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吾尔族的婚礼习俗歌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合称,泛指民间创作和流传的形式短小的韵文作品,是兼文学性、音乐性、舞蹈性、表演性为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在文学的形式中,歌谣产生的最早,是一切民族文学的源头和基础。它既是人民群众生活的产物,又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审美观念和趣味风格。研究民族歌谣对研究民族风俗、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的内部发展流变,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 千百年来,勤劳的瑶族人民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以卓越的才能创作了大量的民间歌谣。这些作品来源于生活,丰富了生活,形成了瑶族人民古朴自然的民族艺术特色,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艺术才能。现根据笔者在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三水瑶族乡调查时所得的资料及手头所有的歌谣对瑶族民间歌谣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及其社会功能作一些分析。一、瑶族民间歌谣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相似文献   

3.
刘三姐歌谣是壮族民间教育的源泉和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厚的文化资源,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探讨刘三姐歌谣与壮族民间教育的渊源关系,对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壮民族现代文明和谐社会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间歌谣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以及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审美情趣。它不仅是一种艺术现象,也是一门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的研究对象。民和土族的民间歌谣也一样,它不仅是民和土族人民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更具有社会历史价值。探析土族民间歌谣语言的语言特点,是我们理解和认识这个民族群体必不可少的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藏民族能歌善舞,历史上产生、流传又大多湮没的民间歌谣浩如烟海。现今,藏族地区仍然遍布这一人文科学植被。藏族民间歌谣的搜集、整理、研究起步晚,成果主要集中于80年代以后。回顾新时期藏族民间歌谣研究史,检阅其研究成果,认识其遗漏和不足,为藏族民间歌谣的深入研究思考出路,是藏族民间歌谣研究的当务之急。 为此,笔者利用执教之便,尽可能查阅收集了涉及本文论题范畴内的文章。我想,虽然要据有全面无漏的对象资料是困难的,但通过搜寻考察也可反映出其典型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6.
王蕾 《中国民族》2007,(9):46-47
在西北少数民族民歌中,有部分少数民族根据本民族的习惯和歌词内容,分为家曲和野曲两大类。这样的少数民族有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等。在这些民族中,土族民歌的"家、野"相对而言比较完善、明显。  相似文献   

7.
对于歌谣的研究,见诸于报刊的文章的论点和切面都是从民间文学的角度进行的。笔者认为,对于歌谣来讲,这种学术取向是不全面的,它不符合歌谣尤其是民间歌谣的本质含义和根本目的。因为,歌谣尤其是民间歌谣,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上层建筑,一种文化形态,它是人民现实生活和内心情感、观念的真实表白。它的文学层面只是一个形式的问题,无论它的形式如何完美,笔触如何细腻,  相似文献   

8.
歌谣的韵律结构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它是鉴别歌谣的民族属性的最为可靠的尺度之一.壮族歌谣的韵律结构与越南越族歌谣的韵律结构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仅像汉族歌谣那样押脚韵,更为奇特的是押腰脚韵和押腰韵.壮族和越族同为古越人的后裔,其歌谣有共同的韵律结构,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两个民族原始共同文化的遗存.  相似文献   

9.
桑植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湘鄂西苏区的重要区域,也是著名的民歌之乡。这里产生和流传的大量的革命歌谣,是一种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文化现象。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些激动人心的革命歌谣具有启蒙和动员民众、激励和鼓舞红军斗志、震慑和瓦解敌军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青海撒拉族服饰文化在现代人眼里,黑白圆帽、各色盖头、长袍坎肩、胡须首饰等,是撒拉族最直接、最明显的特点。实际上,撒拉族根据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差异、不同的经济生活方式乃至不同的气候特点,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饰。从流行于本民族中的民间歌谣、传说故事以及一...  相似文献   

11.
阿美族歌谣中所透露的族群特质,能让族人反思并恢复民族的自信.吟唱阿美族歌谣是阿美族人振兴族语、保存语言文化最快乐最便捷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青海撒拉族民间音乐调试旋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撒拉族在长期迁徙的历史发展中,受诸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并吸收了诸民族民间音乐的因素,从而更加丰富了本民族民间音乐的音乐文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撒拉族民间音乐。本文在初步阐述撒拉族民间音乐种类和特点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分析论述了撒拉族民间音乐的分类、旋律型态及调式。  相似文献   

13.
夏敏 《中国藏学》2002,(1):92-98
喜马拉雅山区的歌谣真实地展示着当地民族的内心世界,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尤其是宗教文化功能.从歌谣出现的频率看,它多出现在仪式性场合,主要发挥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仪式的功能.歌谣特征可以反证信仰的差异.不同的信仰者,不仅歌谣内容有区别,而且在修辞、节奏、曲调、演唱方式和场合等方面也有差异.原始宗教信仰者仪式中的唱诵成分有许多确定的形式,反映了信仰者长期以来的宗教体验.过渡型宗教(苯教、萨满教)信仰者在仪式中一方面继承并进一步完善了原始宗教的歌唱形式,另一方面因受到以体系宗教为代表的先进文明的影响,体系宗教(藏传佛教等)信仰者的宗教体验、崇拜对象、表现特征与原始或过渡宗教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青海撒拉族饮食文化撒拉族饮食文化是本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原文化及周边兄弟民族文化长期相互影响、交融、发展而形成的,既充满了撒拉族的个性,又渗透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具有突厥传统、伊斯兰特色和高原风味三大特点。传说,撒拉族先民曾牵着骆驼,驮着《古兰经》,...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八月间,半农从江阴到北京,拿一本俗歌给我看,说是在路上从舟夫口里写下来的。这二十篇歌谣中,虽然没有很明了的地方特色与水上生活的表现,但我的意思却以为颇足为中国民歌的一部分的代表,有搜录与研究的价值。民歌(Volkslied.Folksong)的界说,按英国Frank Kidson说,是生于民间,并且通行民间,用以表现情绪或抒写事实的歌谣(《英国民歌论》第一章)。中国叙事的民歌,只有《孔雀东南飞》与《木兰》等几篇。现在流行的多半变形,受了戏剧的影响,成为唱本(如《孟姜女》之类)。抒  相似文献   

16.
壮族民间歌谣与歌圩源远流长,在壮族人民生活中有着多方面的功能,在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和新时代的冲击后,壮族民间歌谣与歌圩又在壮乡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三姐歌谣在跨民族跨语际传唱中因文化语境不同导致了审美意义的丧失,地方性审美知识的差异也造成了刘三姐歌谣的传播困难,壮汉文化融合实现了刘三姐歌谣的跨族际传唱。由于壮族文化的弱势,刘三姐歌谣的族际语际传唱也伴随着汉族文化对壮族文化的改写,壮族文化逐渐流失的同时汉族文化成分逐渐增多。在同质化的趋向中如何再生产刘三姐形象的新意义并保持其艺术个性才能推进刘三姐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越边境地区的壮族布傣支系与京族虽然都使用越南喃字记录其歌谣、古籍的族群,但由于历史渊源、传统文化及受外来文化影响的不同,使两地民间的歌谣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壮族布傣歌谣完整地保留了古代越南独有的帝王文学的特质,而京族的歌谣则明显地带有汉字文化圈的印记。  相似文献   

19.
黎族民歌是黎族原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民歌担负了文化传承的特殊意义,因而往往被视作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根脉。黎族民歌是黎族人集体创造的宝贵财富,承载着这个民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记忆,集聚着他们的民族情感和文化上的自我认同。黎族人利用歌谣守护着传统和教育后人,不少的生活知识、祖先历史、宗教观念以及风俗常例等,皆依民歌的口传方式世代相承。黎族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系统,对于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来说,民歌不啻为黎人口传之"文典"也。  相似文献   

20.
黎族民歌是黎族原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民歌担负了文化传承的特殊意义,因而往往被视作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根脉.黎族民歌是黎族人集体创造的宝贵财富,承载着这个民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记忆,集聚着他们的民族情感和文化上的自我认同.黎族人利用歌谣守护着传统和教育后人,不少的生活知识、祖先历史、宗教观念以及风俗常例等,皆依民歌的口传方式世代相承.黎族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系统,对于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来说,民歌不啻为黎人口传之"文典"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