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春明(1939-)先生曾经提倡过乡土文学,他的作品又富有乡土气息,因此,台湾文学研究者,大多把他定位为乡土文学作家,把他的作品定位为乡土文学。有的学者甚至称他为“标准乡土作家”。这样说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我以为,给黄春明及其作品如此定位,还不能充分揭示黄春明创作的与众不同处,更不足以阐明黄春明创作的思想和美学意义。在我看来,黄春明创作的特殊性在于,它们对我国的国民性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和表现,既针泛了我国国民性中的“痼疾”,又显现了国民性中的光明,使我们看到了阻碍中国前进的因素,也增强了我们阔步走向未…  相似文献   

2.
台湾作家黄春明小说的人物形象迥异于中国大陆现代文学史上乡土作家们笔下那些苍白、麻木地生存着的人们 ,他写出了恒河沙数般的“小人物”的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黄春明要告诉人们 ,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们并没有失却丰满的人性和灵动运转的思维的智慧 ,他们以人性的完整与丰富挺立成一个个大写的人。黄春明就这样在其人物卑微的生活与丰富的灵魂之间设置了一种张力 ,迫使人们去关注荒草一般生生灭灭而不为人知的弱小者群体  相似文献   

3.
作家创作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体现文学发展内在规律的重要方面,是文学科研基本的、永恒的命题。江泽民同志在第六次文代会上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和繁荣的最深刻根源,在中国人民的历史创造活动之中。”社会生活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与土壤,脱离社会生活就无从谈起文学创作。所以,深入社会生活,熟悉社会生活,这是作家进行创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4.
台湾当代著名作家黄春明的文学世界是一轴色彩缤纷的画卷。他的的散文也以其率性见真、爱憎分明、明快坦荡的个性占据了这轴画卷的绚丽一隅。1988年结集的《等待一朵花的名字》是黄春明出版的唯一一部散文集,所收录的作品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随想”,收录了10篇作品;第二部:“乡土组曲”,收录了15篇作品。在开篇的“自序”中,黄春明将自己成为作家的来龙去脉简明地写了出来,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平津作家群中的一个重要小说家——萧乾。尽管萧乾的小说创作才华是世所公认的,巴金曾将其列为他朋友圈子中三个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另二人是曹禺与沈从文),(参见李辉《萧乾的遗憾与幸福》)。但生活对他还是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好动”的性格常常使他从文学这头走开,去干旅行记者行当,小说创作因此而有所荒疏。这对他也许是一种成全:由此使他在新闻领域里取得了卓异成就,成为二次大  相似文献   

6.
论路翎小说的现代主义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路翎与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路翎的小说创作深受古典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以及以高尔基为代表的苏联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他的长篇巨著《财主底儿女们》甚至被有些人认为是对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摹仿①。路翎的小说对那种双向延展着的生活与生命原生态的描写的确具有鲜明突出的现实主义特征,认定路翎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是毫无疑义的。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许多作家,如鲁迅,文学研究会、乡土文学派、社会剖析派的一些作家们都对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人民在社会关系上所受的压迫和物质生活上所遭受的苦难以及人民群众精神奴役…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农民作家.说他是农民作家,不仅因为他出身于农民家庭,还因为他毕生始终深切地关怀着广大农民的疾苦,关心着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喊出了他们的心声,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忠实代言人.建国初期,赵树理曾有一段时间在北京专职担任文艺界的领导工作.他住在北京,却想着乡下的春种秋收.农民们还未摆脱的贫困生活,常常使他寝食不安.为了和农民同甘共苦,为了能和农民一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台湾作家黄春明一直以来都是以其独具有魅力的,富有台湾作派和泥土风情的乡土小说而闻名于世,他创作的乡土小说至今已有7部被改拍为电影,先后荣获了“金马奖”等海内外大小不等的奖项,可谓是20世纪后半叶台湾当代最著名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9.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当代拉美文坛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系列的创作特别是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曾引起拉美“一场文学地震”。十多年间曾被译成三十几种文字流传世界,西方评论家誉它为当代的“堂吉诃德”,成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马尔克斯本人也被认为是“继西班牙黄金时代的天才们之后,继巴勃罗·聂鲁达之后最伟大的天才”,一九八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扎西达娃是新时期藏族青年作家。从一九七八年从事文学创作至今十年间,他创作了几十部中短篇小说,有的曾获各种文学奖,特别是他近年来的创作取得长足进步,这些作品常被全国性的一些刊物转载,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和兴趣。无疑,扎西达  相似文献   

10.
契诃夫作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短篇小说誉满全球的作家,他的创作天才是多方面的。其中突出点之一则是他那发掘庸俗的才能。契诃夫憎恨庸俗,对庸俗的揭露批判成为贯穿他整个创作的基本主题。高尔基曾说:“庸俗是他的仇敌,他一生都在跟它斗争,他嘲笑它,他用那管锋利而冷静的笔描写它,他能够随处发现庸俗的霉臭,就是在那些第一眼看来好象很好很舒服甚至光辉灿烂的地方,他也能够找出那种霉臭来。”是的,契诃夫的确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发现小市民的庸俗和卑劣;从貌似平淡的人民生活的海洋里,发现社会的黑暗和丑恶。在他看来,生活的灾难绝非仅在于那些难以预料的飞来横  相似文献   

11.
1992年,台湾老作家叶石涛在《自立晚报》上发表了两篇引人注目的文章,一篇叫《谈退休生活与白色恐怖》,另一篇叫化总是听到老调》。文章的题日迥然不同,但却贯穿着同一意图,那就是否认“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环”,为他的“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台湾文学”论张目。他毫无掩饰地说:“不要常说台湾人是附属于中国人里面,我们台湾人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学”,“我们台湾人一定要建立一个独立于日本、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台湾人的文学,让台湾文学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占一席之地,建立一个可以代表台湾人民、代表这块土地的台湾…  相似文献   

12.
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历来是建筑在杰出作家的创作基础之上的.正确的文学观念和理论始终依靠作家生活经验和丰富的写作实践,这样产生的观念与理论才不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纵观文学及其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正是文学理论家、批评家的概括和作家自身的创作体验的总结与对文学理论创新的回应,共同促进了文学创作观念和理论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黄春明是台湾省的重要“乡土文学”作家,他一九七二年以后的作品比起以前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有明显的转变。关于这一点,黄春明有过坦诚的自白:“在我写以小人物为主的那一系列的小说的时候,我获得了‘有良心的作家’、‘人道主义作家’、‘小人物的代言人’、‘悲天悯人的胸怀’等等这一类的称赞。……自从我看清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弗朗西斯·斯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文学史上现代文学的先驱。他的创作生涯恰好处于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富变化性的两个十年,这特殊的背景,使得他的创作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也为他从特定的角度描写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无疑,这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爵士时代的桂冠作家”。  相似文献   

15.
一部杰出作品的诞生,是个人心血的结晶,也是伟大时代的产物.在这方面,柳青的《创业史》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柳青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但更是一个严肃认真的作家,尽管他的文学素养很好,生活底子很厚,艺术技巧很高,但是,为了写作《创业史》,他还是进行了长期的、多方面的准备.在所有的创作准备中,柳青同志始终把生活的准备放在首位.他说:"一切归根于实践.对于作家,一切归根于  相似文献   

16.
在新文学的艺术画廊中,有一轴素淡而隽秀的风俗画,这就是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与丁玲、张天翼、蒋牧良等人的创作相仿,沈从文是二十年代末以他的小说创作在新文坛上崭露头角的。然而,这位以乡土文学而“驰誉中外”的著名作家,多年来几乎被人们彻底遗忘了。刚升入大学中文专业的湖南籍学生曾这样发问:沈从文是哪个朝代的作家,是哪里人,代表作是什么?当然,这种局面对于问者、答者、乃至作家本人来说都是可悲可叹的。作家自言:“我和文学方面隔绝,也已经三十多年了。经过十年浩劫灾难性狂风暴雨,一些对革命、对国家人民有过极大贡献的有用人才,一些我四十年来的同行同事朋友,很多人在倏忽而来的风暴中死去,我在这场变动中,居然活下来,……真不免有隔  相似文献   

17.
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重要成员.同文学研究会的其他作家一样,他的创作也是“为人生”的.但他又有着与文学研究会其他作家迥然不同的特点.早年执教南洋的生活经历,使他的作品富有奇特的异域情调,对宗教的信仰和研究,使他的作品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真实地写出被侮辱被损害者的不幸与苦难的同时,他常常对人生作出自己的解释.不论在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许地山都是一个有着独特风格的作家.  相似文献   

18.
玛拉沁夫同志是党培养下成长起来的蒙古族作家。一九五一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开始踏上了文学创作道路。一九六二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花的草原》,修改重印了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上部),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粉碎“四人帮”后,他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祖国啊,母亲》、中篇小说《第一道曙光》和短篇小说《踏过深深的积雪》、《活佛的故事》、《大地》等。这些作品标志着玛拉沁夫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一名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同志致力于广泛而深刻地反映蒙古族人民斗争生活的历史进程,他的作品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而且充实和丰富了我国当代文学,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他是一位具有自己鲜明创作个性的优秀作家。本文着重谈谈玛拉沁夫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9.
李辉英和他的抗战文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深深地怀念为中国抗战文学做出杰出贡献的东北爱国作家李辉英。 吉林省籍香港作家李辉英(1911—1991)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这位左联老战士,三十年代初崛起于文坛,始终把反映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作为自己创作的主旋律。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抗战题材作品写得最早也最多的一位作家。 “九·一八”东北沦陷后,21岁的李辉英,以一个不甘心做亡国奴的爱国青年不可抑制的愤怒和仇恨,投身子抗日文学的创作。 五十多年来,李辉英无论在硝烟弥漫的抗战烽火中,还是在灯红酒绿的烟花港岛,他都以反映抗日斗争为自己文学创作的母题。他先后出版了抗战题材的长篇小说7部,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集9部,散文集3部。  相似文献   

20.
王统照,谦虚、淳朴、恳挚,无论在生活还是艺术上.都堪称一位永远进取的探索者。他始终孜孜不倦地开拓着生活领域和艺术天地,以其坚实的脚步走向现实主义创作高峰,是文史界公认的新文学运动较早出现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王统照的现实主义之路有一个颇长的过程,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序言中对王统照的创作作了中肯的评价:“早年追求‘爱’与‘美’,从这理想的境界达到《山西》那样的现实人生的认识,当然是长长的一条路。”而作家二十年代的创作中,作品数量最多,最能充分体现这长长过程中的种种发展变化。探索作家在二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