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视阈下对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进行理论梳理,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近代中国中西方文化之比较为其现实背景,学习和汲取西方先进文化为其思维起点,批判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其思考核心,融合和创新中西方文化为其理论趋势。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学理依据是文学的横向发展。文学横向发展的观念与后殖民理论的旅行杂糅观念异曲同工。旅行杂糅理论对于西方文论中国化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阐释文化身份建构的维度。身份建构不仅仅依靠自身传统的承递,还有他者的参照。通过理论旅行,外来文论话语与中国文论的学术规则相结合,外来文论逐步内在化于中国独特的言说方式之中,最终实现外来文论的中国化。但是各民族文化飘移杂糅的最终结果不仅不会消解西方文化霸权,而且还会继续陷入中国文化失语的陷阱。旅行杂糅理论给我们的出路只有一个:在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积极接纳外来文化的飘移和杂交,实现西方文论中国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文化哲学沉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讨论逐步深化,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本文认为,从文化哲学入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置于文化哲学范式下加以把握,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视为现代西方先进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任务定位在西方先进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进而创造出新的中国文化上,则可以克服以往在这个问题上简单化和急于求成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从"西方化"到"再中国化"——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身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艺术的火热无法掩盖当代国际艺术体系的西方化实质,西方化国际艺术体系使得中国当代艺术遭遇合法性危机和发展性危机.在国际文化历史背景中出现的去中国化,以三大模式改写了中国当代艺术,使得中国当代艺术体现出了去中国化症候.以去中国化为代价的西方化消解了中国当代艺术与文化精神的生命联系.在中国崛起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当代艺术将从去中国化的迷途走向关注中国现实和体现艺术精神的再中国化的精神历程.置身世界化时代,中国当代艺术再中国化的深拓将引向再世界化的文化实践,构建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的人类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5.
文化霸权、文化身份危机与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杰  曲舒文 《天府新论》2008,(6):118-121
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导致了文化霸权的产生,西方知识话语代表了西方资产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面对西方话语的强势冲击,中国的西方文化研究者陷入所谓文化身份危机之中.然而,文化身份的建构性特征决定了对西方话语的接受是一个再语境化的过程.只要我们明确接受的目的、标准和效果,所谓的文化身份危机实际上孕育着发展和创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6.
文化研究的"理论旅行"强调理论的"语境化",中国大陆的文化研究应该重返伯明翰,在借鏊和反思西方文化研究理论的前提下,紧密结合本土文化现实.文化研究的中国化是可能和必须的.政治经济学立场和批判性视角、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理论资源、西部地区的边缘文化因素和多元的文化现实,为中国大陆文化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和挫折的文化根源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品彬 《理论界》2010,(11):20-23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背景中的作用方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和挫折的文化根源。成功的文化根源有:对传统文化具有科学的评价和正确的态度;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深层机制上使两种文化相融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挫折的文化根源有:以传统文化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心理积淀去解读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糟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消极影响;对西方思想文化的简单两级思维。在当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应该克服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极端态度,以冷静务实的心态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强主体的理论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启蒙是西方现代化的地方经验的普世化,其中包含着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在启蒙的世界观里,西方以外的各种本土文化资源都被看作前现代性的而丧失了现代的意义.中国近当代的文化危机,与这种反本土化的文化立场相关.在中华民族重启现代化的伟大航程中,必须考虑我们本土的文化资本和知识分子如何作用于中国的现代化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周宁 《人文杂志》2006,1(6):1-10
分析现代印度与日本的中国形象,发现他们表述中国的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自我东方化”的,中国形象不过是“去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构筑的文化他者,目的在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确认自己的文明身份。不论日本或印度,都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外表述中国,也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之外认同自身;亚洲不同国家的中国形象,不仅意味着该国与中国的双向文化想象关系,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不同东方国家面对西方现代性进行彼此参照、自我确证的三角关系,其中西方现代性具有覆盖性与宰制力量,东方国家在“彼此东方化”中将自身与对方同时置于西方现代性的他者地位;东方的中国形象成为西方的中国形象话语的再生产形式。“东方”或“亚洲”作为表述中国的主体,缺乏知识与价值的自我奠基。东方或亚洲国家在现代性叙事中构筑中国形象,不管是依附西方现代性还是另辟东方现代性,都无法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基础与前提、方向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西方解释学家伽达默尔的"理解"理论,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理解"理论认为:理解不是复制,而是一种创造.这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很有启示的.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与马克思主义相容性的一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两个视域融合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阻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负面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中国西化与保守主义的文化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化与保守主义是20世纪中国两大文化思潮。从文化选择的价值取向上看,前者侧重于介绍和输入西方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优越性,揭露中国固有文化的阴暗面,后者则侧重于维护中国固有文化,认同中国固有文化的价值,而揭露西方文化的弊端;在古今问题上,前者激烈地反传统,主张变革,后者则较多地肯定与赞赏传统;在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上,前者主张西方化,后者则主张东方化。本文试对西化与保守主义两大文化思潮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历史的探讨,并对两大思潮与20世纪中国的文化选择进行方法论的思考。一在20世纪的中国,西化派虽没有形成自己…  相似文献   

12.
论汤亭亭《女勇士》的自我东方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方主义作为西方对东方的霸权话语除了出现在西方作家的作品中外,也渗透到了不少身处西方的华裔作家作品中.在西方东方化的同时,由于历史、学术和个人原因,东方也参与了自身的东方化.汤亭亭利用自己的双重文化背景,选取中国题材,采用传记体形式向西方世界反复言说和确证东方主义,成为自我东方化的典型代表.其<女勇士>以表现中国生活、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里存在的拼贴、扭曲甚至颠覆来实现自我东方化,以迎合东方主义话语中中国文化的淫欲、专制、落后、神经错乱等并不符合实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西方美学挟强势文化背景进入中国之后,中国美学西化无法避免,并因面临西化挑战而激活本土传统的某些方向和侧面。中国美学西化,首先是中国美学在中国本土范围内的西化,这是中国美学西化的主流。中国美学西化其实不限于中国本土。中国美学传到西方世界之后,也随之改变自己的存在样态,以利于西方学界的理解和接受,这是中国美学在异域的西化。西方美学进入中国之后产生了两种西方美学的分野:一种是存在于西方的西语西方美学,中国人没有也不可能对它进行任何加工和改造,属于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另一种则是存在于中国的汉译西方美学,它表达了中国本土文化的主体性诉求,并被过滤和改写,成为中国传统的延伸。西方美学"化中国"和中国美学"化西方"的双向逆行,由趋同性话语而走向普适性理论,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对于非西方后发展国家的美学研究,对于以东西方多元美学为共同基础,使美学超越特殊地域范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学科,解构"西方中心论"并建构普世性美学理论,均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傅守祥 《学术论坛》2004,(2):168-171
大众文化的产生、崛起与发展 ,是文化发展中具有重大转折性意义的事件。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 ,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 ,也解决了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 ;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境 ,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问题硬性移植到中国而变成“假想敌” ,所以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将西方文化理论“再语境化” ,结合中国当前的“后革命”特色 ,坚持适时而积极的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学对韩国文化影响源远流长,形成传统儒学文化的共同基因;韩国文学的大文学观,是生命的转喻,蕴涵着深厚的中国国学的文化传统;韩国文学在东西方地理学中融合,把东方、西方合璧融化为韩国化文学,凸显着和合文化的底蕴.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2-29
近代以来西方扩张引发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空间的剧变,不仅导致了中华民族的深重危机,而且瓦解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自信,中国意识出现了空前的危机。中国现代化在不同政治文化空间的抉择中经历了西方化、苏联化、中国化的艰辛探索,开辟了根植于中华传统并创新的中国道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意识的自觉和自信。在世界政治文化的激荡中,需要审视政治文化空间重组背后的实质,以清醒的历史观、文化观、价值观重建当代中国意识,增强中国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价值自信,重建中华民族的主体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7.
论早期西传《道德经》的基督特性及谬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经>西传的历史表面上看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传播的历史,令人乐现,而事实上<道德经>早期传播是被西方基督化、附庸化和殖民化的历史,其中谬误比比皆是,危害至今犹存,令人担忧,引人深思.文章着重从早期译者的身份与目的、翻译的策略、文化传播的角色方面时早期的误传加以剖析,探讨其根源,并希望以原语文化自有的话语权重新译介<道德经>等中国传统典籍.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西方哲学家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对后现代文化的批判出发,分析当代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的文化的非文化化或文化的亚文化化现象,探讨这一现象的表现、特征、本质、后果、历史根源和深刻原因,揭示遏制这一现象,挽救高雅文化的出路:人类的进步、灵魂的觉醒、理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专业主义传入中国时间较晚,是在中国民族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仅受西方新闻业发展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精神及时代要求的映射.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西方具有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其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必须以中国化为前提,必须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实现.新闻专业主义与中国史学传统的文化内涵具有高度契合性,二者均要求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在社会责任与文化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叙事手法上也有相似之处.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在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上高于新闻专业主义.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改造是实现新闻专业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途径,也是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必由之路,对促进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是向西方学习的先行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需要和爱国主义的重要课题。太平天国作为中西文化碰撞的巨浪,从一开始便与西方有着深刻的社会、思想渊源。在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和反封建斗争的推动下,太平天国大胆使用洋枪洋炮,积极学习西方文化,并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成为向西方学习的先行者,对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和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