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英语世界对于晚清小说的研究迥异于国内学术界长期关注的政治/革命视角,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韩南、王德威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专注于发掘晚清小说的"现代"意义,充分肯定其叙述视角的独特意义与人物形象的自我意识。他们的研究突出了晚清小说叙述主体的创新意识,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路径扩展至晚清时期,进而揭示中国文学与众不同的"现代性"。究其原因,既有当代英语世界学者自身的研究动力,也是晚清小说创作主体和西方话语的跨时空对话的结果。创作主体的现代意识与读者深切的现代感受交融,生成当代英语世界学者对晚清小说多重现代性特征的理解:晚清小说作家不仅具有"现代"商业意识,而且还具有"现代性"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2.
晚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面对外邦的入侵,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奋起反抗,在戏曲上,许多作家开始在剧作中表现他们的"强国梦"。《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中所收录的31篇剧作中就有7篇与晚清时期"强国梦"相关的剧作,在这七篇作品中,有对女权的提倡之"女权之梦",也有对整个国民之梦想阐述的"国民之梦",它们的创作对晚清社会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自上世纪初至今的百余年间,相对于其它时期的词体文学研究,晚清民国的词学研究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受到的关注极少,只是"零星"出现在各类文学史中;八九十年代渐渐引起一些学者重视,但尚未形成体系;新世纪以来,晚清民国词逐渐成为诸多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的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呈渐趋繁荣之势。只是和唐宋词研究相比,仍然显得非常薄弱,无论是词作文本文献的整理校勘,还是词人词论的具体研究,乃至对这个阶段词史的宏观认识,都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更加全面、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晚清革命报刊作为革命志士宣传思想、营造社会舆论的重要媒介,一直受到史学界与新闻学界的高度关注。民国学人认为革命报刊有“缔造民国”之功,对其进行初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苏联模式影响,笼统给其标上资产阶级报刊的刻板标签。改革开放后,学界开始以新理论、新角度研究晚清革命报刊,涌现出大批学术成果。梳理晚清革命报刊研究史,能开阔中国新闻史研究视野,对当代深入探讨清季社会变革与民国社会思潮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晚清时期的方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激烈转折变动的时期 ,也是中国方志学由乾嘉之际初创至民国时期系统的方志学体系形成的过渡时期。晚清时期方志编修出现了一些超越前轨的现象 ,修志观念、志书的内容类目发生变化 ,科学性有所增强 ;方志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深化了某些方面的研究 ,并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晚清时期方志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方志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应予认识与肯定  相似文献   

6.
一在近代中国,新闻媒体一经出现便成为新宠,从南到北,自西至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近些年来,中国内地影印出版了一系列晚清民国时期的报纸和期刊,再现了昔日新闻媒体的繁华。《中国早期白话报汇编》[1]、《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2]、《清末官报汇编》[3]、《晚清珍稀期刊汇编》[4]、《晚清珍稀期刊续编》[5]、《民国珍稀短刊断刊》[6]、《民国画报汇编》[7]、《民国新闻期刊汇编》[8]等,以及"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当代学者透过新闻媒体研究中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逐渐形成热潮,且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例如,南开大学的侯杰教授对《大公报》《醒俗画报》《世界日报》等新闻媒体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的叶汉明教授对点石斋画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现代声乐研究是以西洋美声唱法研究在中国出现为起点,期间经历了晚清、民国及新中国几个时期。在科学性歌唱的出现、声乐嗓音科学的引入、现代民族唱法的形成和声乐学科体系的构建等声乐发展的重要阶段,都有相应著述出现,对中国声乐研究的节点性成果进行了内容诠释。  相似文献   

8.
近代粤港客商入桂规模达到了高峰 ,较之明清时期扩大数倍 ;其地域来源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 ,以港穗澳为轴心 ,其身份来源广泛而又系集于粤港对桂市场辐射这一经济过程。这些情形反映了 :当代广西与粤港澳之间密不可分的区域机制的形成源远流长 ,尤其在晚清民国大为强化  相似文献   

9.
近代粤港客商入桂规模达到了高峰,较之明清时期扩大数倍;其他域来源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以港穗澳为轴心,其身份来源广泛而又系集于粤港对桂市场辐射这一经济过程,这些情形反映了:当代广西与粤港澳之间密不可分的区域机制的形成源远流长,尤其在晚清民国大为强化。  相似文献   

10.
将20世纪上半叶陕西法学教育的发展划分为西北联大前期、西北联大时期和西北联大后期三个阶段。基于民国档案与原始期刊,勾勒出1937年9月到1949年期间法学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研究结论认为:在晚清与五四运动前后,陕西乃至西北法制体系与法学高等教育虽有一些萌芽,但极为稚嫩和微弱。西北联大以其"一切为了抗战"的法学教育理念和实践,承袭了京城法学教育衣钵,续接了陕西法学教育的学脉,引进了西方法律思想及教育体制,奠定了当代法学教育的基础,启蒙了民众的现代法律理念,开启了西北地区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初步融合,其法治思想与精神和开发西北的历史重任,至今仍为西北学府所传承。此外,还在工程技术立法、农业技术立法、预防疾病立法、师范高等教育立法方面作了开拓性探索。  相似文献   

11.
1884年11月,清朝设立新疆行省.首任巡抚刘锦棠采取了政治安边、军事强边、经济兴边、文化固边等一系列措施,标志着新疆防务建设的全面展开,使晚清新疆防务建设达到顶峰.建省时期的边陲新疆,成为晚清历史上难得一见的"亮点".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货币和货币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银两与制钱并行的货币体系逐步动摇并解体,银本位的货币运行原则最终确立起来.晚清时期的货币和货币制度的变革是货币体系由传统向现代迈进的重要一步,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文章着重考察了晚清时期银元、铜元、纸币等新的货币种类的出现及其对银两和制钱的替代,货币制度的变革以及清末的货币流通量.  相似文献   

13.
作为某种复杂的、多元的动态时空场域,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晚清向来就不是单一历史事件的时空再现,而是一个充斥着诸多矛盾与问题的"大染缸"。晚清文化民族主义常常伴随着晚清政治民族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的"幽灵",在西学与传统之间艰难地游走;晚清士人在一种变动的社会情境与文化语境中,以"世变"为主线,不断地营造与修正自身的心理态势;而"现代性"话语的介入又将晚清时期的诸多问题推向了历史的前台,同时彰显出"晚清"这一时间概念多元的价值取向与多维的阐释向度。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边疆民族史发展的整体脉络中去理解民国边政研究兴起的内涵,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其历史与现实经纬。民国边政研究是一个平行与递进、复合而多维交织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边疆民族书写或研究长期积累及演化轨迹之继续,亦呈现出与以往边疆民族书写或研究全新的特质;边疆危机的刺激及西学的影响,既是民国边政研究兴起之关键原因,也是民国边政特质的重要体现。民国边政研究应特别关注政治史、中央与边疆地方关系、北京政府时期的边政实践等相关领域的探讨。深化对民国边政的研究,从多元而丰富的历史记忆与阐述中深刻理解"过去"与"现实"的关系,可对当代边疆民族治理提供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西北大学教授张岂之先生历时六年主持编著的《中国历史》(六卷本),近日荣获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著作系1995年教育部高教司立项的普通高校“九五”国家重点教材项目,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后被列入高等学校“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这部著作由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辽宋金卷、元明清卷、晚清民国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卷等六部分组成。全书突出制度和文化的演变历史,由七条主线贯穿,即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一体多元、多元一体的格局,各断代历史的特点及背景,制度(包括政治、职官、教育、经济、…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是西北地区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常态慈善和灾荒救济作为传统慈善的延续和发展,仍然是这一时期慈善事业发展的主流。教会慈善的传入为该地区传统慈善事业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客观上推动了这一时期慈善事业的近代化转型。尽管西北地区慈善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同时期京津地区和江南地区,但它在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方面,仍然起到"安全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花月痕>刊行以来,百余年的研究史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作者的生平和<花月痕>的成书过程.其中以魏秀仁的生卒年和小说的写作时间为焦点;二、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这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晚清民国时对<花月痕>的多样评价到五六十年代为一种单一视角所取代,新时期以后,其思想和艺术得到了重新评价和解读,伴随着九十年代后新的理论视角的引入,以<花月痕>为代表的晚清文学的重要性逐步突显,其研究也步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8.
以时间为线索,简述了晚清至民国中期(1876—1939)我国电信高等教育萌芽和初期发展的概况,并分析了这段时期电信高等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论文就当代学者对晚清、民国时期"尊黄"思潮的研究成果作一总结,分别论述了晚清时期"黄帝"与清末民族主义的关系、黄帝纪年的政治文化意义,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尊黄"所表达的"大民族主义"诉求。并就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对国家起源问题的思考和诠释,既是晚清国家观变化的重要内容和鲜明标志之一,又是当时中国御侮雪耻、变法求强、推翻帝制和创建共和之迫切现实需求在国家观念上的反映,更是晚清时期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及其后中国的历史进程和走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