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国内数起大规模环境侵权纠纷事件的发生,人们开始对经济发展中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反思,众多环境侵权纠纷的悬而未决呈现倒逼我国环境侵权纠纷解决机制完善之势。目前,我国的环境侵权纠纷解决机制存在诉讼解决机制不完善、缺乏科学有效的非诉讼解决机制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在完善环境侵权纠纷诉讼解决机制的同时,探索建立环境侵权纠纷仲裁解决机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等非诉讼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2.
毛志鹏  刘杰 《职业时空》2010,6(7):117-119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侵权事件日益增多,对其进行法律规制可以促进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解决由其带来的矛盾和纠纷,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调整,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受害者的法律救济,对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实行严格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扩展损害赔偿范围,同时完善行政处理制度,保障受害者的救济权利,使侵权人得到否定性评价。此外,还应引入公益诉讼制度,在目前国情下确立以检察机关为主的公益诉讼体系,维护社会公益。  相似文献   

3.
诉讼是参诉双方当事人通过法庭处理案件和解决纠纷的过程,通常民事诉讼是一项既复杂又激烈的对抗性活动.双方当事人在对抗过程中为了印证自己主张,会展开激烈的抗争.而证据在双方的对抗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证据的提供最终要通过举证责任的分配落实到参诉当事人身上,所以也可以说举证责任的承担是诉讼成败的关键.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突出本文对环境侵权中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在侵权领域的赔偿制度仅仅规定了补偿性的赔偿制度,这样单一的规定是存在一定缺陷的。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补偿机制必须是补偿性赔偿制度和惩罚性赔偿制度并行才能有效遏制环境侵权行为的发生,从而实现补偿的合理性,更进一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但是,惩罚性的赔偿机制的适用要有一定的限度,否则很容易引起滥诉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高青 《职业时空》2008,4(10):196-197
环境诉讼对于环境纠纷的最终解决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环境法领域,放宽环境诉讼原告资格的限制,已成为世界各国环境立法的一个普遍趋势。随着我国开发利用环境与资源力度的加大,污染环境渠道的增多,社会变迁和利益;中突的加剧,环境纠纷层出不穷,传统的环境纠纷诉讼制度在纠纷解决方面逐渐力不从心。在我国现行诉讼法框架下,环境诉讼的原告作为诉讼的发动者,缺乏明晰界定,这使得环境诉讼往往因资格不合而启动不了。我国民众对于空气被污染、旅游景点被破坏等行为提起的环境诉讼,大多由于“法无明文规定”而被法院驳回,因此,环境诉讼原告资格的扩张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只有理性认识我国环境诉讼原告资格扩张的障碍,才能找准我国环境诉讼原告资格扩张的出路。  相似文献   

6.
王育红 《职业》2008,(5):114-116
因侵权发生的损害赔偿案件,往往涉及多方当事人,并同时发生数种性质不同的法律责任.如果认为涉及多方当事人就是共同侵权,这就曲解了共同侵权行为的概念.审理存在多方当亭人的案件,应当认真分析其中的法律关系,准确认定其责任性质,正确适用归责原则,以妥当处理纠纷,合理地救济受害人,制裁和教育加害人,从而有效地抑制侵权行为的发生.本文拟根据共同侵权行为的概念,对共同侵权行为归类,并对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些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交流手段已经渐渐融入了很多人的生活。笔者结合我国现有法律对于侵权行为的描述和我国学者对于网络侵权的理论研究,对现实中的微博侵权进行浅析。并在我国现有国情和法律的基础上,参考他国法律实践经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8.
涉外网络侵权行为在当今社会日益盛行,给互联网用户带来了无尽的困扰,一部能有效地保障网络用户权益的法律的出台显得尤为重要,而我国于2010年10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以下简称《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对涉外网络侵权行为的规制却既简略又不系统,操作性不强.基于此,本文从界定涉外网络侵权行为入手,对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进行剖析,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有关涉外网络侵权规定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晓 《现代妇女》2014,(3):109-109
本文通过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理论分析,借鉴外国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就我国现状而言,我国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应从完善立法,加强相关人员培养,普及多元化纠纷解决意识的角度,解决我国目前所面对的立法缺失、人员不足、意识薄弱的问题,并力争建立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与诉讼方式之间相互衔接与协调、互补的,足以满足多元化矛盾纠纷需求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0.
行政侵权会给受害者带来精神上的伤害,此时就需要通过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来进行规制。但目前我国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还不完善,致使不能很好地保护受害者的合法利益。因此,以此为切入点,首先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其次论述完善相关制度的必要性,梳理当前制度所存在的不足,最后结合国内外的相关规定对此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事故损害救济机制中,社会保障制度和侵权救济机制是两种重要的救济方式。二者在指导思想、赔偿范围、实现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从功能上看,二者可以取长补短,有效配合。  相似文献   

12.
曹倩 《现代妇女》2013,(10):57-58
特殊类型专利侵权行为,主要包括间接侵权、商业方法专利侵权、实验性使用、专利钓饵等,是在专利侵权制度中应专门加以规范的.我国新修订的《专利法》、相关实施细则及司法解释对一些重要的特殊类型专利侵权问题仍缺乏规范.通过分析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参考国内外相关立法、司法实践经验,对这些特殊专利侵权问题进行合理的法律规范,是当前正确的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13.
宿梦醒 《现代交际》2011,(11):24-25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存在与发展仍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ADR在纠纷解决中尚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ADR存在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尚需完善。ADR的公正性与有效执行缺乏保障。我国ADR发展完善的思路在于:做好立法工作,把ADR的建立完善提高到制度层面。民间社会性组织发挥应有作用。ADR应作为我国法治建设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建立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全球性跨国环境纠纷频仍,本文分析了其表现及其处理的国际机制,并对我国应对的法律机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10年修订的《国家赔偿法》对包括行政侵权在内的国家公权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进行了初步建构,这是国家赔偿制度完善的重要步骤。行政侵权是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权或财产权的行为。这一行为具有主体法定性、特定过程性、特定损害性和责任有限性的特征。论文着重对行政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两个最关键的构成要件进行了分析。随后,对修订后的《国家赔偿法》在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制度缺陷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完善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面对持续提高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和层出不穷的侵权纠纷,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完善涉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机制,不能仅停留于追赶和适应国际贸易规则的要求,而应当放眼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和知识产权主体权利。我国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是对知识产权的全面保护,涉及不同的行政主体,涵盖广泛的保护方式。在完善我国涉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机制的过程中,应结合国情分析这些高标准规则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在我国相关制度和资源的基础上作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以云盘为主的云存储服务,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亦产生了严重的版权侵权问题。由于云存储服务侵害版权具有隐蔽性、间接性等特征,云盘服务提供商的间接侵权责任成为法律规制的重点,而其中关于侵权过错的认定又是重点中的难点。本文认为,现行制度因存在重行政监管轻民事救济、过错认定标准不够明确、"通知-删除"规则过于粗糙等缺陷,故应当尝试确立过错认定的技术性参考标准,细化云存储服务提供商的注意义务,并进一步完善"通知-删除"规则,从而找到技术产业发展与版权保护的最佳平衡点。  相似文献   

18.
就业歧视是对公民就业平等权的侵害,影响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目前,就业歧视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的法律规制中存在没有统一立法、争议缺少专门的执法机构、司法救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在制定统一的反就业歧视法、建立专门的就业权利平等保障机构、完善司法救济机制,可以尝试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制度三管齐下,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就业公平。  相似文献   

19.
作为老年人救济申请权的特殊权利形态,老年人紧急救济申请权对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作用尤其特殊。与一般救济申请权不同,紧急救济申请权的"紧急"属性在客观上产生了三种法律隔绝效果,这使得在适用一般救济申请权时畅通无阻的意思自治理论、民事代理制度、诉讼救济机制和司法调解救济机制在处理特殊救济申请权时产生了适用不能的危局。为了破解危局,全面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通过对法律谦抑性价值和法律维护公序良俗之功能价值的论衡,构建了意思推定的理论设想,并基于该设想为老年人紧急救济申请权利机制在民事及行政救济领域提出了相应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刘琰 《现代交际》2010,(10):21-21
共同侵权行为制度的确立,旨在对共同侵权行为情况下发生的受害人损失进行填补和对受害利益进行保护。而共同侵权行为本质的界定是理解共同侵权行为制度的基础,同时也是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的前提。本文从共同侵权行为的概念入手,阐述了学界对共同侵权行为本质特征的不同观点,并对共同侵权行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浅的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