印证这样一个事实;正是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流动于近代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忧患意识,决定了近代知识分子救亡运动的取向。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新疆作为中国第一大省,后来作为一个民族自治区,在祖国这个统一的大家庭中,与全国兄弟省区一样,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历史时期。由于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  相似文献   

7.
朱蓉蓉 《江海学刊》2012,(1):169-175
近代以来,中国不断经历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在亡国灭种之严峻局势的威胁下,知识分子的国家意识逐渐萌生。在他们的构思中,为挽救国族危亡,亟需打造一个新的民族国家以应付内忧外患,而落脚点则在于塑造出理想的现代国民。然而,在这个重塑国家主体的过程中,代表着过去与传统的成年人被视为已经失去了参与再造国家未来的可能与资格,承载着民族希望的是拥有素质可塑性与无限未来的青少年们。这种"少年论述"自晚清以来逐步形成并流传甚广,到民国时期已成为社会舆论中的主流话语模式。利用从晚清至民国的一些时人言论可以分析这类话语模式的缘起、内涵及其与近代国家认同危机之间的关系,从而展现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崇新重少"倾向。  相似文献   

8.
论广西近代手工业的发展变化宾长初历史跨入近代,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仍然保存着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但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又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使农业和手工业进一步分离,手工...  相似文献   

9.
广西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成立五年来,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现综述要点如下: 一、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源。广西聚居着1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自治区人口总数的39%,聚居区域面积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60%以上。经济发展缓慢、落后是少数民族地区普遍的社会现象,其根源主要有:1、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广西是个多山的省区,“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广西的地理概貌。由于历史上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和民族战争,少数民族被驱赶、排挤到了较边远的寒苦山区,特别是石山地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自然条件的优劣就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1)恶劣的自然条件使人们难以获取足够的物质生活资料,财富的积聚微薄而又艰辛。(2)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难以交往,难以相互吸  相似文献   

10.
闫广芬  田正平 《文史哲》2004,2(1):36-44
近代商人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祖国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也为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积极投身于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洪流。他们对教育培养目标、教育功能、教育对象的理解和阐述,是一种新型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观念;他们以多种形式投资教育,并通过办学活动如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校风校貌的建设、对高水平办学质量的追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近代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1.
刘春华 《江淮论坛》2007,(3):102-107
知识精英与佛教的关系在近代社会巨变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沟通了近代佛学与西学的联系,使得反映中国社会巨变的种种文化思想和佛教哲学相应谐变;他们“以己意进退佛说”,将佛教改造成以入世救世为特征,以挽回国运、启蒙救亡为内容的近代新佛教;他们用充满时代精神的话语会通儒学与佛学。这样,他们使封建时代的佛教得到革新,将传统佛学注入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精神,掀起了近代中国佛教由复兴而革新的运动,使中国佛教从“变局”一跃而进入“创局”.跨讲了现代社会的门槛。  相似文献   

12.
论历史上的新疆民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的地形地貌特点,使其在古代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东来西往的诸多民族,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历史上,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是不同的,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从汉代开始到宋辽金时期,新疆的民族关系主要受中央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矛盾斗争的影响。宋辽金时期,在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诸因素中,又增加了宗教的因素。历史发展到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不仅影响着新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影响着新疆各民族与全国其他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但是,不管历史发展多么曲折,互相依存、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在共同开发、建设和保卫西北边疆的过程中,逐步地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始终是历史上新疆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宗教界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团结教育宗教界人士,使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是我国宗教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是拥有50多个民族的国家,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建设现代化的祖国,对于宗教信仰,不应该伤害他们的感情,否则将不利于安定团结。列宁曾经  相似文献   

14.
来仪 《青海社会科学》2004,(4):90-95,100
清朝是中国封建时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鼎盛时期 ,当时的民族关系不但承上启下地演绎着过去民族交往中存在的各种现象 ,而且还继承、延续了中国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流向并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间在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关系、中华民族这几个不同的层面上呈现出了既趋同又分化、相伴相生的“多元一体化”现象 ,为近代以后中国各民族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在此过程中清朝政府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对于促进各民族的接近 ,最大程度地实现各民族政治与文化的一致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各民族在政治与文化上趋于一致性又为各民族的“多元一体”化构筑了基本的框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晚清以来中国思想家对民族国家认同的观点作了历史的评述。文章认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文化事件之一,是传统中华文明帝国的瓦解,中国面临着共同体认同的危机,即存在着是政治认同还是文化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文章认为,在共和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并非没有结合的可能。现代民族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与政治的结合,是在民族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正> 青海回族、撒拉族这两个民族至少从元代以来就有了密切的交往。历史上他们共同斗争,反对清王朝的残酷统治,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悲壮的歌。新中国成立后回撒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在祖国大家庭中他们亲如手足,以勤劳勇敢著称。特别是这两个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都是穆斯林群众,在长期的宗教文化生活中,形成了相近的文化心理素质,在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7.
不论是研究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还是研究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如果离开了这个总目的,来研究民族关系,那就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建国以来,历史学界、民族理论界和民族学界,关于我国的民族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对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表了很多文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经过讨论,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消除了分歧,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和看法。如我国各民族的祖先自古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这块土地上;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并开拓了祖国的边疆;我国自古代就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很早就逐渐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局面;我国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方面等等。这对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随着天津开埠通商,西北地区的羊毛等畜牧业产品开始大量出口。在羊毛出口的促动下,明清以来在西北民族地区曾普遍存在的歇家开始蜕变并转型成为"中间商人":他们既是蒙藏民族羊毛出口贸易的代理人,又是联系天津客商的纽带,"中间人"的角色决定了他们在西北羊毛市场中交易模式的特性,而行商和坐商两种类型的歇家,共同支撑起近代西北羊毛的流通市场。  相似文献   

19.
近代史上,由于西江大川和南海沿海航道的巨大纽带作用,广西是以香港、广州、澳门为轴心的珠江流域区域市场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粤港地区产业转移和行业推移所抵达的主要省区。由港澳粤地区带动发展,可谓近代广西区域经济发育的基本规律之一。反映到经济行业上具体表现为:广西行业大多具有明显的粤港属性;主干行业多为粤港客商创办和经营.笔者以为,在强调广西的对外开放首先要对港澳开放,广西接受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行业推移,首先要承接港澳粤辐射、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和港澳资金的今天,对近代经济史上这段进程进行实证还原和科…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华侨对祖国抗战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东南亚各地的华侨约一千万人。其中,一部分是历代华人的后裔;一部分是自辛亥革命以来,因经济生活和政治环境所迫而漂洋过海,外出谋生的。他们大部分来自南方各省。由于国民党政府腐败,国际地位低下,华侨的正当权益和人身安全得不到根本的保障。在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绝大多数东南亚华侨经济地位低下,过着悲惨的生活。他们是帝国主义在东南亚的压迫和掠夺的直接对象。东南亚华侨历来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他们希望民族独立,祖国强盛,成为他们的靠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